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经常处在“人在心不在”的“疑似学习”状态,其后果可想而知。教师应该主动破解难题,以树立儿童学习体验为教学重心,善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一、学生活动要足时,促进探究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已在多数教师心中扎下了根,明确了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发展这根主线。当前课堂,学生虽有一定实践操作、互相讨论、自主思考的时间,但也似蜻蜓点水,处于亚学习状态。学生没有真正支配应有的学习时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如学习“多边形面积”“找规律”等需要花费时间探究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操作、类比,得到结论。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造必要的、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的操作、思考、讨论的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创造学习的价值。
二、教师评价要延时,鼓励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在其著作《脑力激荡法》中极力推崇延时评价策略——面对学生的回答,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以期学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摄入、内化、提取的时间。
1.延时评价,面向全体。那些待教师提完问题后,思维一般甚至较慢的学生对教师的后续问题就更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的话,他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消极的停滞状态,上课不发言、不思考,思维僵化,可以想象出,后进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是9平方分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学生自主练习后,集中反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要领及辨清单位之间要统一。“面向每一个”必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2.延时评价,结论开放。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研究中提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的延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往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方向上发展,而过早地做出评价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数学灵感和创造意识。
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不同的设想和答案,这正是让学生“百家争鸣”的好机会。教师要认真倾听,不宜过早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带有导向性的引领或终结性的结论,错过“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想法会得到补充、拓展,极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如果教师过早暗示,学生就会揣测教师的“言外之意”,忙于应对,其思维发挥只会局限于教师的意图,也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课堂,学生的表现肯定超过教师预先的设想,结论“千奇百怪”,他们的想象力真是异常丰富!这样的课堂才使学生心驰神往,富有魅力。
三、教师引导要适时,注重点拨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学、合作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他们也希望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证实自己的实力。
如找规律“求1111111112结果中有多少个偶数数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并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主动建构知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的思维关键处予以适当点拨,学生将恍然大悟,灵感顿生。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性原则。
对于那些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命题一定要让学生来“辩”,教师要甘于做配角,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争辩,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学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明晰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教师的相机引导,会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学情反馈要及时,关注效果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的差异,对信息的接受、处理、输出必定存在着差异。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输出的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调整讲课中进度上的快慢、知识上的深浅,或改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可能性”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对学生“可能、不可能、一定”事件的判断了然于胸。教师能够自觉地适应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在即时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调谐,因势利导,调整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重视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从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要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提升。
责任编辑:邓 振
一、学生活动要足时,促进探究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已在多数教师心中扎下了根,明确了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发展这根主线。当前课堂,学生虽有一定实践操作、互相讨论、自主思考的时间,但也似蜻蜓点水,处于亚学习状态。学生没有真正支配应有的学习时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如学习“多边形面积”“找规律”等需要花费时间探究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操作、类比,得到结论。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造必要的、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的操作、思考、讨论的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创造学习的价值。
二、教师评价要延时,鼓励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在其著作《脑力激荡法》中极力推崇延时评价策略——面对学生的回答,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以期学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摄入、内化、提取的时间。
1.延时评价,面向全体。那些待教师提完问题后,思维一般甚至较慢的学生对教师的后续问题就更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的话,他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消极的停滞状态,上课不发言、不思考,思维僵化,可以想象出,后进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把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是9平方分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学生自主练习后,集中反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要领及辨清单位之间要统一。“面向每一个”必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2.延时评价,结论开放。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研究中提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的延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往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方向上发展,而过早地做出评价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数学灵感和创造意识。
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不同的设想和答案,这正是让学生“百家争鸣”的好机会。教师要认真倾听,不宜过早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带有导向性的引领或终结性的结论,错过“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想法会得到补充、拓展,极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如果教师过早暗示,学生就会揣测教师的“言外之意”,忙于应对,其思维发挥只会局限于教师的意图,也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课堂,学生的表现肯定超过教师预先的设想,结论“千奇百怪”,他们的想象力真是异常丰富!这样的课堂才使学生心驰神往,富有魅力。
三、教师引导要适时,注重点拨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学、合作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他们也希望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证实自己的实力。
如找规律“求1111111112结果中有多少个偶数数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并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主动建构知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的思维关键处予以适当点拨,学生将恍然大悟,灵感顿生。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性原则。
对于那些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命题一定要让学生来“辩”,教师要甘于做配角,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争辩,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学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明晰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教师的相机引导,会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学情反馈要及时,关注效果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的差异,对信息的接受、处理、输出必定存在着差异。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输出的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调整讲课中进度上的快慢、知识上的深浅,或改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可能性”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对学生“可能、不可能、一定”事件的判断了然于胸。教师能够自觉地适应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在即时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调谐,因势利导,调整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重视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从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要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提升。
责任编辑: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