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方法,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手足口病病人护理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立即将病人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护理 体会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疾病?,是一种由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其中以柯萨奇a型病毒和肠道ev71型病毒最常见[1]。本病通过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或由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2]。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78例,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经精心地临床治疗和细心地护理,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10月-2014年6月共收治178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96例,女82例;其中3岁以下129例,3~6岁38例,6岁以上11例。病程4~10d,平均住院天数为5.9d。临床表现为体温37.4~40℃,持续1~5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合并脑炎7例,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3例,临床无死亡病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一般波动在37.4℃—40℃之间,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面。本组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抗炎、镇静止惊、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护理。
1.3治疗方法 ①抗病毒治疗。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③皮肤丘疱疹,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④高热予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⑤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一旦确诊,需将患儿及时隔离,对与患儿密切接触者进行7~10d的隔离,严格将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患儿的各种玩具、用物、护理用物严格消毒;对出院患儿床单位消毒后方可收治患者。
2.2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发热期间按时监测体温,掌握体温的动态变化。体温低热无需特殊处理,可多喂水,体温持续超过38℃者,可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持续高热者还应严密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情况,密切观察降温措施后的体温,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2.3 皮肤护理 患儿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肤。故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碎屑。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疹继发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为避免对皮肤的刺激,禁用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液给患儿洗头洗澡。臀部有皮疹的患儿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2.4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 发热患儿应鼓励多饮水及喝热汤,有口腔溃疡的,避免进刺激性食物,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恢复期应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做好饮食护理,无需忌口。患儿每天进食前后,给予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促进溃疡愈合。
2.5心理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儿性格、年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通过鼓励、玩耍,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加强医学知识宣教,让患儿及家长意识到手足口病既可防更可治,使其减轻心理恐慌。
2.6 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时准确记录。若患儿出现并发症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准备急救物品,积极予以抢救。
2.7 健康教育 应向患儿家长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对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同时注意孩子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传染为主。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疹、疱疹,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多次感染。通过本组病人的护理,深刻体会到消毒隔离是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关键。能及时有效的防止该病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流行。另外,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采取积极地护理措施,做好高热护理,重视皮肤护理,同时认真给予口腔护理,给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吸食的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要。熟悉各种药物护理要点,指导家长应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并为患儿家属作出院宣教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科学护理为主。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同时,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可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 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0-551.
关键词:手足口病 护理 体会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疾病?,是一种由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其中以柯萨奇a型病毒和肠道ev71型病毒最常见[1]。本病通过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或由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2]。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78例,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经精心地临床治疗和细心地护理,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10月-2014年6月共收治178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96例,女82例;其中3岁以下129例,3~6岁38例,6岁以上11例。病程4~10d,平均住院天数为5.9d。临床表现为体温37.4~40℃,持续1~5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合并脑炎7例,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3例,临床无死亡病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一般波动在37.4℃—40℃之间,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面。本组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抗炎、镇静止惊、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护理。
1.3治疗方法 ①抗病毒治疗。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③皮肤丘疱疹,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④高热予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⑤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一旦确诊,需将患儿及时隔离,对与患儿密切接触者进行7~10d的隔离,严格将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患儿的各种玩具、用物、护理用物严格消毒;对出院患儿床单位消毒后方可收治患者。
2.2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发热期间按时监测体温,掌握体温的动态变化。体温低热无需特殊处理,可多喂水,体温持续超过38℃者,可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持续高热者还应严密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情况,密切观察降温措施后的体温,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2.3 皮肤护理 患儿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肤。故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碎屑。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疹继发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为避免对皮肤的刺激,禁用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液给患儿洗头洗澡。臀部有皮疹的患儿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2.4 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 发热患儿应鼓励多饮水及喝热汤,有口腔溃疡的,避免进刺激性食物,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恢复期应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做好饮食护理,无需忌口。患儿每天进食前后,给予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促进溃疡愈合。
2.5心理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儿性格、年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通过鼓励、玩耍,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加强医学知识宣教,让患儿及家长意识到手足口病既可防更可治,使其减轻心理恐慌。
2.6 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时准确记录。若患儿出现并发症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准备急救物品,积极予以抢救。
2.7 健康教育 应向患儿家长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对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同时注意孩子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传染为主。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疹、疱疹,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多次感染。通过本组病人的护理,深刻体会到消毒隔离是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关键。能及时有效的防止该病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流行。另外,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采取积极地护理措施,做好高热护理,重视皮肤护理,同时认真给予口腔护理,给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吸食的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要。熟悉各种药物护理要点,指导家长应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并为患儿家属作出院宣教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科学护理为主。对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同时,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可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 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