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氣象信息传输质量与效率关系到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传输实效性,本文基于有效分析,总结了几点工作实践策略,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从而保证气象信息传输实效性不断提高。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输时效;分析
引言
气象预报对气象信息传输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工作中影响传输时效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影响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因素
1.1自动气象站设备因素
气象站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源和外围设备、业务软件、组网等,实现气象要素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显示、传输等功能。对设备故障的判断可以根据采集软件上显示的数据是否正常来判断,从而对相应的部位进行维护,也可以通过查看采集器上的设备运行指示灯状态来判断采集是否正常。设备故障一般是由于通讯端口的电缆连接异常、串口损坏、显示软件异常、采集器部件故障等。因此,要保证设备异常导致的资料无法传输,必须保证设备的备件充足,要深入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时准确判断设备故障点,及时更换硬件。
1.2网络因素
首先,气象站的通讯包括采集器与计算机的串口通讯和自动站计算机与上级计算机的网络通讯,均由电缆与其设备相连。其次,自动站计算机与省级中心站计算机间的网络通信,目前采用2M宽带传输。第三,省级中心站与省级通信节点机间为百兆局域网通信。第四,省级与国家级的上行网络为8M地面宽带。第五,国家级向各省市广播网为卫星网络。可见,网络的稳定性受到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运营商的影响,此外,卫星网还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做好网络备份是确保资料传输时效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地市级到省级、省级到国家级的上行链路均采用VPN链路备份,并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当主链路地面宽带网故障时,自动使用VPN链路发报。下行卫星网络故障时,采用地面宽带补调资料。
1.3计算机及软件因素影响
计算机的稳定性决定着资料能否正常存储以及资料的完整性。除了计算机本身,传输软件包括接收、处理、存储、打包、分发、日志等功能。目前,实时自动站资料的质量控制也能进一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远程计算机间的文件传输完整性也必须得到保证。例如,省级通信节点机及国家级通信服务器间均采用Linux操作系统,在传入文件时,先在文件名的末尾.tmp后缀,传输完成后再去掉后缀,这样可避免文件未传输完,就被接收软件转走,造成文件不完整,资料缺失。
1.4时间因素
自动站资料以其极强的时效性受到预报人员的青睐,从气象台站到各市、省,再到国家级,必须保证时间的一致性。在国家级,设置了国家级授时系统,省级授时系统与国家级授时系统校时,各地市及台站与省级授时系统校时,来保证时间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各级传输系统均采用监控软件监视数据传输情况,发现缺站,及时通知台站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料的传输及时率。
2提高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措施
气象观测是一种极为精密的科学技术行为,气象站的工作更是如此,哪怕是一点故障都会使最后观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别。而气象站之间观测数据的传输更是整个自动气象站大系统的命脉所在,如果传输失当,则可能会使观测数据整理不全面,得到的气象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气象灾害的错报、未报以及预防不得当等重大事故。因此,在故障发生后,工作人员最首要的工作便是进行故障排除,以保护数据作为最主要的目的,采取应急行动来保证数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继续上传,减少数据损失。
2.1常规处理措施
若发生电力系统故障或者是雷击现象而引起的停电现象,第一时间应该向自动气象站所在地的供电公司询问停电时间。如果电力系统的恢复需要时间较短,则可以静待电力系统的修复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数据传输工作;但如果电力系统的回复时间较长,气象站将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进行数据传输工作。因此,气象站应配备预备发电系统,当此类问题发生时可以启动发电机,避免长时间停电造成的数据损失。
若因计算机故障或者是雷击造成自动气象站的主机不能运行,甚至是主机彻底报废,首先,应该考虑的应急措施则是将所有有价值的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如果修复时间较短可先行修复主机,但如果修复所需时间比较长则有必要使用备用主机来完成相应工作。其次,如果备用主机与原主机的参数配置以及软件配置有差别,则无法完成数据传输工作。
若由于网络故障而导致观测数据不能及时上传,则需要及时确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数据传输,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2.2利用软件避免数据传输故障
通过对上述处理措施的整理可以发现,若要应急处理气象站数据传输故障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将观测数据信息实时进行备份。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软件技术研发设计一个软件工具,能够将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实时上传,这里的上传不是指上传至上级气象站,而是指上传至气象站的数据库中。只要拥有权限,便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整理好的气象信息,这样便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故障将会造成的损失。
2.3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问题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物理安全策略是为了保证气象业务用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专用通信线路不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确保业务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用户入侵。访问控制策略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不被非法盗用和访问,也是维护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根据内部用户工作性质的不同分配各自网络访问权限、访问时间及分配固定IP地址、目录访问及修改删除等权限,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机制。利用专用的物理隔离卡将气象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有条件的要配备内网和外网专用计算机,在交换机端实现真正的物理分离。定期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病毒检测。严禁非气象业务用软件的使用;网络用户对分配的用户名和口令应注意保密。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口令要定期更改,以确保口令信息的保全;对网络信息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加强对气象信息网络的行政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结束语:
总之,气象站传输业务已经开展多年,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社会及公众对气象预报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气象资料的传输时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业务人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提高气象站资料的传输及时率和准确率的经验,对于保证其他种类资料的时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钟艳雯,郭海峰,夏正龙,朱亮.基于Android的移动气象信息传输监控软件开发[J].气象科技,2015,43(06):1065-1069.
[2]费全海,赵风珍,李宁春.影响青海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因素分析[J].青海气象,2015(03):41-44.
[3]胡月宁,祝新宇.气象信息传输监控中时效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0):74-75.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输时效;分析
引言
气象预报对气象信息传输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工作中影响传输时效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影响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因素
1.1自动气象站设备因素
气象站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源和外围设备、业务软件、组网等,实现气象要素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显示、传输等功能。对设备故障的判断可以根据采集软件上显示的数据是否正常来判断,从而对相应的部位进行维护,也可以通过查看采集器上的设备运行指示灯状态来判断采集是否正常。设备故障一般是由于通讯端口的电缆连接异常、串口损坏、显示软件异常、采集器部件故障等。因此,要保证设备异常导致的资料无法传输,必须保证设备的备件充足,要深入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时准确判断设备故障点,及时更换硬件。
1.2网络因素
首先,气象站的通讯包括采集器与计算机的串口通讯和自动站计算机与上级计算机的网络通讯,均由电缆与其设备相连。其次,自动站计算机与省级中心站计算机间的网络通信,目前采用2M宽带传输。第三,省级中心站与省级通信节点机间为百兆局域网通信。第四,省级与国家级的上行网络为8M地面宽带。第五,国家级向各省市广播网为卫星网络。可见,网络的稳定性受到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运营商的影响,此外,卫星网还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做好网络备份是确保资料传输时效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地市级到省级、省级到国家级的上行链路均采用VPN链路备份,并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当主链路地面宽带网故障时,自动使用VPN链路发报。下行卫星网络故障时,采用地面宽带补调资料。
1.3计算机及软件因素影响
计算机的稳定性决定着资料能否正常存储以及资料的完整性。除了计算机本身,传输软件包括接收、处理、存储、打包、分发、日志等功能。目前,实时自动站资料的质量控制也能进一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远程计算机间的文件传输完整性也必须得到保证。例如,省级通信节点机及国家级通信服务器间均采用Linux操作系统,在传入文件时,先在文件名的末尾.tmp后缀,传输完成后再去掉后缀,这样可避免文件未传输完,就被接收软件转走,造成文件不完整,资料缺失。
1.4时间因素
自动站资料以其极强的时效性受到预报人员的青睐,从气象台站到各市、省,再到国家级,必须保证时间的一致性。在国家级,设置了国家级授时系统,省级授时系统与国家级授时系统校时,各地市及台站与省级授时系统校时,来保证时间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各级传输系统均采用监控软件监视数据传输情况,发现缺站,及时通知台站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料的传输及时率。
2提高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措施
气象观测是一种极为精密的科学技术行为,气象站的工作更是如此,哪怕是一点故障都会使最后观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别。而气象站之间观测数据的传输更是整个自动气象站大系统的命脉所在,如果传输失当,则可能会使观测数据整理不全面,得到的气象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气象灾害的错报、未报以及预防不得当等重大事故。因此,在故障发生后,工作人员最首要的工作便是进行故障排除,以保护数据作为最主要的目的,采取应急行动来保证数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继续上传,减少数据损失。
2.1常规处理措施
若发生电力系统故障或者是雷击现象而引起的停电现象,第一时间应该向自动气象站所在地的供电公司询问停电时间。如果电力系统的恢复需要时间较短,则可以静待电力系统的修复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数据传输工作;但如果电力系统的回复时间较长,气象站将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进行数据传输工作。因此,气象站应配备预备发电系统,当此类问题发生时可以启动发电机,避免长时间停电造成的数据损失。
若因计算机故障或者是雷击造成自动气象站的主机不能运行,甚至是主机彻底报废,首先,应该考虑的应急措施则是将所有有价值的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如果修复时间较短可先行修复主机,但如果修复所需时间比较长则有必要使用备用主机来完成相应工作。其次,如果备用主机与原主机的参数配置以及软件配置有差别,则无法完成数据传输工作。
若由于网络故障而导致观测数据不能及时上传,则需要及时确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数据传输,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2.2利用软件避免数据传输故障
通过对上述处理措施的整理可以发现,若要应急处理气象站数据传输故障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将观测数据信息实时进行备份。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软件技术研发设计一个软件工具,能够将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实时上传,这里的上传不是指上传至上级气象站,而是指上传至气象站的数据库中。只要拥有权限,便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整理好的气象信息,这样便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故障将会造成的损失。
2.3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问题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物理安全策略是为了保证气象业务用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专用通信线路不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确保业务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用户入侵。访问控制策略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不被非法盗用和访问,也是维护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根据内部用户工作性质的不同分配各自网络访问权限、访问时间及分配固定IP地址、目录访问及修改删除等权限,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机制。利用专用的物理隔离卡将气象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有条件的要配备内网和外网专用计算机,在交换机端实现真正的物理分离。定期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病毒检测。严禁非气象业务用软件的使用;网络用户对分配的用户名和口令应注意保密。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口令要定期更改,以确保口令信息的保全;对网络信息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加强对气象信息网络的行政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结束语:
总之,气象站传输业务已经开展多年,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社会及公众对气象预报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气象资料的传输时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业务人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提高气象站资料的传输及时率和准确率的经验,对于保证其他种类资料的时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钟艳雯,郭海峰,夏正龙,朱亮.基于Android的移动气象信息传输监控软件开发[J].气象科技,2015,43(06):1065-1069.
[2]费全海,赵风珍,李宁春.影响青海气象信息传输时效的因素分析[J].青海气象,2015(03):41-44.
[3]胡月宁,祝新宇.气象信息传输监控中时效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