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对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的新策略,旨在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内涵式发展 高校职业指导 策略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职业指导的核心理论基础。本文所指的职业指导不仅是指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而进行的指导,还侧重于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择业观念、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各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做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保证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做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具有起步较晚、片面化、缺乏系统性等缺点。尽管近几年受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影响,实现了明显的提升。但在理念定位、指导方法、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深,存在片面化。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但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只简单地局限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因此,部分高校对学生指导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把学生“推销”出去、提高高校就业率这样的层面上。仅把职业指导当成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指导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职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覆盖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或生涯规划课,但在针对性方面却缺乏有力的措施,在就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课程和讲座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的较为普遍,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指导,一对一的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很缺乏。尽管有的高校已在就业指导课中安排了专门的课时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有的高校虽然也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普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特别是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存在着“重规划、轻实践”,“有规划、无行动”的情况。
3.师资力量缺乏,缺乏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往往由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来负责,或者辅导员兼职等,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和成才成长的需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对学生的培养,使學生树立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及时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这部分指导人员的配置不足,而且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4.指导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也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很多高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够系统,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二、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的策略研究
1.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人格平等的两个主体,即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者不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关系,而是在一个具体教育过程中不同角度的不同重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备课、讲授,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这样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学互长和学生与教师的更加全面的发展。但仅以人为本还不够,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施教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需要结构多样化和他们不够成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仅由学生说了算,还应当与社会需要、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考虑社会的需求,实现社会需要、社会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2.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高校学生的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长效性和对象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尽早抓起,防止“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要进行全程化的指导,那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应该涵盖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要使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寓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使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3.积极培养人才,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优秀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职业指导工作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有很高的要求。职业指导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技能等。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另外,对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而言,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组织环境,个人职业发展必须纳入与组织发展相同的轨道中才具有现实可行性。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必须依靠组织的支持与保障,教师要自觉地把自身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现实的组织环境中寻求自身的职业发展,在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切不可脱离组织大环境空谈自身职业发展。
4.更新指导内容,促进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系统化和合理化。
“大一”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初步构建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为关键的工作在于协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自我认知。“大二”是在职业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协助学生明确初步的就业方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工作在于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学生确定行业方向、企业方向,甚至可以更深入协助学生确定职能(职业)方向及城市方向。“大三”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一步更新求职观念教育;二是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大四”是求职开展前协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的阶段。在求职技能训练方面应该对学生的简历制作和面试等的技巧进行系统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开展主题式讲座),在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华增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5(4):96-99.
[2]王洋.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32-34.
[3]欧阳瑜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4]張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求职与人生规划的完全攻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67-170.
关键词: 内涵式发展 高校职业指导 策略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职业指导的核心理论基础。本文所指的职业指导不仅是指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而进行的指导,还侧重于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择业观念、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各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做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保证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做好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具有起步较晚、片面化、缺乏系统性等缺点。尽管近几年受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影响,实现了明显的提升。但在理念定位、指导方法、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深,存在片面化。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但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只简单地局限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因此,部分高校对学生指导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把学生“推销”出去、提高高校就业率这样的层面上。仅把职业指导当成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指导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职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覆盖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或生涯规划课,但在针对性方面却缺乏有力的措施,在就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课程和讲座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的较为普遍,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指导,一对一的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很缺乏。尽管有的高校已在就业指导课中安排了专门的课时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有的高校虽然也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普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特别是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存在着“重规划、轻实践”,“有规划、无行动”的情况。
3.师资力量缺乏,缺乏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往往由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来负责,或者辅导员兼职等,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和成才成长的需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对学生的培养,使學生树立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及时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这部分指导人员的配置不足,而且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4.指导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也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很多高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够系统,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二、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的策略研究
1.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人格平等的两个主体,即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者不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关系,而是在一个具体教育过程中不同角度的不同重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备课、讲授,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这样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学互长和学生与教师的更加全面的发展。但仅以人为本还不够,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施教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需要结构多样化和他们不够成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仅由学生说了算,还应当与社会需要、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考虑社会的需求,实现社会需要、社会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2.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高校学生的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长效性和对象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尽早抓起,防止“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要进行全程化的指导,那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应该涵盖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要使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寓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使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3.积极培养人才,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优秀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职业指导工作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有很高的要求。职业指导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技能等。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另外,对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而言,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组织环境,个人职业发展必须纳入与组织发展相同的轨道中才具有现实可行性。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必须依靠组织的支持与保障,教师要自觉地把自身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现实的组织环境中寻求自身的职业发展,在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切不可脱离组织大环境空谈自身职业发展。
4.更新指导内容,促进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系统化和合理化。
“大一”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初步构建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为关键的工作在于协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自我认知。“大二”是在职业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协助学生明确初步的就业方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工作在于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学生确定行业方向、企业方向,甚至可以更深入协助学生确定职能(职业)方向及城市方向。“大三”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一步更新求职观念教育;二是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大四”是求职开展前协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的阶段。在求职技能训练方面应该对学生的简历制作和面试等的技巧进行系统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开展主题式讲座),在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华增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5(4):96-99.
[2]王洋.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32-34.
[3]欧阳瑜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4]張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求职与人生规划的完全攻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