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13年历史的互联网招聘品牌——智联招聘,其“高层地震”成为与投资方矛盾激化的样本。
近日,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智联招聘传出“高层地震”的消息,公司内部两派——代表投资方的董事会与管理层大打出手,轮流宣布开除对方多名高管人员。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在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呈现逐季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升温。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联招聘式的资方与高管矛盾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多地出现,也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邮件引发“地震”
智联招聘“高层地震”的过程大概围绕4封邮件展开:
7月23日,智联招聘的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令人震惊的邮件。邮件显示,首席执行官(CEO)办公室对多名高管进行了调整,包括首席技术官(CTO)、首席财务总监(CFO)、一名副总裁以及一名总监在内的4名高管被宣布解职和离职。
7月23日下午,CEO办公室再度发布全体邮件,称接到董事会授权,上一封邮件不生效,上述四名高管仍担任原职,相反,CEO赵鹏在内的4名高管被宣布解职。
7月26日,智联招聘董事会再度发布内部邮件,任命新管理团队,投资方麦格理集团科技直投业务团队创始人及主管丹飞立出任执行董事,代行CEO一职。
7月26日,智联招聘CEO赵鹏对内发布全体邮件,回击董事会指责,并且详细解释了目前智联现状和高管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些邮件很快在百度相关贴吧、各大论坛广为流传,智联招聘内部矛盾激化表露无遗。业内人士指出,在智联招聘这场CEO与董事会的大战中,前者或已落败。
据了解,2009年7月,智联招聘就曾发生高层人事变动,原CEO刘浩离职,原首席运营官(COO)赵鹏上位,担任CEO。赵历经智联招聘的市场部、产品部、大客户销售部、销售系统支持等部门,服务超过5年。
据介绍,智联招聘这几年曾引入过多笔投资。随着股权的变化,在最近两年,投资方与管理层在人事结构、经营模式和盈利预期上开始出现分歧,而此次双方“交锋”就是这些矛盾的集中反映。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利益或者权利分配不均,可能会引发公司派系之争。但能让投资方和高管产生那么激烈矛盾的,只可能是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另外还有可能,当初投资方对智联招聘的投资是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那么到期但未达到约定要求时,也可能引起这些状况。
2009年年底,智联招聘亦曾遭遇过一轮运营的信任危机,当时外界质疑其现金流出现问题。而据赵鹏表示,智联招聘“在2010年一季度开始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比净利润增长超过5000万元,截止到6月公司账面上增加了1亿多元”,“此前是一段长达12年的连续亏损历史。”
经营理念存分歧
智联招聘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公司创始人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从2002年开始,智联招聘的创始人退出,开始引入首轮风险投资方兰馨亚洲,当时的CEO是刘浩。
在先后五轮的融资过程中,先后有投资方进入或者退出,如联想投资与智基创投这两家投资方在2008年7月智联招聘启动第五轮融资时将其股份卖给了来自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的Seek.com,成功退出。
2006年,智联招聘首次获Seek.com的投资2000万美元,后者因此获得智联招聘25%的股权。2008年7月,智联招聘再次获得Seek.com联合澳洲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注资的1.1亿美元。注资后Seek.com拥有智联招聘56.1%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其后,Seek.com又通过收购其他小股东的股权,将其在智联招聘的持股比例提高至65.1%。以此计算,公司管理团队所持公司股权已经不到15%。由此,管理团队丧失控制权,变身为持股等待IPO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在首次获得了Seek.com2000万美元的注资后,智联将大笔资金投入市场营销方面。当时智联在市场上大做广告,请黄健翔、徐静蕾做代言人,一时间电视、广播、地铁灯箱、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智联的广告。据业内人士估算,仅2008年1年,智联的广告费用就多达2.7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大规模投入之后,那一年销售部门却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业绩。智联招聘的最大股东Seek.com公司的一份财报显示,智联招聘2008财年的亏损额约为1.185亿元人民币。2009财年的亏损额高达1.7亿元人民币,而这也是智联连续第3年出现亏损。
2009年8月下旬,原CEO刘浩突然离职。据悉,Seek.com、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及刘浩个人的持股比例2008年时为4∶3∶3;2009年,在购入刘浩部分所得后,Seek.com占绝对的控股地位,导致公司创始人刘浩地位逐渐弱化,最终远离公司管理核心。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薛中行指出,智联招聘创始人在引进资本的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资本的退出机制,导致资本进入后原来的股权不断被稀释,并最终丧失控股地位。他认为,企业在引进资本的过程中,应对资本的退出做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设计很有必要。
继任者赵鹏于2005年加入智联招聘,最初的职位是市场部总监,刘浩离职后晋升为公司CEO。而赵鹏上任后,一系列“去刘”政策相继推出,包括专门成立了电话销售组,着重开发中小企业新客户,压缩广告投放等。
“新老政策分别触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导致实施有问题”, 外界猜测这场人事地震或因当年刘浩时代的“总”们与赵鹏时代的“总”们之间的不和导致,但知情人士介绍,实际上是以赵鹏为代表的公司执行层与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分歧造成的。
据国内媒体报道,智联招聘曾先后宣布将在2008年、2010年公开上市,然而,上市的前提是全面盈利,智联招聘却长期亏损。赵鹏后来承认,管理方和投资方在经营理念上确实存在分歧。尽管智联招聘在2010年迎来了盈利的曙光,但是这已经不能改变投资方对他的不满。
据了解,现任CEO丹飞立来自智联招聘投资方麦格理集团,为该集团科技直投业务团队的创始人及主管。丹飞立曾参与投资过多家中外企业,并在公司上市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2004年Seek.com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的挂牌上市。
并非个案悲剧
作为有着13年历史的互联网招聘品牌,智联招聘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此次“高层地震”,对其品牌形象的伤害不言而喻。而其服务的众多大企业客户,对形象尤其看重,此次事件后业务受到影响也在意料之中。
很多人认为,像智联这样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应该具备非常优秀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然而员工们对此却并不这么认为。
刘浩时代,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更强调要想将智联招聘做大做强。因此,组建了一批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经理人队伍。与此同时,还从底层提拔了许多的中层干部。但是这支队伍却并没给智联带来业绩的大幅提升。事实上,很多被提至经理的员工,在不久后就因为各种原因流失。
“我们公司比较喜欢海归,很多员工都是小海归。”一位在智联招聘担任了4年中层的资深人士指出,虽然今天出现了这样的内讧,但整体而言,公司员工层面的文化还是很阳光的。 “问题在于智联的创始团队早已都不见了,这可能是智联招聘现在比较乱的原因之一”。
在智联招聘的五轮融资过程中,先后有五位CEO登堂入室,先后是王三强、张颖、刘浩、赵鹏和刚上任的丹飞立。业界的猜测是,每一轮融资,新的投资方都计划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安插管理层。因此,赵鹏的出局也就不能算是个案的悲剧了。
在这次事件之前,2009年中华英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先后于年初、年中、年末发布了高层变动的消息:年初,中华英才网CEO张建国宣布已于2008年正式离职;年中,智联招聘CEO刘浩宣布因个人原因离开;年末,前程无忧CFO吕自强宣布离职。
事实上,网络招聘的资本有着惊人的相似背景,这一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一行业的创业者今天面临的相同困局。
艾瑞咨询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将超过15亿元,中国网络招聘市场长期发展趋势乐观。
但实际上,现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公司。人力资源产业链上的人才外包、派遣和猎头这些能给公司带来高利润的业务板块,显然不是智联招聘等网络招聘网站的优势所在。
“网络招聘这个行业,利润率很低,很多网站都在那里撑着,虽然有一些新模式,但现在还没有做出来。这也是国内三大招聘门户网站的背后均是产业资本,而不是风投(VC)、私募(PE)的原因之一”。
而当这个行业不被VC、PE看好时,要谈企业如何盈利,市场占有率如何,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并不是那么轻松。“以这个行业目前在中国的现状,不能说某个人的业绩不好。当然,董事会可以以业绩不好来炒掉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掌握话语权。”业内观察者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认为,“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者要搞清楚到底是谁的企业,在任何时候,毫无疑问是大股东说了算。”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雪莉则表示,“投资人与管理团队之间的分歧很平常,而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无论谁是谁非,高管团队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定要成熟”,“如果智联招聘原来的约定中CTO等其他高管只能通过董事会来罢免的,那么CEO的所作所为就不合法。当你没按规则和常理出牌时,别人也不会按照常理和规则出牌。”
从智联招聘董事会邮件中可以看出,此次遭遇管理团队变故,或因为投资人想提前实施上市计划所致。此外,赵鹏仅持有智联招聘的期权,自己没有股份,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和投资方发生矛盾并进一步激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日,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智联招聘传出“高层地震”的消息,公司内部两派——代表投资方的董事会与管理层大打出手,轮流宣布开除对方多名高管人员。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在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呈现逐季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升温。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联招聘式的资方与高管矛盾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多地出现,也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邮件引发“地震”
智联招聘“高层地震”的过程大概围绕4封邮件展开:
7月23日,智联招聘的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令人震惊的邮件。邮件显示,首席执行官(CEO)办公室对多名高管进行了调整,包括首席技术官(CTO)、首席财务总监(CFO)、一名副总裁以及一名总监在内的4名高管被宣布解职和离职。
7月23日下午,CEO办公室再度发布全体邮件,称接到董事会授权,上一封邮件不生效,上述四名高管仍担任原职,相反,CEO赵鹏在内的4名高管被宣布解职。
7月26日,智联招聘董事会再度发布内部邮件,任命新管理团队,投资方麦格理集团科技直投业务团队创始人及主管丹飞立出任执行董事,代行CEO一职。
7月26日,智联招聘CEO赵鹏对内发布全体邮件,回击董事会指责,并且详细解释了目前智联现状和高管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些邮件很快在百度相关贴吧、各大论坛广为流传,智联招聘内部矛盾激化表露无遗。业内人士指出,在智联招聘这场CEO与董事会的大战中,前者或已落败。
据了解,2009年7月,智联招聘就曾发生高层人事变动,原CEO刘浩离职,原首席运营官(COO)赵鹏上位,担任CEO。赵历经智联招聘的市场部、产品部、大客户销售部、销售系统支持等部门,服务超过5年。
据介绍,智联招聘这几年曾引入过多笔投资。随着股权的变化,在最近两年,投资方与管理层在人事结构、经营模式和盈利预期上开始出现分歧,而此次双方“交锋”就是这些矛盾的集中反映。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利益或者权利分配不均,可能会引发公司派系之争。但能让投资方和高管产生那么激烈矛盾的,只可能是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另外还有可能,当初投资方对智联招聘的投资是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那么到期但未达到约定要求时,也可能引起这些状况。
2009年年底,智联招聘亦曾遭遇过一轮运营的信任危机,当时外界质疑其现金流出现问题。而据赵鹏表示,智联招聘“在2010年一季度开始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比净利润增长超过5000万元,截止到6月公司账面上增加了1亿多元”,“此前是一段长达12年的连续亏损历史。”
经营理念存分歧
智联招聘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公司创始人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从2002年开始,智联招聘的创始人退出,开始引入首轮风险投资方兰馨亚洲,当时的CEO是刘浩。
在先后五轮的融资过程中,先后有投资方进入或者退出,如联想投资与智基创投这两家投资方在2008年7月智联招聘启动第五轮融资时将其股份卖给了来自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的Seek.com,成功退出。
2006年,智联招聘首次获Seek.com的投资2000万美元,后者因此获得智联招聘25%的股权。2008年7月,智联招聘再次获得Seek.com联合澳洲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注资的1.1亿美元。注资后Seek.com拥有智联招聘56.1%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其后,Seek.com又通过收购其他小股东的股权,将其在智联招聘的持股比例提高至65.1%。以此计算,公司管理团队所持公司股权已经不到15%。由此,管理团队丧失控制权,变身为持股等待IPO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在首次获得了Seek.com2000万美元的注资后,智联将大笔资金投入市场营销方面。当时智联在市场上大做广告,请黄健翔、徐静蕾做代言人,一时间电视、广播、地铁灯箱、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智联的广告。据业内人士估算,仅2008年1年,智联的广告费用就多达2.7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大规模投入之后,那一年销售部门却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业绩。智联招聘的最大股东Seek.com公司的一份财报显示,智联招聘2008财年的亏损额约为1.185亿元人民币。2009财年的亏损额高达1.7亿元人民币,而这也是智联连续第3年出现亏损。
2009年8月下旬,原CEO刘浩突然离职。据悉,Seek.com、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及刘浩个人的持股比例2008年时为4∶3∶3;2009年,在购入刘浩部分所得后,Seek.com占绝对的控股地位,导致公司创始人刘浩地位逐渐弱化,最终远离公司管理核心。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薛中行指出,智联招聘创始人在引进资本的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资本的退出机制,导致资本进入后原来的股权不断被稀释,并最终丧失控股地位。他认为,企业在引进资本的过程中,应对资本的退出做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设计很有必要。
继任者赵鹏于2005年加入智联招聘,最初的职位是市场部总监,刘浩离职后晋升为公司CEO。而赵鹏上任后,一系列“去刘”政策相继推出,包括专门成立了电话销售组,着重开发中小企业新客户,压缩广告投放等。
“新老政策分别触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导致实施有问题”, 外界猜测这场人事地震或因当年刘浩时代的“总”们与赵鹏时代的“总”们之间的不和导致,但知情人士介绍,实际上是以赵鹏为代表的公司执行层与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分歧造成的。
据国内媒体报道,智联招聘曾先后宣布将在2008年、2010年公开上市,然而,上市的前提是全面盈利,智联招聘却长期亏损。赵鹏后来承认,管理方和投资方在经营理念上确实存在分歧。尽管智联招聘在2010年迎来了盈利的曙光,但是这已经不能改变投资方对他的不满。
据了解,现任CEO丹飞立来自智联招聘投资方麦格理集团,为该集团科技直投业务团队的创始人及主管。丹飞立曾参与投资过多家中外企业,并在公司上市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2004年Seek.com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的挂牌上市。
并非个案悲剧
作为有着13年历史的互联网招聘品牌,智联招聘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此次“高层地震”,对其品牌形象的伤害不言而喻。而其服务的众多大企业客户,对形象尤其看重,此次事件后业务受到影响也在意料之中。
很多人认为,像智联这样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应该具备非常优秀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然而员工们对此却并不这么认为。
刘浩时代,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更强调要想将智联招聘做大做强。因此,组建了一批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经理人队伍。与此同时,还从底层提拔了许多的中层干部。但是这支队伍却并没给智联带来业绩的大幅提升。事实上,很多被提至经理的员工,在不久后就因为各种原因流失。
“我们公司比较喜欢海归,很多员工都是小海归。”一位在智联招聘担任了4年中层的资深人士指出,虽然今天出现了这样的内讧,但整体而言,公司员工层面的文化还是很阳光的。 “问题在于智联的创始团队早已都不见了,这可能是智联招聘现在比较乱的原因之一”。
在智联招聘的五轮融资过程中,先后有五位CEO登堂入室,先后是王三强、张颖、刘浩、赵鹏和刚上任的丹飞立。业界的猜测是,每一轮融资,新的投资方都计划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安插管理层。因此,赵鹏的出局也就不能算是个案的悲剧了。
在这次事件之前,2009年中华英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先后于年初、年中、年末发布了高层变动的消息:年初,中华英才网CEO张建国宣布已于2008年正式离职;年中,智联招聘CEO刘浩宣布因个人原因离开;年末,前程无忧CFO吕自强宣布离职。
事实上,网络招聘的资本有着惊人的相似背景,这一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一行业的创业者今天面临的相同困局。
艾瑞咨询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将超过15亿元,中国网络招聘市场长期发展趋势乐观。
但实际上,现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公司。人力资源产业链上的人才外包、派遣和猎头这些能给公司带来高利润的业务板块,显然不是智联招聘等网络招聘网站的优势所在。
“网络招聘这个行业,利润率很低,很多网站都在那里撑着,虽然有一些新模式,但现在还没有做出来。这也是国内三大招聘门户网站的背后均是产业资本,而不是风投(VC)、私募(PE)的原因之一”。
而当这个行业不被VC、PE看好时,要谈企业如何盈利,市场占有率如何,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并不是那么轻松。“以这个行业目前在中国的现状,不能说某个人的业绩不好。当然,董事会可以以业绩不好来炒掉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掌握话语权。”业内观察者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认为,“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者要搞清楚到底是谁的企业,在任何时候,毫无疑问是大股东说了算。”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雪莉则表示,“投资人与管理团队之间的分歧很平常,而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无论谁是谁非,高管团队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定要成熟”,“如果智联招聘原来的约定中CTO等其他高管只能通过董事会来罢免的,那么CEO的所作所为就不合法。当你没按规则和常理出牌时,别人也不会按照常理和规则出牌。”
从智联招聘董事会邮件中可以看出,此次遭遇管理团队变故,或因为投资人想提前实施上市计划所致。此外,赵鹏仅持有智联招聘的期权,自己没有股份,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和投资方发生矛盾并进一步激化,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