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如何为教学减负

来源 :教育·读写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大山深处,有7个教学班,143名学生,14名教师,属于典型的偏远乡村小规模学校。身处乡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校的工作条件都难免有诸多不方便。学校教师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个教师包一个班,也就是这个班的所有课程全部是由一个教师来上,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五,就一个人。可以说,乡村教师这种超负荷、全天候、全科目、包班式、“白 黑 梦”的教育生活状态已经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还有那些非教学类的各种要上交的表格、小手拉大手活動、各种创建和评比工作,就更让人崩溃了。
  怎么办?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网络这一现代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减负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共享网络资源,减轻教师备课负重
  我们通过平板电脑和国家班班通工程,搭建起校园无线网络,共享学生的教材资源,使学生通过平板可以根据不同课的教学内容及时便捷地调用各种出版社的电子教材和与教材配套的音视频课件,彻底摆脱了“书包”这个古老物件的困扰。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直接连上网络,调取优质的课件资源,特别是教学幻灯片和各类文字、音频、视频教学资源,支持教师的授课,让教师从各种写教案、抄教案、每日每夜的做课件、找教学素材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教学减负。
  二、共享网络名师,减轻教师兼课负重
  基本上很少有哪一所乡村小学能完全配齐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基本是由语文、数学等科任教师兼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共享网络名师,把我们不专业、不擅长的课程通过网络交由专业的名师来上。
  比如,我们学校没有一个老师是音乐专业的,很多老师连简谱都很难唱准确,更不要说什么乐理知识,与其让老师兼任折磨他,不如请网络上的名师来授课。通过我们与公益机构的对接,我们联系上了北京一家在国内很有名的专门做音乐基础教育的免费培训机构,由他们给孩子们进行每周两节课的音乐授课,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重,又促进了学生发展,两全其美。
  三、定制网络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国家课程规定:国家采取的是三级课程实施方案,一是国家课程、二是地方课程、三是校本课程。由于乡村小学教师的缺乏,保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已经很吃力了,要想让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上好校本课程,几乎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硬上,不但效果无法保证,而且会加重教师们的教学负担,但是乡村孩子也应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个性成长提供帮助,本就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我们采取了通过网络方式开设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定制化网络课程。我们定制的网络素养课、博物馆课程、晨读课等,这些课程基本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只要教师组织学生、打开网络设备,同学们就可以跟着学习。以每天早上的晨读课为例,学生们会每天早上跟随网络晨读老师晨读,孩子们结合对晨读作品的理解,会配上符合诗境的画作,然后配上背景音乐和二维码,扫码就能让父母、其他师生和全国的小朋友听到自己分享的晨读诗配画作品。孩子们非常喜欢,语文综合能力、美术绘画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师也轻松自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借助网络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还要依靠教研。我们通过网络,请台湾的数学教师给我们的孩子上数学课,两岸的老师互相交流教与学的经验。台湾的唐一诚老师亲自示范课,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幽默、有趣、动手的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样态,促进了我们对于教与学的研究,也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与全国各省不同学校的教师们进行各种课题的交流研讨,通过这样的交流既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改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减负提质得以真正发生。
  教师与学生都在呼唤教学减负,其实呼唤教学减负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师过上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但是师生长期处于一种近乎封闭的校园生活状态,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看见、不能抱团取暖,师生是感受不到教育生活的幸福的。我们通过网络空间,把散落在各地的乡村师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让大家彼此照亮,一起前行。比如,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加全国航模邀请赛,评委在北京,我们的学生就在自己的教室里,按照比赛规则设置场地,通过网络双向视频,评委现场点评,其他参赛学校的孩子也能看到,我们学校的孩子也能看到其他学校孩子的比赛情况,大家互相交流与学习。
  我们还建立了“火柴家园”,将全国各地的一线乡村老师链接起来。大家在家园里分享自己的读书、工作、生活、学习,互相抱团取暖,一起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探索,我们紧紧依靠网络这一手段,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师生,让他们从原来沉重、机械、单调、枯燥、无趣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出来,通过网络给师生们提供更加自由、广阔、有效的成长空间和资源。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那种久违的自信满满的笑容,我们看到了一种师生融洽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体验到了过一种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大栗小学)
其他文献
在艺术创作上,求寻者何止千万?循规蹈矩,浅尝辄止,恃才傲物,随遇而安都不能走出自己的新路,也不会留有凝重的足迹。只有真诚的艺术追求者,择一而从,许之终生者,方能形成独有
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不断增多的知识,而是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内部的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  ——杜尔凯姆(法国)  一、接触新生命,在小草屋里播下种子……  2011年我从县城到人民路小学校,当时的我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惶恐的是新接触的是一群新生命,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进这群新生命,引领他们真正爱上数学,愉悦地走上数学的路。在这样的压力下
期刊
一位记者曾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认为您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的,在幼儿园时期,在孩子最关键的发展期习得的,是能够伴随他一生的习惯。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涵养的形成,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重要的理念之一。毫无疑问,“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习惯。新教
期刊
2018年,我带领一年级的孩子们加入了新教育幸福的大家庭,在一间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农村教室里,和孩子们每天用诗歌迎着第一缕晨曦与黎明共舞,午后的共读是师生幸福输入的源泉,群星眨眼时又在共写随笔里和孩子们一起拔节成长,让师生的生命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开出了幸福的花,结出了幸福的果。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由于可以提供住宿,就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留守家庭,习惯养成教育只靠老师单纯的说教不会
期刊
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是一种关键力量——习惯。  ——朱永新  出发:冷眼与阳光  我曾是一名有着十多年经验的高中艺术班班主任。一提起“艺术生”,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游手好闲”“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等问题学生的形象。很多老师不喜欢教艺术班,不喜欢艺术生,更不愿意做艺术班的班主任。是的,在班级管理中,艺术生的管理工作的确是个难题。他们学习、行
期刊
2017年,我来到诸城市东武学校,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时至今日,三年时光,120名学生,119个家庭,我们以阅读课程为底色、三维活动为框架,借助网络,构建了优质数码课堂。  网络电台,照亮阅读之路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排除电视、手机的诱惑之外,识字量受限是他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如何突破识字量带来的阅读障碍这一难题呢?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智能
期刊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
期刊
看李岗近期的墨彩画新作“心象系列”不啻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品用墨和彩描绘了一个以抽象符号组成的有意味的绘画空间。顺着他所营造的空间,使视觉似乎感悟到“视乎冥冥、
正当我们为暑期学习伤脑筋时,接到了“新教育萤火虫之夏(2020)暨全国第15—34届种子教师峰会”的通知。2020年7月13日至8月23日42天,7个国家几十位大咖云集,100位卓越新教育人经验分享,面向种子学校在线公益讲座,我们全园教师坐在家里不花一分钱,都能收看。真是喜从天降!感恩新教育,尽其所能帮助教师成长,再次真真切切感受到新教育的基本精神——公益情怀。我们庆幸今年3月份成为新教育种子基地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说明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