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北京白领杨敦而言,“房价下跌”是一个最美丽却也最遥远的梦。从2009年毕业至今,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房价一路绝尘而去。
按照政府统计的数据,中国楼价在过去五年间上涨了60%,而杨敦体会的数字还要更高一些。在她租住的那座位于四环外的小区,房价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平方米一万元上涨到了三万元;小区门口房屋中介的小海报上,不断刷新的数字越来越趾高气昂,也让每天路过的她越来越焦虑不安。
“简直恨不得冲回两年前,对着犹豫不决的自己狠狠甩一巴掌:‘让你当年不买房!’”杨敦说。
不过,最近几个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转机似乎要出现了。除了新闻里不断重复的“寒冬近在眼前”,杨敦也发现,小区周围的房屋中介们开始越来越热情地跟自己攀谈,推荐楼盘的广告短信几乎塞满了手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房的广告里,还是二手房的海报上,那些数字都确切地表明:房价真的下降了。
梦境变成了现实,可人们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欣喜。有人愤怒地要和开发商“同归于尽”,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新一轮的纠结。杨敦说,她想继续等房价降到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却又担心,一场“假摔”之后,房价再一次疯长,自己错过最后的机会。
“房价涨的时候,我们觉得焦虑;现在房价下跌,我们好像更焦虑了。”她说。
“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房价松动是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开始的。杨敦还记得,从两个多月前开始,原本零零星星的房地产广告短信变得越来越密集了。最多的时候,她一天就收到了5条不同的短信。这些广告短信的诱人言辞不尽相同:有的吹嘘“森林簇拥”,有的声称“地铁上盖”,有的强调“紧邻名校”;唯一一致的内容,就是对“价格”的强调。
“45万能买到什么?”“均价只要11800元/㎡!”尽管收到的是垃圾短信,可看到这些内容,杨敦还是觉得挺振奋。
她甚至明显感到,连小区的氛围都不一样了。不同公司的中介们带着贴满房源信息的广告牌,占据了小区各个方向的大门。只要有人在经过的时候稍稍放慢脚步,就会有中介热情地凑过来耐心介绍——在房价猛涨的时候,这些西装革履的销售人员大多数时间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
他们的压力显而易见。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北京10月二手房网签套数为7262套,与一年前相比,几乎降了一半,是最近34个月的最低值。因为“僧多粥少”,中介公司开始大量关闭门店,“21世纪不动产”公司在季报中透露,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共关闭了34家直营店,而第三季度的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一家大型中介公司的负责人的表述更加耸动:“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寒冬”并非只降临在北京。从今年8月起,深圳二手房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无怪乎深圳著名的中介公司中原集团在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写道:“市场预期不容乐观……地产遭遇寒冬,行业面临洗牌。”
引发这场“寒冬”的,是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政策调控。从2010年4月开始,中国政府通过控制信贷、大量建设保障房等方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出了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被称为“新国八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是将第二套房的购房首付提升到60%。
“中国遭遇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新政出台后,许多媒体在评论中惊呼道。
很快,青岛、上海、济南、成都和北京市政府也分别出台了调控政策:取消外地居民购房资格,同时严格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两套住房。几个月后,力度令人咋舌的“限购令”被推广到了珠海等二线城市。
“限购”取消了许多人的购买资格,也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这给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周前,著名的房地产企业绿城集团甚至被传言因资金链断裂而申请破产。
董事长宋卫平很快否定了传闻,但他同时承认,自己正在经历“调控的寒冬”。
“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战胜天命。”这位地产商在回应中写道,“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
一条可能的活路是“找朋友”:与宋卫平私交匪浅的阿里巴巴公司主席马云,通过群发内部邮件,鼓励员工以“内部折扣价”购买绿城集团的新房。另一些开发商则找到了更为简单的“活路”:降价。
降价的风潮在各地蔓延。今年8月,北京一座楼盘推出了“八折特价房”;两个月后,上海一个楼盘索性在半个月内,把单价从15500元/㎡直接降到了10500元/㎡。
“房价太高了,即使轻微波动一下,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杨敦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房价下跌的情形。“只要房价一降,我肯定马上把‘啃老’拿来的钱全部捧出来,送到开发商和房屋中介的手里。”过去两年,她在心里一次又一次恨恨地重复。
可等到房价真的开始松动,她却再一次犹豫了。
“如果继续跌下去怎么办?”她说,“房价太高了,即使轻微波动一下,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她在媒体上看到了太多冲动出手结果后悔不迭的例子,其中一个发生在上海。一个月前,26岁的王琳花120万元买下了上海绿地秋霞坊一套78平方米的两居室,半个月之后,开发商降价30%,房屋价值也缩水了40万元。她算了算,发现这相当于“夫妻俩不吃不喝工作3年”。
这让这位小白领“几乎崩溃了”。她和100多个同样命运的业主堵住了售楼处,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他们在条幅上引用总理温家宝的言论质问对方:“你还流着道德的血液吗?” 甚至,在“维权”失败后,这个刚刚圆了买房梦的女孩在上海市信访办门前一度失控大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无所有。”
当中国的房价在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持续地上涨之后,人们已经将“买房”和“升值”划上了等号。这些在城市各个角落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了最有力的财富象征:它们的价值等于工薪阶层几十年的劳动收入,而且只涨不跌,只赚不赔。
普通人已经无法想象房价下跌的风险——当然,也更加无法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几个月,因为房价下跌而“维权”的案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先后发生。不过,当这些消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时候,业主们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同情。
“鄙视这种违反契约的行为。”一位网友评论说,“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好的,官司就是打到联合国也一样赢不了。”
另一种声音则获得了更多认同:“房价跌了要求补偿,那房价涨了是不是也要还给开发商?”
总算还有开发商愿意接茬儿。为了打消人们对于房屋降价的疑虑,长春一座楼盘专门推出了“签约不降价”的活动。置业顾问承诺,楼盘“绝对不降价”;万一真的降价了,项目将对业主“全额补偿差价”。
另一些人则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当上海楼盘御景熙岸降价销售后,“买贵了”的业主们要求有关部门出面“救救我们”。一位业主解释说:“房价高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也的确“救”了他们。在上海浦东区城乡交通和建设委员会的协调之后,原本七折出售的项目已经宣布,“暂停降价销售”。
事实上,政府原本还有更好的方式“救”他们。中国的房价曾有一次调整结构、挤出泡沫的机会。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以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为内容的“9•27房贷新政”,全国的楼市成交量和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但很快,地方政府就出台政策“救市”,中央政府也取消了“房贷新政”,加上随后的信贷热潮,让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住宅房地产领域,房价再次以惊人的速度步步走高。
杨敦很难忘记那时的情景:300套房子会有一千多人排号购买,“现场挤得像在卖白菜”,连一千块钱的排号证明,转手都能卖好几万。二手房也要靠“抢”,一位朋友为了和另一位购房者竞争,当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银行取出订金,又跑回来交给房东,这才获得了“买房资格”。
“当时大家都预感到,房价肯定要涨,但谁也没想到,涨价会是这样的速度和幅度。”杨敦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和均价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北京的房价更是在一年间翻了一番。
因此,这一次,当面对着同样由调控政策造成的房价下降时,很多人都充满了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调控政策会取消,房价就要开始新一轮的疯长。”杨敦说。
一周前的一些时候,关于“限购令即将取消”的传言甚嚣尘上。先是人大常委会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在住房信息完善后将不再限购”;随后又传出消息,珠海市的限购令即将取消。
敏感的住房市场并没有放过这些消息。杨敦发现,最近一周,中介的语气变得更加有诱惑力了:“这已经是附近最便宜的一套房子了,等到限购一取消,再加几十万都买不到!”
“限购令快要取消了吗?”杨敦问。
“有些地方已经放出风声了。”西装革履的中介笃定地说,“你想啊,这么一直调控下去,地方政府能不着急吗?”
幸好,在辗转反侧了几天之后,11月8日的新闻中,杨敦又看到了令自己安心的话。在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网络上的人们意见是统一的,他们大多用激烈的言辞呼吁房价进一步下调。当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否认公司破产的文章在微博上流传时,面对那些充满情感的字句,一位网友言简意赅地评论道:“不要抱有幻想,降价是唯一的出路。”
可回归到现实的生活里,每个人的心态却没有那么简单。
在周日的一场聚会上,杨敦和几位朋友又讨论起了买房的问题。几位“80后”的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被笼罩在了高房价的阴影里,现在,她们中没买房的人希望房价再多跌一些,刚买没多久的人担心自己“赔了本”,早早买房的人又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合出手,置入第二套房——除了一位买到经济适用房的公务员,每个人都“有本难念的经”。
杨敦已经看过了北京好几个小区的房子,却始终没能下定决心购买。她担心错过机会房价再次暴涨,又担心房价继续下跌,“糟蹋了父母攒下来的首付钱”。这个26岁的女孩常常觉得,在买房的过程中,自己“重新找回了恋爱的感觉”:关心细节,夜不能寐,魂牵梦萦,患得患失……
“我们为它欢笑,为它哭泣,”杨敦说,“归根结底,房子是我们最值钱的家当,它对我们太重要了。”(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按照政府统计的数据,中国楼价在过去五年间上涨了60%,而杨敦体会的数字还要更高一些。在她租住的那座位于四环外的小区,房价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平方米一万元上涨到了三万元;小区门口房屋中介的小海报上,不断刷新的数字越来越趾高气昂,也让每天路过的她越来越焦虑不安。
“简直恨不得冲回两年前,对着犹豫不决的自己狠狠甩一巴掌:‘让你当年不买房!’”杨敦说。
不过,最近几个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转机似乎要出现了。除了新闻里不断重复的“寒冬近在眼前”,杨敦也发现,小区周围的房屋中介们开始越来越热情地跟自己攀谈,推荐楼盘的广告短信几乎塞满了手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房的广告里,还是二手房的海报上,那些数字都确切地表明:房价真的下降了。
梦境变成了现实,可人们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欣喜。有人愤怒地要和开发商“同归于尽”,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新一轮的纠结。杨敦说,她想继续等房价降到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却又担心,一场“假摔”之后,房价再一次疯长,自己错过最后的机会。
“房价涨的时候,我们觉得焦虑;现在房价下跌,我们好像更焦虑了。”她说。
“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房价松动是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开始的。杨敦还记得,从两个多月前开始,原本零零星星的房地产广告短信变得越来越密集了。最多的时候,她一天就收到了5条不同的短信。这些广告短信的诱人言辞不尽相同:有的吹嘘“森林簇拥”,有的声称“地铁上盖”,有的强调“紧邻名校”;唯一一致的内容,就是对“价格”的强调。
“45万能买到什么?”“均价只要11800元/㎡!”尽管收到的是垃圾短信,可看到这些内容,杨敦还是觉得挺振奋。
她甚至明显感到,连小区的氛围都不一样了。不同公司的中介们带着贴满房源信息的广告牌,占据了小区各个方向的大门。只要有人在经过的时候稍稍放慢脚步,就会有中介热情地凑过来耐心介绍——在房价猛涨的时候,这些西装革履的销售人员大多数时间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
他们的压力显而易见。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北京10月二手房网签套数为7262套,与一年前相比,几乎降了一半,是最近34个月的最低值。因为“僧多粥少”,中介公司开始大量关闭门店,“21世纪不动产”公司在季报中透露,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共关闭了34家直营店,而第三季度的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一家大型中介公司的负责人的表述更加耸动:“全行业今年将有3000家门店关闭,约有5万名经纪人将失业。”
“寒冬”并非只降临在北京。从今年8月起,深圳二手房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无怪乎深圳著名的中介公司中原集团在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写道:“市场预期不容乐观……地产遭遇寒冬,行业面临洗牌。”
引发这场“寒冬”的,是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政策调控。从2010年4月开始,中国政府通过控制信贷、大量建设保障房等方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推出了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被称为“新国八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是将第二套房的购房首付提升到60%。
“中国遭遇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新政出台后,许多媒体在评论中惊呼道。
很快,青岛、上海、济南、成都和北京市政府也分别出台了调控政策:取消外地居民购房资格,同时严格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两套住房。几个月后,力度令人咋舌的“限购令”被推广到了珠海等二线城市。
“限购”取消了许多人的购买资格,也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这给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周前,著名的房地产企业绿城集团甚至被传言因资金链断裂而申请破产。
董事长宋卫平很快否定了传闻,但他同时承认,自己正在经历“调控的寒冬”。
“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战胜天命。”这位地产商在回应中写道,“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
一条可能的活路是“找朋友”:与宋卫平私交匪浅的阿里巴巴公司主席马云,通过群发内部邮件,鼓励员工以“内部折扣价”购买绿城集团的新房。另一些开发商则找到了更为简单的“活路”:降价。
降价的风潮在各地蔓延。今年8月,北京一座楼盘推出了“八折特价房”;两个月后,上海一个楼盘索性在半个月内,把单价从15500元/㎡直接降到了10500元/㎡。
“房价太高了,即使轻微波动一下,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杨敦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房价下跌的情形。“只要房价一降,我肯定马上把‘啃老’拿来的钱全部捧出来,送到开发商和房屋中介的手里。”过去两年,她在心里一次又一次恨恨地重复。
可等到房价真的开始松动,她却再一次犹豫了。
“如果继续跌下去怎么办?”她说,“房价太高了,即使轻微波动一下,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她在媒体上看到了太多冲动出手结果后悔不迭的例子,其中一个发生在上海。一个月前,26岁的王琳花120万元买下了上海绿地秋霞坊一套78平方米的两居室,半个月之后,开发商降价30%,房屋价值也缩水了40万元。她算了算,发现这相当于“夫妻俩不吃不喝工作3年”。
这让这位小白领“几乎崩溃了”。她和100多个同样命运的业主堵住了售楼处,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他们在条幅上引用总理温家宝的言论质问对方:“你还流着道德的血液吗?” 甚至,在“维权”失败后,这个刚刚圆了买房梦的女孩在上海市信访办门前一度失控大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无所有。”
当中国的房价在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持续地上涨之后,人们已经将“买房”和“升值”划上了等号。这些在城市各个角落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了最有力的财富象征:它们的价值等于工薪阶层几十年的劳动收入,而且只涨不跌,只赚不赔。
普通人已经无法想象房价下跌的风险——当然,也更加无法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几个月,因为房价下跌而“维权”的案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先后发生。不过,当这些消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时候,业主们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同情。
“鄙视这种违反契约的行为。”一位网友评论说,“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好的,官司就是打到联合国也一样赢不了。”
另一种声音则获得了更多认同:“房价跌了要求补偿,那房价涨了是不是也要还给开发商?”
总算还有开发商愿意接茬儿。为了打消人们对于房屋降价的疑虑,长春一座楼盘专门推出了“签约不降价”的活动。置业顾问承诺,楼盘“绝对不降价”;万一真的降价了,项目将对业主“全额补偿差价”。
另一些人则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当上海楼盘御景熙岸降价销售后,“买贵了”的业主们要求有关部门出面“救救我们”。一位业主解释说:“房价高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也的确“救”了他们。在上海浦东区城乡交通和建设委员会的协调之后,原本七折出售的项目已经宣布,“暂停降价销售”。
事实上,政府原本还有更好的方式“救”他们。中国的房价曾有一次调整结构、挤出泡沫的机会。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以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为内容的“9•27房贷新政”,全国的楼市成交量和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但很快,地方政府就出台政策“救市”,中央政府也取消了“房贷新政”,加上随后的信贷热潮,让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住宅房地产领域,房价再次以惊人的速度步步走高。
杨敦很难忘记那时的情景:300套房子会有一千多人排号购买,“现场挤得像在卖白菜”,连一千块钱的排号证明,转手都能卖好几万。二手房也要靠“抢”,一位朋友为了和另一位购房者竞争,当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银行取出订金,又跑回来交给房东,这才获得了“买房资格”。
“当时大家都预感到,房价肯定要涨,但谁也没想到,涨价会是这样的速度和幅度。”杨敦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和均价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北京的房价更是在一年间翻了一番。
因此,这一次,当面对着同样由调控政策造成的房价下降时,很多人都充满了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调控政策会取消,房价就要开始新一轮的疯长。”杨敦说。
一周前的一些时候,关于“限购令即将取消”的传言甚嚣尘上。先是人大常委会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在住房信息完善后将不再限购”;随后又传出消息,珠海市的限购令即将取消。
敏感的住房市场并没有放过这些消息。杨敦发现,最近一周,中介的语气变得更加有诱惑力了:“这已经是附近最便宜的一套房子了,等到限购一取消,再加几十万都买不到!”
“限购令快要取消了吗?”杨敦问。
“有些地方已经放出风声了。”西装革履的中介笃定地说,“你想啊,这么一直调控下去,地方政府能不着急吗?”
幸好,在辗转反侧了几天之后,11月8日的新闻中,杨敦又看到了令自己安心的话。在上海合作组织总理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网络上的人们意见是统一的,他们大多用激烈的言辞呼吁房价进一步下调。当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否认公司破产的文章在微博上流传时,面对那些充满情感的字句,一位网友言简意赅地评论道:“不要抱有幻想,降价是唯一的出路。”
可回归到现实的生活里,每个人的心态却没有那么简单。
在周日的一场聚会上,杨敦和几位朋友又讨论起了买房的问题。几位“80后”的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被笼罩在了高房价的阴影里,现在,她们中没买房的人希望房价再多跌一些,刚买没多久的人担心自己“赔了本”,早早买房的人又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合出手,置入第二套房——除了一位买到经济适用房的公务员,每个人都“有本难念的经”。
杨敦已经看过了北京好几个小区的房子,却始终没能下定决心购买。她担心错过机会房价再次暴涨,又担心房价继续下跌,“糟蹋了父母攒下来的首付钱”。这个26岁的女孩常常觉得,在买房的过程中,自己“重新找回了恋爱的感觉”:关心细节,夜不能寐,魂牵梦萦,患得患失……
“我们为它欢笑,为它哭泣,”杨敦说,“归根结底,房子是我们最值钱的家当,它对我们太重要了。”(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