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明晰数学领域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必定也是富含创新意蕴的过程,因而更需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切实重视并践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需要每一位教师以创新的精神认真思考,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内涵理解
格物致知,究竟什么是创新意识与能力?怎样有效落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呢?创新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而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基于自主思考所展开的思维碰撞,是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求异、求新和求变,是在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开放的精神追求与行为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反之,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为创新意识的深化夯实了基础,二者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根植于生活实际,具有问题研究多样化、思维方式多维度、探究方法多元化等特点,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创新思想、探索创新方法、探求创新经验、探寻创新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因而能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
二、培养创新意识的路径探索
(一)通过情景代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逻辑思维要求更多的小学数学来说,小学生的兴趣依旧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看到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拿来做对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兴趣,强硬要求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后果就是学生对数学会有种抵触感,他们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景代入的方法。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共同营造具有创新特质的环境与氛围。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时刻关注自我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牢固树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观念。
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高等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勤实践,敢问、敢言、敢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展开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新方法、新思想,在分享中汲取知识与智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的“不同声音”,感受并了解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极富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或许学生的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在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着的正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一课中,学生在自主尝试画出一条线段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一位学生没有带尺子,提出能不能用自己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来描画线段,老师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呢?”一言激起千层浪。看似突如其来的一个插曲,却把简单的“画线段”创新地拓展为如何根据线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结合生活实际把握住了“线段是直的”这一本质特征,更感受到了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切实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往往可以从这样的细节入手,灵活运用启迪性的问题、引导性的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在熏陶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鼓励创新实践,积累创新经验
创新,有时也许只是一时的灵感迸发,但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探究中逐渐延伸出敏锐的触觉,勇于、敢于,更善于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或完善。王业宁教授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换言之,创新需要以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经历知识探索的完整过程,实现有目标、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为了与他人不同就特意“剑走偏锋”,反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殊化,走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重视实践,要指引学生在具象的操作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点燃创新的火花,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创新策略,提升创新品质
创新无处不在,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与发展,更需要在过程中逐步结构化、系统化。一方面,就思维水平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稍弱。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需要积累与沉淀,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时机予以不同指导: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在合作分享中倡导创新,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积累创新经验;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创新价值……另一方面,不同学段的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对创新的理解与运用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思维与品质的个性化提升。
三、结语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持续动力,也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在探究学科知识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扬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素养,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为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11-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需要每一位教师以创新的精神认真思考,并将其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内涵理解
格物致知,究竟什么是创新意识与能力?怎样有效落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呢?创新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而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基于自主思考所展开的思维碰撞,是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求异、求新和求变,是在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开放的精神追求与行为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反之,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为创新意识的深化夯实了基础,二者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根植于生活实际,具有问题研究多样化、思维方式多维度、探究方法多元化等特点,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创新思想、探索创新方法、探求创新经验、探寻创新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因而能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
二、培养创新意识的路径探索
(一)通过情景代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逻辑思维要求更多的小学数学来说,小学生的兴趣依旧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看到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拿来做对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兴趣,强硬要求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后果就是学生对数学会有种抵触感,他们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景代入的方法。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共同营造具有创新特质的环境与氛围。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时刻关注自我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牢固树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观念。
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高等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勤实践,敢问、敢言、敢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展开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新方法、新思想,在分享中汲取知识与智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的“不同声音”,感受并了解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极富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或许学生的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在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着的正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一课中,学生在自主尝试画出一条线段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一位学生没有带尺子,提出能不能用自己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来描画线段,老师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呢?”一言激起千层浪。看似突如其来的一个插曲,却把简单的“画线段”创新地拓展为如何根据线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结合生活实际把握住了“线段是直的”这一本质特征,更感受到了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切实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往往可以从这样的细节入手,灵活运用启迪性的问题、引导性的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在熏陶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鼓励创新实践,积累创新经验
创新,有时也许只是一时的灵感迸发,但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探究中逐渐延伸出敏锐的触觉,勇于、敢于,更善于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或完善。王业宁教授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换言之,创新需要以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经历知识探索的完整过程,实现有目标、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为了与他人不同就特意“剑走偏锋”,反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殊化,走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重视实践,要指引学生在具象的操作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点燃创新的火花,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创新策略,提升创新品质
创新无处不在,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与发展,更需要在过程中逐步结构化、系统化。一方面,就思维水平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稍弱。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需要积累与沉淀,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时机予以不同指导: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在合作分享中倡导创新,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积累创新经验;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创新价值……另一方面,不同学段的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对创新的理解与运用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思维与品质的个性化提升。
三、结语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持续动力,也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在探究学科知识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扬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素养,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为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