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需要改变课堂教学局面,逐渐让微视频参与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情境教学,捕捉到学习的难点和疑问,逐渐在视频资源自主播放中形成全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利用微视频能够改变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情绪,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全面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微视频教学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0.141
信息技术课堂是能够挖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在生活中学生应当不断挖掘信息技术的有效资源,进行信息技术实际问题的探索,让学生能够将科学技术与自身发展相联系。微视频是采用视频设备录制教学内容,它是具备内容简短、时效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的一种全新现代化工具。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掌握和有效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运用微视频的意识,从而挖掘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全新的视觉体验下形成信息技术的学习新理念。
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微视频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同样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局面和教学理念,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上更要与科技手段相结合,逐渐将微视频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教学更上一层楼。中小学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和掌握学习思维的重要阶段,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实践力量,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将微视频作为教学的秘密武器,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创新的道路上,教师应当逆向思考,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挖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渐找到课堂教学中的短板,让微视频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它的主要优势,并能够在网络信息技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的教学应当能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微视频正是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心理,能够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维继续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新知识的展开。微视频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教学新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集画面、音乐、色彩于一体的视频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和不断寻求答案的创新精神。
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微视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教学开展时,应当考虑微视频的导入时机和选材内容,将适应课堂需要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合理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主动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堂实际问题中来,并能够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课堂,发挥出微视频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课堂导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全新的知识领域,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能够带动学生的整堂课的学习情绪。微视频作为课堂导入部分,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根本性的联想,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发挥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在计算机发展与特征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形成计算机应用领悟联想,加深计算机实际特征表现,让学生愿意学下去。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视频是能够加大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科技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利用微视频,逐渐发挥出它独有的个性魅力。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形成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与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互补的形式分成不同的组,通过以优带差的微视频学习,学生能够互相分享和交流学习方法以及对信息技术网络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微视频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微视频制作,建立共享知识平台
微视频是能够将知识重点进行不断播放和有效利用的视频资料,学生随时可以在线观看微视频内容,从而形成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播放来弥补信息技术知识的空白部分。教师在运用微视频和制作微视频的過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微视频的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建立微视频的共享知识平台,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微视频的课堂内容。
三、结束语
将微视频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能够发挥科技力量、助推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教学应用上,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形式,凸显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金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12):60-61.
[2]徐蕾.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4):44.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微视频教学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0.141
信息技术课堂是能够挖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在生活中学生应当不断挖掘信息技术的有效资源,进行信息技术实际问题的探索,让学生能够将科学技术与自身发展相联系。微视频是采用视频设备录制教学内容,它是具备内容简短、时效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的一种全新现代化工具。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掌握和有效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运用微视频的意识,从而挖掘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全新的视觉体验下形成信息技术的学习新理念。
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微视频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同样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局面和教学理念,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上更要与科技手段相结合,逐渐将微视频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教学更上一层楼。中小学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和掌握学习思维的重要阶段,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实践力量,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将微视频作为教学的秘密武器,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创新的道路上,教师应当逆向思考,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挖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渐找到课堂教学中的短板,让微视频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它的主要优势,并能够在网络信息技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的教学应当能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微视频正是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心理,能够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维继续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新知识的展开。微视频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教学新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集画面、音乐、色彩于一体的视频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和不断寻求答案的创新精神。
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微视频教学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教学开展时,应当考虑微视频的导入时机和选材内容,将适应课堂需要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合理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主动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堂实际问题中来,并能够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课堂,发挥出微视频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课堂导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全新的知识领域,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能够带动学生的整堂课的学习情绪。微视频作为课堂导入部分,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根本性的联想,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发挥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在计算机发展与特征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形成计算机应用领悟联想,加深计算机实际特征表现,让学生愿意学下去。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视频是能够加大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科技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利用微视频,逐渐发挥出它独有的个性魅力。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形成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与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互补的形式分成不同的组,通过以优带差的微视频学习,学生能够互相分享和交流学习方法以及对信息技术网络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微视频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微视频制作,建立共享知识平台
微视频是能够将知识重点进行不断播放和有效利用的视频资料,学生随时可以在线观看微视频内容,从而形成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在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播放来弥补信息技术知识的空白部分。教师在运用微视频和制作微视频的過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微视频的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建立微视频的共享知识平台,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微视频的课堂内容。
三、结束语
将微视频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能够发挥科技力量、助推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教学应用上,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形式,凸显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金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12):60-61.
[2]徐蕾.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