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探析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生尤甚。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还不尽如人意。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因素是高职生的就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高职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甚至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探析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职生的就业,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高职生就业能力现状
  (1)高职生专业知识肤浅影响就业。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专业领域对高职生的基本要求。由于片面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不少高职院校“专业技能至上”的思想比较突出,认为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把握则无关紧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不少高职生对技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高职生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求职就业,因为高职生的技能若失去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会使他们丧失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与欲望,面对新知识和新领域就会无能为力,这对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可以说,高职生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会影响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就业能力的一部分,它们的缺失,会削弱就业能力,影响就业求职的成功率。
  (2)高职生情商不高。从某个角度上说,情商是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职生求职就业失败,问题不是出在专业知识或动手能力上,而是输在“情商”上。据统计,在企业对人才的众多要求中,“团队精神”以80%排列第一,“创新能力”以63%排列第二,“忠诚度”以60%排列第三,“沟通表达能力”以53%排列第四。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吃苦耐劳品格、坚忍不拔意志、开朗乐观个性以及沟通协调和对单位的忠诚等情商素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卑、焦虑、悲观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不少高职生,他们比较容易出现脆弱、畏缩、消沉等心理障碍。加上高职院校对情商培养重视力度不足,直接导致了高职生社会适应度较差,自信心、人际交往、挫折承受、敬业爱岗等情商素养欠缺,严重影响了求职成功率。
  (3)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低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所以创业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就业能力。遗憾的是,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创业促就业”的理念,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没有有力的培育措施。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还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他们不会主动去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从而导致整个高职教育界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2.高职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对就业能力的培育不到位,直接导致高职生就业能力偏低。一是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指导管理服务,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在就业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素质拓展、就业情商、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不到位。有的甚至简单地把就业能力等同于就业指导或求职应聘能力,仅仅发布一下就业信息,讲解一下就业政策就了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深入创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与市场对人才的标准尚有差距,导致高职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基本工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政府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没有为毕业生创建锻炼就业能力平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建立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服务机构,没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标准体系和社会职业培训体系。造成毕业生对社会行业和职业的情况尤其能力标准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把握,没有与各行各业的职业能力进行零距离接触和开展针对性训练,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另外,用人单位尤其是生产性企业单位,对高职生的能力信任度不高。尤其是对高职生学历低以及缺乏经验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太过在意,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问题上持保守态度,有的甚至拒收高职生实习,严重影响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高职生本身的原因。高职生往往高考分数都不高,在有些人看来,他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因此,他们对人生价值、理想前途等比较迷惘,导致他们学习起来缺乏内在动力,缺乏钻劲,容易丧失学习热情,有的甚至有厌学情绪。加之有的高职院校存在“技能至上”的错误思想,有些高职生认为只要学点技术就行,就业肯定没有问题,客观上导致高职生不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政企校生”四方联动,搭建立体式的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推进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能力是就业的敲门砖和法宝。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就业能力,就是政府、学校和企业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把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落实。“政企校”三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有力措施,把就业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共同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的需要。
  1.政府部门要从民生与社会和谐的高度,不断强化职能,用政策和措施促进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高职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高职生本人的成才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政府部门要把就业放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统筹考虑,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强化职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更多就业途径。一要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来,鼓励毕业生下基层锻炼,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毕业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二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三要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把职业测评、职业中介和职业技能等推进校园,采取措施促进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和服务机构,如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就业能力数据库的建设等。
  2.高职院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职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1)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根本。一是根据经济建设和就业岗位的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调整要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分析人才需求的过去,把握人才需求的现在,科学预测人才需求的将来,做到不盲从不跟风,以就业为中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根据社会对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适度拓宽专业口径,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能力的要求增删课程,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凸显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应用性。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就业情商的培养,适应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的要求。二是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适当增加核心就业能力的内容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培育核心就业能力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三是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操作示范法、现场指导法、实习实训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和做”,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注重“课岗融通”,加强对知识理论的灌输和渗透,并通过实践带动知识的内化,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四是构建“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校本培训和校外进修的方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出台优惠政策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层次。鼓励教师采取跟岗学习、培训企业员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形式下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五是双管齐下,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加强合作为毕业生创建就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也要建立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统筹兼顾,加大力度,构建就业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就业指导管理服务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员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统筹兼顾,采取措施,竭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铺路。一是要建立就业工作机制,成立院系二级就业工作机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协调,各院系具体落实的领导机制以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工作网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同时,还要把毕业生就业纳入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二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覆盖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与就业心态、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公关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情商、创业教育、就业持续与步骤、求职技巧等内容,通过授课、讲座、报告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咨询和个别指导等形式分步骤、分阶段实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指导。三是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追踪调查工作,强化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
  3.用人单位尤其企业要转变观念,确立“互动双赢、共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与高职院校深度融合,增强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必须本着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和方针,转变观念,开展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企业要主动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修订、实训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无论是实习实训还是招聘新人,都要做到不唯学历,不论性别,不讲资历和经验,注重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基本工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要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置换培训”等形式,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让企业和学校双方最终实现“互动双赢、共促发展”的目的。
  4.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提高认知能力,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练就过硬的就业本领
  高职生要结合学校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认清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勇于面对现实,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目标。同时,要有时代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升内在学习动力,刻苦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 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广泛接触社会,努力提升素质,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基本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将来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编号GDGZ10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街舞的兴起,正是一种文化的兴起,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街舞的行列,既是对自我的挑战,又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完善,同时也是一条交友的途径,增强了彼此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极富变化。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注意了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了组成
目前的中职学生是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被淘汰下来的一批情商高、懒于运用智商而又较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面对他们的语文教学,如果一味沿袭初中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其更强烈的厌学、轻学情绪。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势在必行,要针对学生的群体需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多元化,就能使学生们在兴趣和快乐中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教学形式多元化就是采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调
“得了多少先进和奖牌并不重要,那只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肯定,重要的是要致力于打造社会保险惠民工程,要把这项实惠送到每一个离退休人员家中。”钟元军主任总是这样勉励自己。  钟元军,196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1988年元月入党,现任湖南省桃源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处主任。他先后从事乡镇财会管理和社会保险工作。1995年,桃源县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后,他的全部精力和情感也就和社会保险紧
经过激烈的角逐,201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终于落下帷幕,来自浙江省近1000名职校技能精英围绕汽修、机械制造、电子电工、计算机技术等12个专业大类,在47个竞赛项目上展开了技能比武。杭州市代表队在本届大赛中表现抢眼,以28金30银30铜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技能大赛举办至今,各类中职学校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备战模式。虽然技能竞赛沿袭了其惯有的形式,然而旧瓶也能装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而在招生难的情况下,在校学生的稳定率也在下降。这对于已经面临困境的技工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它势必会影响和制约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稳定率,降低学生流失率成为了职业学校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职业学校流失生特点和流失去向进行透视,对学生流失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有效控制学生流失,提高技校生稳定率的新对策。  一、流失生特点分析
个性也称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整体,个性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综合,构成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他素质打上印记,使它们具有个性特色。个性对人各种素质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    一、素质教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个性发展。这是由素质
《电工基础》的课程标准,要求感悟电工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电工技术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标准还提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生活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构建电工专业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电工知识,并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和理解专业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工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性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州市技师学院在改革和创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与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动漫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职业
在培养商贸类职业人才时,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提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如何进行培养?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培养效率?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动手能力差和学与用脱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外贸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运用外贸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创造一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使“零距离”上岗成为现实。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将外贸岗位知识、操作过程及各种相关的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取决于其学识、能力、体力和社会因素外,就业服务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利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掌握了信息,也就拥有了机会。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和利用非常必要。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来说,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要注重就业服务信息采集和利用。  一、对就业服务信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