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出版的苏联文学研究书籍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ohnFennell & An-tonyStokes:Early RussianLiterature,1974,Faber,6.50)。本书着重论述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俄国文学。作者按年代先后,精心选辑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片断,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资料。另一本是简科·拉弗林著的《俄国文学概论》(Janko LaVrin:A Pano-rama of BussianLiterature,1973,Univ.of London Press,5.)。这本书对俄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书中收入的文学史资料也比较系统可靠。约翰·费尼尔主编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十名俄国作家研究》(John FennellNineteenth-CenturyRussianLiterature:Studies ofTenBussianWriters,1973,Faber,6.50)是七十年代英国文学界研究俄国文学的重要著作之一,重点评介普希金、果戈里、冈察洛夫、屠格涅夫、莱蒙托夫、丘特契夫、费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人的生平业绩以及他们在俄国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一九七三年出版了理查·弗里博恩著的《俄国小说的兴起:《从<尤金·奥涅金>到<战争与和平>》(Richard Freeborn:TheRiseoftheRussianNoVel:StudiesintheBuSsianNoVelfrom‘EugeneOnegin’to‘War and Peace’,1973,Cam-bridge Univ.Press,7.50)。本书作者认为俄国小说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英国文学界近年来对契诃夫作品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热潮。唐纳德·雷费尔德的《契诃夫创作艺术的演变和发展》(Donald Ray-field:ChekhoV:the EVoluopnofhis Art,1975,Elek,5.95),分析了契诃夫的个人经历对他作品的深刻影响。哈维·彼特奇在一九七三年出版了《契诃夫戏剧新注》(HarVey Pitcher:the chekh-OV Play:A New Interpreta-tion,1973,Chatto & Windus,3),作者在序言中指出:“契诃夫戏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反映了人类在情感上的交融而不是隔阂”,对契诃夫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罗纳德·辛格利主编和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集,1898—1904》(RonaldHingley:Oxf-ord Chekhov,stories,1898—1904,vol,9,1975,OxfordUniv.Press,8.50)于一九七五年出版了第九卷。这部多卷集译文流畅,很受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论述十九世纪俄国其他著名作家的著作有以下几种:吉布森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A.BoyceGibson:the BeligionofDostoeVsky,1973,SCMPress,3.80),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作者详尽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对他作品的影响。另有两本评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值得一提:雍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剧烈变革的年代》(A.de JOnge: Dostoevskyand the Age of Itensity,1975,Secker & Warburg,4.90)和拉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文学研究》(N.M.Lary:DostoeVskyand Dickens:Study of Literary Influence,1973,Routledge,3.95)。
  英国在一九七四年又出版了一部新的托尔斯泰评传,作者是爱德华·克兰克肖(Edward Crank-shaw:Tolstoy:the Making ofa NoVelist,1974,Weidenfield& Nicolson,4.75),本书设计新颖美观,附有大量色彩鲜明的插图。E.B格林乌德所写的《托尔斯泰面面观》(E.B.Green-WoodsTolstoy:theComP-rehensiVe Vision,1975,Dent,475)对托氏生平事迹作了全面的考证,作者认为托尔斯泰与其说是一位文学巨匠,不如说是一个怀有人道主义情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
  诺拉·戈特里布和雷蒙·查普曼翻译和主编的《写给女演员的信——屠格涅夫和玛丽亚·加芙莉洛夫娜·莎维纳的恋爱故事》(NoraGottlieb&RaymondChap-man;Letters to An Actress:theStory of IVanTurgeDevand Marya GaVriloVna Savi-na,1973,Allison&Busby, 2.8 0)叙述了屠格涅夫和青年女演员莎维纳之间的一段曲折离奇的恋爱故事。
  海涅曼教育图书公司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了两部评介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著作,一部是安格斯·考尔德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从普希金到契诃夫》(Angus Calder: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LiteraturefromPushkin toChekhov,1976,HeinemannEducational Books,5.50),另一部是莫尔和帕利合著的《二十世纪俄国文学》(Harry T.Moore&AlbertParry:Twentietb-Centusy Russian Literature,1976,Heinemann EducationalBook,3.00)。后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前后一直写到当代苏联地下文学的兴起,所论的作家有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马雅可夫斯基、巴贝尔、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等人。
  有关苏联当代文学的研究著作,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种:
  布朗主编的《苏联重要作家评论集》(EdwardJ.Brown:Major Soviet Writers:EssaysinCriticism,1973,OxfordUniv.Press,2.25)。这是一本关于苏联诗人和散文作家的文学评论集,除个别论文译自俄文外,绝大部分都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的评论文章。另一部比较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起源和理论》(C.Vaughan James:SovietSocialismRealism:Origins andTheory,1973,Macmillan,2.95),这本书从文艺理论上探讨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并就它对苏联文学的影响作了论述。黑克尔的《诗人和革命:亚历山大·勃洛克的<第十二个>》(Sergei Hackel:ThePoetandBeoolution:Ale-xanderBlok’s‘the Twelve’,1975,Clarendon Press,10.50)除全文翻译了《第十二个》外,还简要地评介了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布朗的《曼捷尔施塔姆》(Clar-ence Brown:Madelstam,1973,Cambridge UniV.Press,6.)是英国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曼捷尔施塔姆最全面的一本传记。作者还对二十年代以来苏联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维斯伯特主编的《战后俄国诗选》(DanielWeissbort:Post-warBussian Poetry,1974,Penguin,0.60pbk)汇集和翻译了战后苏联二十六名诗人的代表作。亨利选编的《现代苏联讽刺文学》(PeterHenry:Modern SoViet Satire,1974,Collet’s,2.25)收入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公开发表的原作片断,每篇作品都附有注释和有关作者的简短评论。莫迪的《索尔仁尼琴》(Christopher Moody:Sol-zhenitsyn,1973,Oliver&Boyd,lpbk)对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风格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最近翻阅清代学者汪中的代表作《述学》一书,虽然他也是个毕生致力于考证和治经的学者,但他的文章与思想的格调和那些株守考订的汉学家们迥然相异,尖锐透彻,令人钦仰。  汪中,字容甫(1744—1794年)。清乾隆时人。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一生“著书五本,数穷覆”,不求仕进,时人称他“才奇穷更奇”。旧时的学者只慕其文名,却不知在当时顶着“名教罪人”帽子的汪中,很有些惊人的议论,尤其是对历代封建帝
期刊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全唐诗》凡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其中除王勃、陈子昂、张九龄、王维、李白、杜甫、元结、韩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经历来学者对他们的生平编制年谱,对他们的诗文进行笺注,大体还能了然。其他众多的诗人,前人的著录和论述大多语焉不详,并且相互抵牾,而后人的编著则又辗转因袭,可说还是一笔糊涂账。这给研究唐代诗人,带来
期刊
继聂华苓的《台湾轶事》之后,李黎的短篇小说集《西江月》又将由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二个海外作家的个人专集。  每次读到李黎的作品,都感到它们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这次重读,这种感觉更加加强了。这股吸引力,主要来自作品中所洋溢的生命力,一种从腐朽的躯体上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我觉得李黎的作品有如一片繁密的森林,在郁郁苍苍的老树丛里,一簇一簇地散布着葱葱茏茏的嫩
期刊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不少遣兴诗,在其中一首诗里,他谈了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杜甫认为自古以来贤俊不得骋其才智是因为没有知音——“未遇”的缘故。他用陇坻松作比,以嵇康、孔明为例来说明他的看法。杜甫这个例子举得很有代表性,因为从表面上看,嵇康和孔明一个是崇尚庄老、放浪形骸的文人,一个是
期刊
《裴多菲评传》代序    每当讲起匈牙利的伟大民族诗人裴多菲,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因为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裴多菲的人,同时也是最早翻译裴多菲诗歌作品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向来原是很爱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远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写了《摩罗诗力说》的重要文学论文,发表在《河南》杂志上。就在论述了拜仑、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之后
期刊
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北武等,34万,青年)  四书集注简论(邱汉生,10万,社会科学)  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三联书店编,40万,三联)  简明逻辑学(徐元英、崔清田编著,10万,河北人民)  美学论集(李泽厚,40万,上海文艺)  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夏森,20万,上海人民)  青年修养十二讲(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11万,青年)  向昨天告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8万,青年
期刊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
期刊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开始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系统”、“系统性”、“系统观点”等概念,这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如此。苏联B.Ⅱ.库兹明的《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等译,三联版,定价0.59元)是一个尝试,来阐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以及他所运用的、作为社会生活特殊规律性的“系统性原则”。  作者认为,系统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所有重
期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