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赖村“阿公旦”节俗文化研究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公旦”是广西贵港市比较偏远村落赖村的一个地方性祭祀节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与独到的文化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阿公旦”节俗里蕴含着神灵信仰、祖先崇拜和集体记忆等文化内涵,也对当地民众起着心理抚慰功能、道德教化,维持稳定、强化族群意识,凝聚感情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贵港市赖村;“阿公旦”节俗;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序 言
  赖村处于广西贵港市瓦塘乡郊区一个比较偏远的村落,却是广西桂东南革命的根据地,是革命历史文化之村。赖村祖祠曾是广西桂东南革命当时中共贵县的革命根据点。赖村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村落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三是就赖村盛大的祭祀节日——阿公旦。本文拟通过对“阿公旦”节日习俗现象的陈述,并剖析现象背后的节俗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一)“阿公旦”传说及其节俗活动概述
  1.“阿公旦”节俗的传说
  关于广西贵港市赖村“阿公旦”节俗的传说不一,相关传说版本也各不同。传说一:很久以前,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的那天,赖村一村民挑稻谷过江买。船过江的时候,一尊木质类的佛像一直漂浮在船沿,人用扁担怎么推它都不往别处流去。那人就把它捞起来,并对它默说:“如果你能保佑我今天的这担稻谷卖得好价钱的话,我就拿你回家当作‘阿公’供奉。”果然,那天的稻谷卖得了好价钱,那人也就把佛像拿回家供奉。一代一代地传延下去就有了“阿公旦”。传说二:相传,阿公是个正直、为村民服务而且很有权力的人。他管辖八省地区的村民粮食,并在江的对面买了很多土地来种粮食。每年粮食丰收的时候,他都会组织人马把粮食运过江的一边。哪家的粮食接济不上,阿公总会主动帮助贫困的人家。阿公就是赖村村民的祖先,他给赖村村民带来了荣誉和富裕,人们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以他的生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纪念日,才有了“阿公旦”这个节日。传说三:在民国时期,国民党要求每户每家都要交公粮。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赖村村民统一去渡江交公粮,交公粮的路途遥远,而且排队渡江的各个村的人很多。这个时候,有一尊塑料或木质的佛像漂到江边,赖村村民便拾起来,对着它说:“如果你能保佑我们今天都能顺利交了公粮的话,我们赖村村民从此便供奉你。”那天,赖村村民都顺利交了公粮。从此,赖村也便有了“阿公旦”。
  据深入该村实地调查发现,在赖村村民的记忆中,关于“阿公旦”节俗的传说的口头文本几乎没有固定版本,赖氏后代都有属于自己关于“阿公旦”的口头文本,版本不一,融入了不少时代成分。但关于“阿公旦”的大多数的口头故事传说的版本中,赖村民众的共同记忆里都有着共同事物:船、江、祖先、神灵——“阿公”、粮食。这与赖村所处的生活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粮食一直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赖村位于郁江附近,村民与外界沟通交流则需要渡过郁江,在渡过郁江的时候难免遇到困难,比如:没有船,困难之际神灵——“阿公”就出来解围了。“阿公”可谓是他们的幸运神,是保佑他们的神秘力量。总之,“阿公旦”的节日故事传说没有统一的文本,却是赖村村民所共有的记忆。
  2.“阿公旦”节俗祭祀过程
  纵观整个祭祀活动过程,“阿公旦”从大体的祭祀对象过程是:先从神灵——“阿公”到天上各神灵再到各自祖先。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当天中午时分,人们便准备好祭品先到该村的社坛祭祀神灵——“阿公”,再到岭上的通天庙去祭拜各方天神(由于路途较远,村民大都回自家大院露天处请各路天神回来再祭拜,最后是在自己家的大厅八仙桌前祭祀祖先。)从祭祀细节方面,以下是在赖村观察到的“阿公旦”节俗的祭祀仪式过程:首先,一一摆放祭品。鸡肉、猪肉、一小壶白酒、酒杯、碗筷(碗里有面条)、饼干糖果、水果等,祭品越多越显虔诚。这是一切祭祀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首要的祭祀环节。水果一般都是苹果、桔子和柑子(“苹”与普通话平安的“平”同音,“桔”与当地方言“吉”同音),寓意是希望求得家人平安,万事大吉。其次,点燃蜡烛,烧香斟酒。一般是点燃两根蜡烛,烧九根香,把斟半杯白酒。在给神灵与祖先享用几分钟后,再次斟酒加到大半杯。紧接着按长幼辈分井然有序地跪拜神灵与祖先,并虔诚地许下全家安康、子孙满堂、粮食丰收等等心愿。最后是焚烧纸钱纸衣与燃放鞭炮或轰鸣礼花,宣告祭祀活动的结束。
  (二)“阿公旦”节俗的文化内涵
  “阿公旦”是赖村村落独具特色并有别于其他村落的一个地方性的祭祀节日。透过分析,不难发现“阿公旦”节俗不单纯是一个节日,其背后蕴涵着神灵信仰、祖先崇拜、集体记忆等深刻文化内涵。
  1.“阿公”—神灵信仰
  赖村村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人们都会惯例进行“阿公旦”的祭祀仪式。一家团聚,虔诚地祭拜“阿公”神灵和祖先,祈求福祉。在整个祭祀仪式的过程中,“阿公”是第一个祭祀对象,用最大的香和最大的蜡烛,烧最大的鞭炮和最多的纸钱。可见,赖村村民对“阿公”的重视程度。“以村庄为单位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如期举行。这种活动一般具有神圣的包装,象征着人神天地间的相互庇佑”。[1]P8 赖村“阿公旦”节俗中体现着很明显的神灵信仰,在他们的心目中“阿公”是无所不能,是佑护他们的神灵。 “阿公旦”是他们专门为“阿公”神灵设立了一个祭祀节日,祭祀“阿公”则成为他们必备的一道祭祀程序。在他们看来,“阿公”是唯独庇佑他们赖村这一方水土的神灵,是属于他们村落的神灵,同时也使他们村有别于其他村落。
  2.祖先崇拜
  “阿公旦”节俗中还体现着赖村村民很深的祖先崇拜内涵。祖先在赖村村民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阿公旦”节俗祭祀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祭拜祖先。供奉祭品,烧香跪拜祖先灵位,向祖先祈福。祖先是人生命之本源,崇拜和祭祀祖先也算是人们对自身生殖繁衍的一种感激和报答的表现。王充《论衡》谓:“宗庙先祖,己之亲也,生时有养亲之道,死亡义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神,缘生事死。人有赏恩供养之道。故有报恩祀祖之义。”[2]P393祭祀仪式的过程中,赖村村民摆放了各种祭品,就是希望祖先能够享用到,同时自己心里也得到安慰。全家就餐前的祭祀就是把当天晚上的饭菜都先供奉给祖先享用后才自己就餐享用。“阿公旦”这一天,全家齐聚一堂,缅怀祖先,老一辈会给小一辈讲关于长辈的艰苦的创业事迹,也会摆放祭品祭祀祖先,烧纸钱纸衣给祖先享用,还会轮流跪拜祖先。崇拜祖先,不仅是出于祖先对本村落做出的贡献,也是希望能得到祖先来庇护后代,使后代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   3.集体记忆
  每年的“阿公旦”节俗祭祀是赖村村民集体享有的一种记忆。虽说关于“阿公旦”的传说版本不一,全村集体同一天祭祀“阿公”和祖先的惯制却是亘古不变的。赖村村民那不变的祭祀时间,不变的祭祀程序,不变的祭祀地点都是他们意识深处的一种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一个创生、建构、发展、变化、维护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和集体在此来认知、评价、共鸣、认同的过程,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个体会在认识、评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着与群体发展基本一致的走向,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维护表现出相当大的积极主动性,会在某一群体的集体记忆中发现其成员思想和态度的整体倾向和特征。”[3]P10 所以归根结底,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都是赖村村民对于他们村落关于自己过去的记忆。每一个村民都是村落的人,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处都积淀着属于自己村落的心理经验。关于“阿公旦”的记忆,作为赖村村民世代传下来的心理遗产,早就无形中积淀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深处,并且一直延续下去。这种世代相承的心理经验不是简单的个人独属的,而是集体的、全村落的共享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体现。
  (三)“阿公旦”节俗的社会功能
  “阿公旦”节俗是源于赖村村民,而反过来又会对村民的思想认知、道德信念、生活方式起着很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村民也自觉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无形的规范与约束。这充分显示着“阿公旦”节俗文化的威力和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1.心理抚慰功能
  对于村民来说,不管科学多么发达,他们的心理都是祈求安定和平、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希望风调雨顺。他们也都害怕天人祸,害怕战争暴乱。其实这种趋吉避凶的心理是极其正常的,不论什么年代都是会一直存在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按照民族学和民俗学的一般理论,信仰和仪式具有相当的心理慰藉和心理暗示作用,并因此实际影响着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生活中的有些问题不是‘技术或组织手段’所能圆满解决的,那么,通过对神秘力量的祈求、控制、利用,能给自己一个解释,给问题一个解决的办法,这对于增强村民信心,调适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4]P62 赖村当地村民陷入困难境地,在精神依托上感到左右为难,难以满足心望,并且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寄希望于幻想中的神灵——阿公。他们渴望能够借助于“阿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消除内心恐惧,摆脱现实生活困境,做到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做到的事情,希望冥冥之中有一个保护神来帮助自己;也希望通过烧几柱香,磕几个头来得到祖先的保佑,也就是通过神灵信仰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与精神上的抚慰。
  2.道德教化,维持稳定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5]P27“阿公旦”节俗对赖村村民起着道德教化功能。每年惯制的节俗祭祀活动,不断地警醒人们:不忘本,不忘祖。即使在当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赖村村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道德观念。此外,“阿公旦”节俗的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可以有效地把分散的村民力量整合起来,无形中村落成员的命运往往被一条纽带联系在一起,社坛便是这条维系着赖村村民的纽带。在绝大多数赖村村民心目中,他们认为社坛是十分神圣的地方,社坛的命运也决定着社坛所在村社的命运,因此他们积极参与社坛的修建和各种祭祀活动。在祭祀的过程中,村民们相互交流沟通,保持着融洽的关系。社坛也通过神灵信仰活动使村落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更加密切,增进村落成员之间的团结,缓解各种矛盾,维持着村落内部秩序的稳定。
  3.强化族群意识,凝聚感情
  纵观瓦塘乡的二十多个村,过“阿公旦”节日的也仅仅只有赖村村民,关于“阿公”的故事传说也只是赖村村民的一种集体记忆。可见,“族群认同”或“民族认同”,实际上就是基于族群的集体记忆之上的族群中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6]P17 每家每户在“阿公旦”这天都会齐聚一堂,忙碌着祭祀物品,参加祭祀活动。在附近的其他村落一听说“阿公旦”便知道那是赖村人过的节日。赖村通过一定的祭祀仪式活动,使一个村落内的全体村民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历史村落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增强族群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去社坛祭祀“阿公”的路途,大家见面、打招呼、闲聊,交流生产经验或者话家常,凝聚村民间的感情。其实,周期性的祭祀仪式,加深下一代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还提醒他们作为村落的一员,有保持和延续自己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强化了村民的族群意识,凝聚了村民间的情感。
  (四)小结
  “阿公旦”节俗传递的是广西贵港市赖村这一方水土上的地方风俗习惯,反映的是赖村村民普遍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具有其独特的地方韵味。“阿公旦”节俗祭祀活动,不仅仅有利于乡民社会秩序整合与调适,也有利于民俗传统文化的延续、再传承。赖村通过年复一年、仪式化的祭祀活动,为赖村民在礼俗教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促进了赖村落村民的沟通交流,并形成了一股强大村落的凝聚力。对“阿公旦”节俗的研究,促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有利于民间传统节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注释:
  [1] 孙兆霞,张 建. 家园的守护者与有意义的生活———对九溪妇女“佛事活动”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P8.
  [2] 王充.论衡.祭意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393.
  [3] 季斌等译,[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10
  [4] 陈心林.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以拉西峒村为个案[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P62
  [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4.P200 P27
  [6]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 1995,(6).P17
  参考文献:
  [1]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法)范热内普著;张举文译.过渡礼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高丙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甘金凤:女,26岁,汉族,籍贯广西贵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在新形势下,课堂式的宣讲是不够的,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了解可以促进深度沟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结合实际,有深度有广度,形式多样地与学生分享知识,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以感情为先导,用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的作用可以持久而深远。  【关键词】:辅导员 责
期刊
摘要:本体(Noumenon)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涉及康德哲学中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对象(Gegen stand)、先验对象(transzendental Gegenstand)、物自体(Dingeansich)、显象(Erscheinungen)和现象(Phaenomena)。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概念解析,凸显了本体概念与其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此概念还涉及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其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载体,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而方言又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载体。历年来,各个地区的相关学者从未中断过对方言的探究,于是一批批优秀的方言志和方言研究不断地呈现给我们。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我将以山东淄博方言为个案,从服饰穿戴,婚娶词语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地域;词语;民俗
期刊
摘要:《西楚霸王》是何占豪先生以项羽为题创作的叙事性古筝协奏曲,深受演奏者喜爱。何占豪在戏曲文化、民乐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自然地生成了作品优美的旋律而非刻意追求新奇音响效果。但乐曲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局限于细腻优美的旋律,五个部分蒙太奇式的拼接手法更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  关键词:蒙太奇;西楚霸王;五段,音乐表达  蒙太奇(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运用到电影
期刊
摘要:中国式摔跤历史悠久, 基本功是摔跤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摔跤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不仅是熟练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术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有效地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国式摔跤 专项基本功 运用  1 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中国式摔跤的书籍进行研究与分析。 并真对专家教练员进行专访了解中国式摔跤转体跤绊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2.研
期刊
摘要:舞蹈练习中,呼吸与舞蹈的艺术特征有着密切联系,是提升舞蹈艺术境界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实践运用中,正确合理的呼吸节拍,结合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神态等,可以让舞蹈的感染力不断提高,从而提升舞蹈的表演效果。在朝鲜族舞蹈中,呼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运用呼吸,可以更好的体现朝鲜族舞蹈的鲜明性、独特性和生动性,对于朝鲜族舞蹈艺术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本文就呼吸进行概述,对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特点、重
期刊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创意本身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文中则主要是对文化创意的本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行从以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基础以及大众需求的满足上来对文化创意的核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创意;核心;本质;文化创意产业  所谓文化创意就是用文化作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的学科、通过不同的载体来进行构建的再造和创新的文化现象。虽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
期刊
【摘要】当前,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一支稳定的、理解和支持社区医院发展的职工队伍,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较大的反差,深层次问题也随之出来,需要我们正视当前职工思想动态并思考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  我中心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为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辖区内2万多常住居民和近3万多流动人口的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制高点位置,他的话剧成就代表着当时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评论界曾称他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方面说明他的话剧在中国之份量相当于莎翁之于英国;另一方面似乎也暗示了二者的戏剧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曹禺 创作 外界环境  一、引言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
期刊
摘要:本文打算简略地介绍格罗塞艺术起源说的内容,并且论述格罗塞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探索艺术的起源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不足,旨在对《艺术的起源》一书的理论成就,作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艺术的起源;艺术人类学;艺术的历史  一、《艺术的起源》的内容介绍  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毕其一生,从事艺术史的研究。他的代表作《艺术的起源》 一书发表于1894年,该书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几个在当时还保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