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医患关系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孰是孰非,众说纷纭。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网络上看到医生被患者家属打伤,甚至致死的报道。去年7月,南京一家医院发生医患冲突,四五十名患者家属和不明身份的男女冲进医院门急诊大厅,砸抢救室,封堵医院的“绿色通道”和住院部电梯,并在门急诊大厅里点燃香火纸钱,导致医院瘫痪3小时。武夷山公立医院因为医闹事件,被迫关门7天……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一段时间,我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住院时,看到、听到的一些事情。
住院期间,我曾碰到多起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的争吵。当时,我住的创伤科病房大多都是车祸患者。在医生查房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话:“你这伤是怎么造成的?车祸吗?什么车?谁的责任?”听到医生这么直截了当的问话,估计90%的患者会认为医生是在判断事故责任在哪一方。若是由对方来承担,就狠“斩”一下,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医生有了一些不信任。再加上同病房病友的“善意”提醒:“可别说是出租车、公交车撞的,就说是自费。要不然治疗费就没边了。不用做手术,也得让你挨上一刀……”顿时弄得刚入院的患者心烦意乱,容易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而当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提出疑问时,又常会引起医生的不满:“到底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什么都不懂还指手画脚!”
那么多事集中在一块儿,必然会使部分有病在身、心情本来就欠佳的患者火冒三丈,不惜与医生争吵,甚至动起手来。一来二去,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化,甚至白热化了。
我作为旁观者,觉得医生确实有点“冤”。他们之所以去询问事故责任在哪一方,可能仅仅是想了解一下车祸的过程,或仅仅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医生肯定会觉得十分委屈:“平时朋友之间不也是这么问吗?朋友间这样问是关心,医生这么问患者怎么就变成目的不纯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医生没有想到,医院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医生的服务对象与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来医院就诊的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病痛,心情肯定不会很好。一些多次就医但久治不愈的患者,还会对医生产生这样那样的怀疑或埋怨。在这样的境况下,一些看似平常的问话,引起患者这么大的反应也不足为奇。
其实,如果医生能换一种提问方式,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医生如果能在提问之前先加上一句:“为了能更好地选择适合您的治疗方案,有几个问题我们想落实一下,您看可以吗?”患者会觉得医生是站在自己一边,来帮助自己分析车祸的情况,也会认为医生对他们的病情很重视,完全是为他们着想。自然不会把医生往坏处想,不会认为医院要“斩”他。患者有了好心态,不但能积极配合治疗,医患双方的相处也会愉快许多。
此外,在住院期间,我还发现很多医生对患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一些医生对患者的询问常显得很不耐烦,根本不愿意解释病情。患者的话还没说完,他们就甩下一句:“没法治,你到北京、上海,到美国,也治不了!”这其实是一句很伤人的话。我认为,患者对诊治存在疑问是很正常的,医生应该耐心地听完,然后心平气和地向患者作一些解释,绝对不要“纠正”甚至打断患者的询问。
上述几个事例绝不是个案,我在报纸、网络上发现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医患之间的很多问题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如果医生们能注意一下说话的技巧,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矛盾。
为人之道,曲不如直;办事之道,直不如曲。医生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采取点“迂回”路线,是符合人的心理承受曲线的。医生给予患者的,不应该只是处方和治疗,还应该多一点人文关怀。在微妙的医患关系中,略微加进一点人情味,你就会发现,沟通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难!
住院期间,我曾碰到多起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的争吵。当时,我住的创伤科病房大多都是车祸患者。在医生查房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话:“你这伤是怎么造成的?车祸吗?什么车?谁的责任?”听到医生这么直截了当的问话,估计90%的患者会认为医生是在判断事故责任在哪一方。若是由对方来承担,就狠“斩”一下,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医生有了一些不信任。再加上同病房病友的“善意”提醒:“可别说是出租车、公交车撞的,就说是自费。要不然治疗费就没边了。不用做手术,也得让你挨上一刀……”顿时弄得刚入院的患者心烦意乱,容易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而当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提出疑问时,又常会引起医生的不满:“到底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什么都不懂还指手画脚!”
那么多事集中在一块儿,必然会使部分有病在身、心情本来就欠佳的患者火冒三丈,不惜与医生争吵,甚至动起手来。一来二去,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化,甚至白热化了。
我作为旁观者,觉得医生确实有点“冤”。他们之所以去询问事故责任在哪一方,可能仅仅是想了解一下车祸的过程,或仅仅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医生肯定会觉得十分委屈:“平时朋友之间不也是这么问吗?朋友间这样问是关心,医生这么问患者怎么就变成目的不纯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医生没有想到,医院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医生的服务对象与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来医院就诊的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病痛,心情肯定不会很好。一些多次就医但久治不愈的患者,还会对医生产生这样那样的怀疑或埋怨。在这样的境况下,一些看似平常的问话,引起患者这么大的反应也不足为奇。
其实,如果医生能换一种提问方式,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医生如果能在提问之前先加上一句:“为了能更好地选择适合您的治疗方案,有几个问题我们想落实一下,您看可以吗?”患者会觉得医生是站在自己一边,来帮助自己分析车祸的情况,也会认为医生对他们的病情很重视,完全是为他们着想。自然不会把医生往坏处想,不会认为医院要“斩”他。患者有了好心态,不但能积极配合治疗,医患双方的相处也会愉快许多。
此外,在住院期间,我还发现很多医生对患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一些医生对患者的询问常显得很不耐烦,根本不愿意解释病情。患者的话还没说完,他们就甩下一句:“没法治,你到北京、上海,到美国,也治不了!”这其实是一句很伤人的话。我认为,患者对诊治存在疑问是很正常的,医生应该耐心地听完,然后心平气和地向患者作一些解释,绝对不要“纠正”甚至打断患者的询问。
上述几个事例绝不是个案,我在报纸、网络上发现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医患之间的很多问题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如果医生们能注意一下说话的技巧,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矛盾。
为人之道,曲不如直;办事之道,直不如曲。医生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采取点“迂回”路线,是符合人的心理承受曲线的。医生给予患者的,不应该只是处方和治疗,还应该多一点人文关怀。在微妙的医患关系中,略微加进一点人情味,你就会发现,沟通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