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8日至12月2日,由中国导演排演、中希演员使用各自语言共同演出的中希双语版中国经典话剧《赵氏孤儿》在希腊国家剧院上演,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指导西方大剧院职业演员来讲述“中国故事”。
演出在中希两国受到高度关注,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希腊国家通讯社雅通社专门刊文进行介绍。新华社报道称:“双方演员各自用母语表演,但对话流畅,无缝衔接,艳惊四座”。希腊《每日报》称这是“中国的《哈姆雷特》来到了希腊!”
“复仇”困境的现代演绎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是中国名扬海内外的著名悲剧。故事来源于中国第一部通史名著《史记》中所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武臣屠岸贾陷害并残杀文臣赵盾全家三百余人,在搜捕孤儿赵武时,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牺牲程婴的孩子救出赵武,由程婴抚养,并认屠岸贾为义父,20岁时孤儿亲手杀死义父报了赵家冤仇。
在历史资料基础上,纪君祥加入想象和虚构,把百折不回的复仇意志、万死不辞的忠义精神等融合創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形成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几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此后,《赵氏孤儿》历经多次不同版本的改编,其中包括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等,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誉,即使比起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也毫不逊色。
中国当代戏剧家们进行《赵氏孤儿》新创作时,“复仇”困境是不得不面对的主题。现代观念质疑“冤冤相报”,但无论是草医程婴还是赵氏孤儿程武,唯有回顾流血的往事,接受残酷的现实,才能真正开始面对“复仇”抑或“放弃”的世界性难题。
在这版《赵氏孤儿》中,程婴不再承载传统意义上的“铁肩担道义”,他出于一个普通医生的德行做出“救孤”承诺,直至情势所迫、万般无奈牺牲了亲生儿子,一步步踏上悲剧之路而成为英雄。更有复仇动机的人是程婴,而真正能反省复仇、最终放弃复仇的也更应是程婴。放弃“复仇”需要有更大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德,这是传统美德的当代阐释,更是当代困境的传统解脱。
但传统美德真的能解开当代困境吗?双语版《赵氏孤儿》设计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结尾:孤儿先是面对16年的养父无法痛下杀手,程婴举起长剑后,也因“我这双治病救人的手如何下得了像你那样的毒手”而停止复仇。但最终,孤儿用屠岸贾杀死其父的同样方式将屠岸贾杀死,并下令对他全家同样满门抄斩,“赵氏孤儿”最终成了与屠岸贾一样的凶狠残忍之人。
在这出《赵氏孤儿》里,可以说清英雄是如何诞生的,却说不清仇恨应该如何消解。很难指望个体的善良高尚能够解决人世间和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这是一种更深刻的悲剧。在超乎寻常的生命困境中,人性在挣扎,由此生命放射出异常的光彩,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价值也由此得以体现。
让中国戏剧登上世界主流舞台
中希双语版《赵氏孤儿》承袭沿用了中国与希腊两种古老戏剧文化的基因,又有机汇合于一个完整悲剧意象之中。
在这出戏中,两位中国演员使用了大量传统戏曲的语言节奏、形体动作等表演方法,强化表达出悲剧人物复杂激烈的情感;演出舞台上的一桌二椅、背景的中国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等舞美设计元素,脱胎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服装、古朴面具均显示出一种深刻的“中国意象”。希腊戏剧传统更多表现在多功能“歌队”上,包括在一些关键时刻进行古希腊戏剧歌队特有的“介绍讲述+感慨评价”,用希腊民族音乐风格演唱《母亲之歌》和《英雄之歌》以渲染诗意化舞台气氛,以及以“上帝视角”直接参与推进剧情等。
在达到娴熟流畅的境界以后,中希演员之间的表演合作产生了一种“珠联璧合”的奇特艺术效果。这也是《赵氏孤儿》这类可称之为“跨文化戏剧”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跨文化艺术语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际舞台上多是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演出,外国观众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底蕴深厚与源远流长,但领略不到中国戏剧艺术的现代发展和现实活力。应该让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既保有深厚文化传统,又能进入国际文化语境,唯有如此,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中国戏剧才能真正登上世界主流文化的舞台。
(本报道撰文者系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