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说阅读是山东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常考点,人物形象题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透彻研究小说考点是攻克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小说阅读需要提升高度,在主题的指引下对文章进行高屋建瓴的俯瞰,才能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有效的突破高考小说阅读这一难点。
关键字:考情分析 主题引路 浅谈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3
近五年,山东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三年所选材料都是小说。作为山东高考的常考内容,是历届考生备考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山东卷对小说的考查通常涉及人物形象、语言以及小说主题的探究等三个考点。2010年的《骆驼祥子》(节选)、2011年《审丑》、2013年《活着》(节选)均从这三个考点设题考查。可见,小说阅读考查角度相对稳定。鉴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题材的特点,可以体会到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物身上承载着小说的深刻主题,人物的言行举止无不彰显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主题下的人物才是作者要塑造的主要形象。
近五年考查的人物形象题目:2010年《骆驼祥子》(节选)第21题,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1年《审丑》第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2013年《活着》(节选)第19题,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从题目设计来看,《骆驼祥子》(节选)考查的是主要人物“祥子”的性格,2011年《审丑》考查的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曾大爷”的形象,2013年题目的设置已经呈现出综合考查的趋向,考查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富贵”和物象“牛”的相似之处,此题的设置依旧考查形象考点,但需要考生对两个形象做出对比,进行仔细体会,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高屋建瓴”的阅读小说才能真正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达主题,因此人物身上一定集中体现出小说的主题,把握主题成为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如何去做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呢?在阅读小说时,要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人物,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小说的情节,要在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去有意识的总结归纳小说的主题。以下结合2011年和2013年高考小说阅读进行具体讲解:
2011年《审丑》第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中处处可见的不肖子孙“小臭儿”,以及含辛茹苦的祖辈父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总结本文的主旨。《审丑》的主旨为社会以“审丑”为美,实则批判了内心丑陋的不孝行为,赞扬了外貌丑陋,内心美好的美好品质。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人物的形象分析。其中的“曾大爷”隐忍孙子的不孝,就不会遗漏,因为这一点既点名了曾大爷的美好品德,同时也点出了孙子的内心丑恶,照应主题。而人物的晚景凄凉这一点,从侧面突出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2013年《活着》(节选)中富贵和老人的形象有何共同点?站在主人公富贵的角度,不难体会出富贵一生的辛酸、艰难。《活着》(节选)探究生命活着的终极命题,通过富贵和老牛表现出来生命的一种顽强,解读生命“活着”的意义。这篇小说为节选部分,主题要落脚在选文上,两者的共同点“体现生命的韧性”或者说是“生命的坚强”,把握好主题,该答题要点就不难得出。
人物形象是小说“活”的灵魂,把握好人物是解答其他题目的关键。人物也是主题的体现,与主题共同来阐释小说的深层意蕴。因此小说人物的解读对小说阅读至关重要。但由于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如何才能抓住小说主题,进而精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呢?现总结归纳小说的答题步骤与方法:一、先读题目,反推主人公,并开始探问主题;二、依题目进行全文阅读,关注重点语句(开头、结尾、议论性抒情性语句),用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进行段落概括,关注各个段落的内容和联系,从中探寻主题。小说考题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在题目中隐含着考查主题,用题目带动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人物形象题的分析是有角度的,结合历年考题,现总结答题角度如下:一、人物自身(外貌、性格、身份、地位、教养、气质);二、他人(注意体现主题的人物);三、核心事件(关注多個事件共同性);四、环境描写;五、主题相关的性格与形象特征。角度四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思考角度,可以授课时着重强调。第五点往往是深度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人物形象题能够全面的关键。
由此可见,小说人物形象题的解答是有章可循的,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多角度思考才能全面的真正的理解人物,小说的其他题目的考查是相通的,都建立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上,基于对主题的准确把握下,真正地进入文本潜心体会,并运用合理的答题技巧。才是攻克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俊峰.谈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与技巧[J].新课程学习(中),2011,09.
[2]吴才武.浅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小说为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成正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关键字:考情分析 主题引路 浅谈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3
近五年,山东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三年所选材料都是小说。作为山东高考的常考内容,是历届考生备考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山东卷对小说的考查通常涉及人物形象、语言以及小说主题的探究等三个考点。2010年的《骆驼祥子》(节选)、2011年《审丑》、2013年《活着》(节选)均从这三个考点设题考查。可见,小说阅读考查角度相对稳定。鉴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题材的特点,可以体会到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物身上承载着小说的深刻主题,人物的言行举止无不彰显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主题下的人物才是作者要塑造的主要形象。
近五年考查的人物形象题目:2010年《骆驼祥子》(节选)第21题,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1年《审丑》第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2013年《活着》(节选)第19题,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从题目设计来看,《骆驼祥子》(节选)考查的是主要人物“祥子”的性格,2011年《审丑》考查的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曾大爷”的形象,2013年题目的设置已经呈现出综合考查的趋向,考查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富贵”和物象“牛”的相似之处,此题的设置依旧考查形象考点,但需要考生对两个形象做出对比,进行仔细体会,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高屋建瓴”的阅读小说才能真正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达主题,因此人物身上一定集中体现出小说的主题,把握主题成为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如何去做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度呢?在阅读小说时,要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人物,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小说的情节,要在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去有意识的总结归纳小说的主题。以下结合2011年和2013年高考小说阅读进行具体讲解:
2011年《审丑》第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中处处可见的不肖子孙“小臭儿”,以及含辛茹苦的祖辈父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总结本文的主旨。《审丑》的主旨为社会以“审丑”为美,实则批判了内心丑陋的不孝行为,赞扬了外貌丑陋,内心美好的美好品质。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人物的形象分析。其中的“曾大爷”隐忍孙子的不孝,就不会遗漏,因为这一点既点名了曾大爷的美好品德,同时也点出了孙子的内心丑恶,照应主题。而人物的晚景凄凉这一点,从侧面突出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2013年《活着》(节选)中富贵和老人的形象有何共同点?站在主人公富贵的角度,不难体会出富贵一生的辛酸、艰难。《活着》(节选)探究生命活着的终极命题,通过富贵和老牛表现出来生命的一种顽强,解读生命“活着”的意义。这篇小说为节选部分,主题要落脚在选文上,两者的共同点“体现生命的韧性”或者说是“生命的坚强”,把握好主题,该答题要点就不难得出。
人物形象是小说“活”的灵魂,把握好人物是解答其他题目的关键。人物也是主题的体现,与主题共同来阐释小说的深层意蕴。因此小说人物的解读对小说阅读至关重要。但由于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如何才能抓住小说主题,进而精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呢?现总结归纳小说的答题步骤与方法:一、先读题目,反推主人公,并开始探问主题;二、依题目进行全文阅读,关注重点语句(开头、结尾、议论性抒情性语句),用词语或者简短的句子进行段落概括,关注各个段落的内容和联系,从中探寻主题。小说考题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在题目中隐含着考查主题,用题目带动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人物形象题的分析是有角度的,结合历年考题,现总结答题角度如下:一、人物自身(外貌、性格、身份、地位、教养、气质);二、他人(注意体现主题的人物);三、核心事件(关注多個事件共同性);四、环境描写;五、主题相关的性格与形象特征。角度四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思考角度,可以授课时着重强调。第五点往往是深度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人物形象题能够全面的关键。
由此可见,小说人物形象题的解答是有章可循的,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多角度思考才能全面的真正的理解人物,小说的其他题目的考查是相通的,都建立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上,基于对主题的准确把握下,真正地进入文本潜心体会,并运用合理的答题技巧。才是攻克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俊峰.谈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与技巧[J].新课程学习(中),2011,09.
[2]吴才武.浅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小说为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成正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