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运用不同形式的导入,能够迅速地把学生分散的思绪拉回到课堂,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灵活导入;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她接教什么样的班级,总能让学生转变学风提高成绩,让学生能在玩中懂得学习,在学习中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会方法,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乐于接受,这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要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承受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的机智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是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导入。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得漂亮,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更能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圆滑而巧妙的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非常关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绪一下子聚拢回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又能提高学生对整节课的互动起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科学创造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要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是我在教学时导入课文的一些浅见。
一、“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讯先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讯先生》,请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一横要长;“讯”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这样直接导入,让学生急切地想知道鲁讯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二、设计悬念式的导入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计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我利用巧妙的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东吴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又是怎样对付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有了这一悬念,学生对进一步探究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创造情境式的导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等,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山水则是这个大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的奇,那么的险,那么的秀;那里的水是那么的清,那么的绿,那么的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它那奇丽的风景所陶醉,被它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到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式的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文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除夕夜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的……。然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着金色的黄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大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怜忟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课文。
五、“音乐” 式的导入
例:教学《月光曲》,我是这样导入:(上课时,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在《月光曲》课文教学时,乐曲声适时的导入,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此美妙的《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六、“虚拟” 式的导入
“虚”即无形的;“拟”即假设的。“虚拟”就是假设一个不存在的人和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小说或者文章作者,为了让文章吸引读者,往往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手法,只有通过适当虚构才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例如《鲸》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听五年级一班两个同学争论鲸是不是鱼,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一位说:如果不是鱼怎么会在水里住呢?人不是鱼所以不能住在水底。我不回答,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个“鲸”字,然后接着说:想了解它是鱼不是鱼?请大家打开这一课读一读,答案就在课文里读过之后再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于是学生都迅速翻开书本认真地读起来。我边巡视边提醒:这理由啊,必须要读完全文才能看出来。 其实,课间根本没有发生学生争论鲸这件事。是我虚构的,目的是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感知感悟未知的事物,从而找到答案。
七、“煽情” 式的导入
“煽”就是煽动或激发;“情”就是感情或情绪。煽情是在特定场合下,通过某人、某事来达到扩大、激发感情之意,使听众者被带动、有同感,一般都流下同情的热泪。
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时,板书课题后,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之后,我用低沉的声调,缓慢的速度说: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写得非常感人的,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庄严肃穆,片刻,我缓缓地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里的这位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个个认真肃穆,轻轻打开书用低沉的声音读起来,有的学生读到课文最后一部分禁不住潸然泪下,有的同学已经被老师开课导入时的感情所渲染了,把学生完全带入到情景之中,为学好整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八、名言式的导入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文的学习。引用与本课题相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告诉学生,课题就是周恩来的名言。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恩来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明白了读书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对课文感兴趣。
九、“温故知新”式的导入
“温故”就是复习学过的;“知新”就是获得新的知识。懂得学习的人都懂得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所理解。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例如:教学古诗《草》时,我是这样导入:一年级时你们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古诗背给老师听?学生踊跃背诵。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那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同学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古诗。这些诗写得很优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好不好?学生都兴奋地说:“好”!跟我一起写题目。这样设计导入,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灵活导入;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她接教什么样的班级,总能让学生转变学风提高成绩,让学生能在玩中懂得学习,在学习中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会方法,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乐于接受,这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要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承受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的机智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是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导入。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得漂亮,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更能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圆滑而巧妙的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非常关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绪一下子聚拢回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又能提高学生对整节课的互动起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科学创造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要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是我在教学时导入课文的一些浅见。
一、“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讯先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讯先生》,请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一横要长;“讯”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这样直接导入,让学生急切地想知道鲁讯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二、设计悬念式的导入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计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我利用巧妙的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东吴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又是怎样对付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有了这一悬念,学生对进一步探究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创造情境式的导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等,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山水则是这个大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的奇,那么的险,那么的秀;那里的水是那么的清,那么的绿,那么的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它那奇丽的风景所陶醉,被它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到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式的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文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除夕夜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的……。然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着金色的黄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大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怜忟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课文。
五、“音乐” 式的导入
例:教学《月光曲》,我是这样导入:(上课时,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在《月光曲》课文教学时,乐曲声适时的导入,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此美妙的《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六、“虚拟” 式的导入
“虚”即无形的;“拟”即假设的。“虚拟”就是假设一个不存在的人和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小说或者文章作者,为了让文章吸引读者,往往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手法,只有通过适当虚构才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例如《鲸》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听五年级一班两个同学争论鲸是不是鱼,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一位说:如果不是鱼怎么会在水里住呢?人不是鱼所以不能住在水底。我不回答,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个“鲸”字,然后接着说:想了解它是鱼不是鱼?请大家打开这一课读一读,答案就在课文里读过之后再评一评谁说得对,理由是什么?于是学生都迅速翻开书本认真地读起来。我边巡视边提醒:这理由啊,必须要读完全文才能看出来。 其实,课间根本没有发生学生争论鲸这件事。是我虚构的,目的是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感知感悟未知的事物,从而找到答案。
七、“煽情” 式的导入
“煽”就是煽动或激发;“情”就是感情或情绪。煽情是在特定场合下,通过某人、某事来达到扩大、激发感情之意,使听众者被带动、有同感,一般都流下同情的热泪。
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时,板书课题后,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之后,我用低沉的声调,缓慢的速度说: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写得非常感人的,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庄严肃穆,片刻,我缓缓地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里的这位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个个认真肃穆,轻轻打开书用低沉的声音读起来,有的学生读到课文最后一部分禁不住潸然泪下,有的同学已经被老师开课导入时的感情所渲染了,把学生完全带入到情景之中,为学好整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八、名言式的导入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文的学习。引用与本课题相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告诉学生,课题就是周恩来的名言。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恩来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明白了读书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对课文感兴趣。
九、“温故知新”式的导入
“温故”就是复习学过的;“知新”就是获得新的知识。懂得学习的人都懂得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所理解。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例如:教学古诗《草》时,我是这样导入:一年级时你们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古诗背给老师听?学生踊跃背诵。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那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同学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古诗。这些诗写得很优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好不好?学生都兴奋地说:“好”!跟我一起写题目。这样设计导入,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