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间故事被广为流传的原因出发,概括出民间故事的一般叙事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在这种叙事模式的背后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间故事 叙事模式 文化
一、民间故事的模式化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而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民间故事甚至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世代相承,除了故事情节结构的易讲、易听、易记、易传的特点,还在于故事内容本身具有的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纵观我国许多民间故事,它们大都具有模式化的语言:如很多民间故事的开头都是“从前,有一个有钱的地主……”或“从前,有一对兄弟……”等等諸如此类的话语;而结尾大多又都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要么就是从此他们一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么就是最后坏人得到了惩治,好人得到了解救或许还有些意外的收获等等雷同似的结尾;中间情节一般都是传统的“三段式”,这是故事的最基本的架构方法之一,不管是“巧媳妇”还是“聪明女婿”,最常见的莫过于“三个问题”的这种结构,就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情节模式也是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等等,这也是民间故事对后代小说甚至戏剧影响的一个表现。民间故事确实如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所说“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1]。简言之,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模式化色彩。
二、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
(一)人神、人妖婚配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民间故事中,人神和人妖婚配这种叙事模式并不少见。人神的婚配以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为典型。牛郎和董永都是勤劳善良的普通人,而织女和七仙女则都是天上的神仙,她们化作漂亮的凡间女子,来到人间并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双双结为夫妻并生下孩子。人妖婚配的例子如许仙和白娘子、婴宁和王生的故事,故事内容都是凡人和妖怪相恋。但不管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还是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婴宁和王生的故事,它们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包容和向往。
(二)对劳动的肯定和劳动者的赞美
劳动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劳动这一主题一直备受人们推崇。民间故事中表达对劳动的肯定和劳动者赞美的很多。“两兄弟”的故事中,兄长懒惰贪心,而弟弟勤劳善良,所以弟弟总是能得到眷顾而兄长却总受到惩罚。这不仅告诫了人们要热爱劳动,同时也是对于勤劳善良民众的赞美和歌颂。民间故事还善于塑造类似阿凡提的聪明智慧的人物,来表达对劳动的肯定。如“地主和短工”的故事中,聪明机敏的短工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地主而取得自己应得的报酬。可见,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惩恶扬善
其实不仅仅中国的民间故事,古今中外的许多民间故事都有惩恶扬善这一叙事模式。“两兄弟”的故事中,对弟弟的肯定就是对劳动的肯定,但也是对弟弟善良勤劳的品质的褒扬,哥哥的贪心和懒惰最后使得他一无所有并得到了报应,同时,这也是对恶的一种否定。“地主和短工”的故事,通过处于弱势地位的短工和处于强势地位的地主的斗智,最终正义的一方胜出,这就体现了人心向善的一面,表达了对善的肯定和赞扬,对恶的反对和否定。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承继和宣扬,表达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四)才子佳人
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不朽的母题,与此,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民间故事的中心话题。焦仲卿和刘兰芝作为典型的才子佳人,一个饱读诗书,一表人才,一个美丽温婉,善良贤淑,男才女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 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去塑造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以体现自己的崇拜和寄托。即使是在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中,人们也更愿意把白素贞描绘成美丽贤惠的女子以和文质彬彬的书生许仙相配,可见,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是人们的一贯心理。
(五)自强不息
民间故事中的自强不息的叙事模式很少独立存在,很多时候是和别的模式交叉在一起。例如在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中,开始时,故事的男主人公一般都是穷书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高中。从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戏剧可以看出,例如《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典型。除此之外,在“两兄弟”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自强不息的模式,弟弟在分家产时几乎是一无所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最后创造了财富,这也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折射,体现了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三、各种叙事模式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各种民间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仅仅因为它内容的五彩缤纷或情节的曲折离奇,在这些模式的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着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愿望。人神、人妖之间婚配的故事体现的不仅仅是当时人们对封建礼教、家长包办婚姻、门第观念等束缚的反抗,也是他们对于自由婚姻和个性的追求。此外,不管是人神、人妖婚配,还是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都不仅包含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思想,还蕴有传统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和寄托以及大团圆式结局的倾向。对劳动和劳动者赞美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下的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肯定。而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人们不仅热爱劳动,歌颂劳动,勤劳善良,他们还有着惩恶扬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这些其实也都侧面彰显了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讲亲和、讲融洽、讲礼让、讲仁义,提倡重道义轻私利,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爱的精神和亲亲之情,同时也满足了当时更多处于社会下层人们的需要相互扶持的心理需要。[2] 可见,不管是人神、人妖婚配,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是劳动主题的赞歌,亦或关于惩恶扬善、自强不息的英雄故事,在这些叙事模式的背后都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民间故事内容的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情节的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吸引了民众并广为传播,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增添了它的思想价值、彰显了艺术魅力,茶余饭后的说讲故事,已经不仅仅是起到娱乐休闲的作用,它还在无形中教育并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审美。
参考文献:
[1]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85,17,64.
[2]詹建伟.论闽南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积淀[C].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
关键词:民间故事 叙事模式 文化
一、民间故事的模式化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而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民间故事甚至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世代相承,除了故事情节结构的易讲、易听、易记、易传的特点,还在于故事内容本身具有的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纵观我国许多民间故事,它们大都具有模式化的语言:如很多民间故事的开头都是“从前,有一个有钱的地主……”或“从前,有一对兄弟……”等等諸如此类的话语;而结尾大多又都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要么就是从此他们一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么就是最后坏人得到了惩治,好人得到了解救或许还有些意外的收获等等雷同似的结尾;中间情节一般都是传统的“三段式”,这是故事的最基本的架构方法之一,不管是“巧媳妇”还是“聪明女婿”,最常见的莫过于“三个问题”的这种结构,就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情节模式也是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等等,这也是民间故事对后代小说甚至戏剧影响的一个表现。民间故事确实如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所说“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1]。简言之,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模式化色彩。
二、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
(一)人神、人妖婚配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民间故事中,人神和人妖婚配这种叙事模式并不少见。人神的婚配以牛郎和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为典型。牛郎和董永都是勤劳善良的普通人,而织女和七仙女则都是天上的神仙,她们化作漂亮的凡间女子,来到人间并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双双结为夫妻并生下孩子。人妖婚配的例子如许仙和白娘子、婴宁和王生的故事,故事内容都是凡人和妖怪相恋。但不管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还是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婴宁和王生的故事,它们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包容和向往。
(二)对劳动的肯定和劳动者的赞美
劳动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劳动这一主题一直备受人们推崇。民间故事中表达对劳动的肯定和劳动者赞美的很多。“两兄弟”的故事中,兄长懒惰贪心,而弟弟勤劳善良,所以弟弟总是能得到眷顾而兄长却总受到惩罚。这不仅告诫了人们要热爱劳动,同时也是对于勤劳善良民众的赞美和歌颂。民间故事还善于塑造类似阿凡提的聪明智慧的人物,来表达对劳动的肯定。如“地主和短工”的故事中,聪明机敏的短工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地主而取得自己应得的报酬。可见,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惩恶扬善
其实不仅仅中国的民间故事,古今中外的许多民间故事都有惩恶扬善这一叙事模式。“两兄弟”的故事中,对弟弟的肯定就是对劳动的肯定,但也是对弟弟善良勤劳的品质的褒扬,哥哥的贪心和懒惰最后使得他一无所有并得到了报应,同时,这也是对恶的一种否定。“地主和短工”的故事,通过处于弱势地位的短工和处于强势地位的地主的斗智,最终正义的一方胜出,这就体现了人心向善的一面,表达了对善的肯定和赞扬,对恶的反对和否定。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承继和宣扬,表达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四)才子佳人
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不朽的母题,与此,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民间故事的中心话题。焦仲卿和刘兰芝作为典型的才子佳人,一个饱读诗书,一表人才,一个美丽温婉,善良贤淑,男才女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 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去塑造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以体现自己的崇拜和寄托。即使是在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中,人们也更愿意把白素贞描绘成美丽贤惠的女子以和文质彬彬的书生许仙相配,可见,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是人们的一贯心理。
(五)自强不息
民间故事中的自强不息的叙事模式很少独立存在,很多时候是和别的模式交叉在一起。例如在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中,开始时,故事的男主人公一般都是穷书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高中。从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戏剧可以看出,例如《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典型。除此之外,在“两兄弟”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自强不息的模式,弟弟在分家产时几乎是一无所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最后创造了财富,这也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折射,体现了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三、各种叙事模式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各种民间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仅仅因为它内容的五彩缤纷或情节的曲折离奇,在这些模式的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着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愿望。人神、人妖之间婚配的故事体现的不仅仅是当时人们对封建礼教、家长包办婚姻、门第观念等束缚的反抗,也是他们对于自由婚姻和个性的追求。此外,不管是人神、人妖婚配,还是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都不仅包含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思想,还蕴有传统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和寄托以及大团圆式结局的倾向。对劳动和劳动者赞美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下的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肯定。而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人们不仅热爱劳动,歌颂劳动,勤劳善良,他们还有着惩恶扬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这些其实也都侧面彰显了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讲亲和、讲融洽、讲礼让、讲仁义,提倡重道义轻私利,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爱的精神和亲亲之情,同时也满足了当时更多处于社会下层人们的需要相互扶持的心理需要。[2] 可见,不管是人神、人妖婚配,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是劳动主题的赞歌,亦或关于惩恶扬善、自强不息的英雄故事,在这些叙事模式的背后都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民间故事内容的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情节的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吸引了民众并广为传播,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增添了它的思想价值、彰显了艺术魅力,茶余饭后的说讲故事,已经不仅仅是起到娱乐休闲的作用,它还在无形中教育并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审美。
参考文献:
[1]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85,17,64.
[2]詹建伟.论闽南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积淀[C].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