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ong12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尊敬的波汉巴总统阁下,
  尊敬的古里拉布议长阁下,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走进今天这个会场,心情格外舒畅,看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面孔,感到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更让我欣慰的是,中非传统友谊后继有人,中非友好事业大有希望。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和非洲的青年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对纳米比亚为论坛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巩固中非传统友谊,推动中非务实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23亿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次论坛以“传承友谊,携手共进”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非友好的强大生命力。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谈起中非友好,我们不禁想起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是中非友好史上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是新形势下中非务实合作的一个重要缩影。我记得,中国主要领导人都参加了,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组织代表也出席了,参会人数高达1700多人。在这次峰会上,中非领导人共同决定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宣布了中国加强对非务实合作的一揽子八项政策举措,绘就了中非合作的新蓝图,把中非友好合作推向新高度。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非友谊不是什么人赐予的,中非合作也不是一厢情愿的,说到底,是共同的历史遭遇让我们走到一起,是共同的发展使命让我们连到一起,是共同的战略利益让我们站到一起。中非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非是平等相待的好兄弟。中非都曾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深恶痛绝,追求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我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非友谊薪火相传的一条重要经验。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非洲独立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批非洲国家相继独立。由于历史原因,新生的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难,迫切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就在非洲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率先承认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并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印象很深的是,1963年,我们的周恩来总理用50多天的时间,远渡重洋、万里奔波,连续访问10个非洲国家,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核心是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严格尊重受援国主权,决不附带任何条件,决不要求任何特权,决不把援助看作单方面的赐予,真心实意地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当时中国自身建设任务相当繁重,财力和物力也相当紧张,我们仍然全力支援和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一大批国计民生项目,被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就是典型范例。迄今为止,中国共向非洲提供各类援助930亿元人民币,为50多个国家援建900多个成套项目,免除35个国家债务325笔、203亿元人民币,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5万人次。几十年来,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医疗队员、农业专家和志愿者,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来到非洲大陆,克服各种困难,同非洲人民并肩战斗、忘我工作,为非洲发展和中非友谊奉献了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数百位中国援非人员永远长眠在非洲大地。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缅怀他们,非洲国家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中非是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中非人民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结下了难能可贵的真挚友谊,历久弥坚,牢不可破。这是我们独特的战略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不会忘记,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包括非洲朋友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做自己的事,不畏强权、仗义执言,顶住压力、不屈不挠,连续10年向联大提出相关提案。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著名的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这当中,非洲朋友的鼎力支持功不可没,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有26个来自非洲,占赞成票的三分之一。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我们不会忘记,非洲朋友大力支持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积极帮助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在申办上海世博会之初,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就明确表示,上海是你们的城市,也是我们的城市,我们一定支持你们。非洲有11位总统、1位议长、3位总理、2位副总统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有21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参观上海世博会和出席相关活动。长期以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为维护非洲国家主权主持公道,为支持非洲大陆发展积极呼吁,为解决非洲热点问题奔走斡旋,给予了非洲国家坚定有力的支持。
  ——中非是互利合作的好伙伴。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非合作,甚至说中国到非洲是搞什么“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无论如何戴不到中国人头上。事实上,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给双方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过去的十年,中非贸易额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69亿美元,1600多家中国企业到非洲安家落户,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我六次访问非洲,每次来,都要看一看经贸合作项目,对此有切身感受。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小例子。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始建于1963年,由于经营不善、缺乏资金,1987年不得不停产。1998年中赞合资重新开发,仅三年就复矿投产,雇用本地员工2000人,当年上缴税款近400万美元,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繁荣。原来失业的机械师姆瓦克激动地对我说,非常庆幸能在复产后的谦比希铜矿找到工作,一定好好干,为赞中友谊作出贡献。埃塞俄比亚受地理和技术条件限制,很多地区长期通讯不畅。2006年,中埃企业开始合作建设埃塞俄比亚全国通信网,得到中方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埃塞俄比亚已经拥有非洲最先进的通信网络,全国无线信号覆盖率从7%提升到90%,手机用户从90万增加到950万。中方企业还专门建立技术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埃方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次,目前该通信网已全部交由当地管理和运营。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中非青年在中非友好事业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向非洲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医疗队员、农业专家、维和人员和志愿者,主力军都是年轻人,他们以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奉献精神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和信赖。非洲国家累计派出3.4万名青年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建设国家的生力军,也成为中非友好的桥梁和使者。从非洲丛林到万里长城,从大学校园到工厂企业,从中非青年联欢节到“文化聚焦”活动,中非青年付出了辛勤劳动,留下了欢声笑语,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中非友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是中非双方为加强青年交流搭建的新的重要平台,是中非青年友好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增进中非青年相互了解和友谊,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中非友好事业,使中非友好合作永葆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想就论坛的发展提几点建议,与各位青年朋友探讨。
  一要服务中非关系大局。2000年中非共同倡议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非关系发展的旗帜。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服从服务于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合作计划,拟定会议主题,明确工作重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相关措施,并加强同其他合作机制的协调与配合。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把论坛建设成为青年朋友们开展定期交流与合作的有益平台,更好地发挥青年参与中非友好事业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中方愿为论坛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要传承中非传统友谊。中非老一辈领导人共同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传统友谊,是中非关系历久弥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也是中非友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坚实基础。希望青年朋友们以传承中非传统友谊为己任,铭记光荣历史,顺应时代潮流,赋予中非传统友谊新的内涵,推动中非友好关系持续发展。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宣传中非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展示中非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深入交流中非传统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经验,着力加强青年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让中非青年更加相知相近相亲,让中非传统友谊更加深入人心。
  三要促进中非务实合作。发展中非关系,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拓展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应当说,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中非青年朋友们,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充满热情、勇于创新,不仅是各自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也是促进中非务实合作的生力军。事实上,在中非务实合作的广阔天地中,无论是经贸合作还是人文交流,无论是科技合作还是教育合作,无论是人力资源开发还是志愿者服务,青年人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骄人的业绩。希望青年朋友们紧紧抓住中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落实双方达成的合作共识为重点,充分发挥论坛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拓展和深化中非务实合作建言献策,为加强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为扩大双方人文交流添砖加瓦,不断为中非务实合作开辟新的途径、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夯实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物质基础。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中非友好的未来。我和波汉巴总统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中非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历史進程,亲眼目睹了中非友谊之树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成长过程。我们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中非青年的不懈努力,这棵参天大树一定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徐海娜)
  
  
其他文献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直属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支部现有党员55人。支部自成立至今,一直坚持以“抓党建、促发展,抓基础、筑堡垒”为实践载体,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强基固本工作;带领教师党员高效开展教学建设工作,既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暖,也逐渐成为了师生的精神核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部被
在常人眼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但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高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平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为19人,2006年为15人)。在2007年的上半年时间里,北京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已接近2006年的总和。不仅如此,潜存的危机更让人担忧。2004年,陈志霞等人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
王慧敏,1960年9月出生,河北抚宁人。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2月参加工作。曾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中学教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师,挪威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交换学者,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兼植物保护学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美国
郭广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主持国家级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项目1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185名党员。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坚持“围绕学院发展抓党建”的原则,达成了“以一流的学科支撑学院发展、以一流的管理促进学院发展、以办学特色强化学院发展、以优秀文化引领学院发展、以创新精神发展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证学院发展”的共识,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党建新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结合创先争优工作不断丰富党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  2004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多次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北京市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局出发,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推动首都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开展创业实践等活动,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此带动了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北京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推进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    2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第21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落实“创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目标,北京印刷学院坚持不懈地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服务行业、服务首都、服务师生”的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以建设服务型党支部为抓手,围绕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服务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师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健全工作机制、创
北京联合大学校本部离休干部党总支共有党员55人,平均年龄83岁,80岁以上的39人,占52%。2002年~2010年,党总支连续4次被评为校级和机直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老干部先进党支部;2次获“北京市老干部先进党支部”称号。2011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十佳党支部”称号。  因时制宜,不断调整工作重点  党总支刚成立时,老干部平均年龄60多岁,目
有着深厚的歌唱功底,虽80岁有余,但说起话来比年轻人更中气十足,语速快、语气长、密密匝匝如连珠炮一般;热情开朗、好强率真,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人难以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0多岁的老者,她就是被称作声乐界“掌门师太”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郭淑珍。  但学院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这其中有景仰之情,更有喜爱之意。“郭老太太”的直率、厉害是出了名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