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好欣赏课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价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广义的美术。
我在美术课堂中对一些重点美术作品进行了欣赏教学。如在讲授欣赏课《雪雕》时,我采取的方法是课前把欣赏任务布置给学生,收集有关雪雕作品的图片,了解雪雕的相关知识,如对雪的要求、使用的工具、雪雕的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有初步的情感体验,为上课做良好的铺垫。上课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学生们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到雪雕这种艺术是东北独特的艺术形式,对雪质的要求很高,雕刻工具所用的刀、铲、凿、刨等也可以自制。雕塑是要先设计图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然后才能雕刻。课上我们的欣赏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节课,让我转变了教学观念,改变了以往只讲教材的做法,学生变被动的听讲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深刻地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逐渐积累欣赏、评价的经验。
其次,通过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非常注重欣赏教学,并且将欣赏教学与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绘画教学时插入名家的名画加以欣赏,在工艺制作时插入部分手工制作精品进行欣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技能,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在欣赏名家作品时,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作为教师要容许有异见,一定要用宽容、博爱、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的审美观点。这样,在大家七嘴八舌的争论和评价中,美术欣赏教学内在的美才能得到内化和升华。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画――动物时,先让学生欣赏了齐白石老先生的花鸟画。由于以前课本中有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了解了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而且在绘画技法上分写意和工笔;用墨上分焦、浓、淡、干、湿;表现手法上分皴、擦、点、染等;画家借笔墨来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正在马来西亚办义展募捐的徐悲鸿先生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挥毫画出这幅《奔马图》。画家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以干笔皴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利刃,力透纸背。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极强的冲击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将冲破一切阻碍奋勇前进,给人以强有力的精神振奋:华夏不可侵,人民不可辱,誓与中华共存亡,坚决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被这种爱国精神所陶冶,进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之情。这就是欣赏的力量,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的力量。
再次,我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珍视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为乡镇基层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没有参观大型美展的机会,我便运用大自然的魅力,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教育。初春来临暖风习习,大地复苏,冰雪融化,小草吐新芽,我便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风。回来后孩子们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游春图》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孩子们通过图画,抒发了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夏天芳草青青,绿树成荫,我就领着孩子们去郊游,在郊游中,孩子们知道了那么多植物的名字,熟悉了许多树木的习性和生长特点。回来后上《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孩子们踊跃发言,无不有感而发,纷纷在画纸上展现出杨树、松树、桦树的姿态。一个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这次欣赏了解了那么多种树木,而且知道了它们的用途,森林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好朋友,我们要珍爱树木,热爱大自然。这样的欣赏事半功倍,收到了意外的教育效果。
秋季,我们嗅着果实的芳香,踏着金黄色的麦浪,采撷着红色的柞叶,收获着金秋的畅想,于是一幅幅满载着收获喜悦的图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冬季,我们的家乡白雪皑皑,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学生的欣赏又多了许多场景。美术课上,冰清玉洁的雾凇、雪地上奔跑的孩童、稚气的雪人、飞旋的冰猴跃然纸上,孩子们嬉戏着、玩耍着。
美术欣赏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又能使学生的绘画技能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与评价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广义的美术。
我在美术课堂中对一些重点美术作品进行了欣赏教学。如在讲授欣赏课《雪雕》时,我采取的方法是课前把欣赏任务布置给学生,收集有关雪雕作品的图片,了解雪雕的相关知识,如对雪的要求、使用的工具、雪雕的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有初步的情感体验,为上课做良好的铺垫。上课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学生们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到雪雕这种艺术是东北独特的艺术形式,对雪质的要求很高,雕刻工具所用的刀、铲、凿、刨等也可以自制。雕塑是要先设计图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然后才能雕刻。课上我们的欣赏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节课,让我转变了教学观念,改变了以往只讲教材的做法,学生变被动的听讲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深刻地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逐渐积累欣赏、评价的经验。
其次,通过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非常注重欣赏教学,并且将欣赏教学与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绘画教学时插入名家的名画加以欣赏,在工艺制作时插入部分手工制作精品进行欣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技能,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在欣赏名家作品时,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作为教师要容许有异见,一定要用宽容、博爱、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的审美观点。这样,在大家七嘴八舌的争论和评价中,美术欣赏教学内在的美才能得到内化和升华。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画――动物时,先让学生欣赏了齐白石老先生的花鸟画。由于以前课本中有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了解了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而且在绘画技法上分写意和工笔;用墨上分焦、浓、淡、干、湿;表现手法上分皴、擦、点、染等;画家借笔墨来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正在马来西亚办义展募捐的徐悲鸿先生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挥毫画出这幅《奔马图》。画家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以干笔皴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利刃,力透纸背。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极强的冲击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将冲破一切阻碍奋勇前进,给人以强有力的精神振奋:华夏不可侵,人民不可辱,誓与中华共存亡,坚决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被这种爱国精神所陶冶,进而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之情。这就是欣赏的力量,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的力量。
再次,我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珍视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为乡镇基层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没有参观大型美展的机会,我便运用大自然的魅力,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教育。初春来临暖风习习,大地复苏,冰雪融化,小草吐新芽,我便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风。回来后孩子们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游春图》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孩子们通过图画,抒发了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夏天芳草青青,绿树成荫,我就领着孩子们去郊游,在郊游中,孩子们知道了那么多植物的名字,熟悉了许多树木的习性和生长特点。回来后上《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孩子们踊跃发言,无不有感而发,纷纷在画纸上展现出杨树、松树、桦树的姿态。一个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这次欣赏了解了那么多种树木,而且知道了它们的用途,森林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好朋友,我们要珍爱树木,热爱大自然。这样的欣赏事半功倍,收到了意外的教育效果。
秋季,我们嗅着果实的芳香,踏着金黄色的麦浪,采撷着红色的柞叶,收获着金秋的畅想,于是一幅幅满载着收获喜悦的图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冬季,我们的家乡白雪皑皑,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学生的欣赏又多了许多场景。美术课上,冰清玉洁的雾凇、雪地上奔跑的孩童、稚气的雪人、飞旋的冰猴跃然纸上,孩子们嬉戏着、玩耍着。
美术欣赏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又能使学生的绘画技能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