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受体制改革、区域位置、经营结构、职业分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适当的收入差距能够激发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超出限度的差距,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探讨北京市房山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收入来源
作者简介:刘东娜,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局,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73-02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的分配,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或多或少占有社会中有价值的财富、声望、教育机会等资源。韦伯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是以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职业差别)来解释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以财富(或收入)、声望、权力作为考量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的三个角度,这为我们解释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后,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的机制主要是社会转型。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趋势中,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迁。农户的经济地位有升有降,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快速分化。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层面上,所对应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显现差距。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笔者考察了北京市房山区从2010年到2015年五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表1),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除了国家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者也对于农民收入分层现象作了研究。其中,谢志强按照收入的高低,把农村家庭划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个层级。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存在于各个层面,2011年-2015年房山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等分数据显示,按照五等分标准, 2015年与2011年相比,分别为低收入户增加1468.86元、中低收入户增加4123.56元、中等收入户增加6073.46元、中高收入户增加7845.83元、高收入户增加10024.87元。总体来说,按照五等分标准,五个层级的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层级越高,收入增长越多,高收入层级增长最多。
从农村高、低收入户的比较图来看,2011年-2015年这五年之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沿斜线上升 。2011年,高收入户层级与低收入户层级之间绝对差额为20849.64元,到2015年,高收入户层级与低收入户层级之间绝对差额扩大到29405.65元。20%农村高收入户的增速高于全区平均增速,而20%的农村低收入户不仅在绝对值,而且在相对值上都低于平均水平。高收入户追求高利益行为,低收入户适应和维持低利益行为,这样的循环往复,造成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低收入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一)职业分化与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为农民分化提供了推拉力,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选择经营从事农业或者不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流动;农民也因此获得了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农民的职业选择更加宽泛,并呈现向非农领域转化的趋向。 根据房山区2011年农村住户调查中工资性构成数据显示,按照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考量,从事于不同的职业,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很重要。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是最大的,农民选择就业机会的不同导致了农民内部工资性收入的差距,从而拉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
(二)结构分化与收入差距
从社会学角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为推动农民分化的启动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和自由劳动的权利,对劳动力和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摆脱依靠土地的单一束缚,在多种经营基础上逐步发展农村社会分工,农村和工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开始在农村内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④
2011年,家庭经营纯收入为元2539.50,其中,三大产业收入之比为2.9:0.8:6.3。2015年,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665.30元,三大产业收入之比为1.1:0.1:8.8 ,第一、第二产业收入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收入比重大幅增长。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居民离开土地,开始从事非农业产业经营活动。第三产业经营收入逐年增加,在2015年,占到了农民家庭纯收入的12.3%,这是农民分化的鲜明特征。
(三)区域分化与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发展程度也产生差异,从而对农民人居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总体而言,城镇化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就越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优厚的薪酬,吸引更多的人群就业。而开发程度较慢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也随之落后,由此产生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按照房山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三带”的定义来考量,总体来说,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在不同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又存在差距。从总量来说,东部、中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处于中部地区的拱辰街道,由于是区政府所在地,是整个房山区经济中心,所以,农村居民纯收入位居第一名,是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而东部地区的长阳镇,属于经济发展新中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区第2名。而位于西部地区的乡镇,除长沟镇与全区人均纯收入基本持平外,其他乡镇均低于全区平均值。
农民的分化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差距,因此,从社会分层角度研究农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中国农民的分化是一个较长的,仍在进行的过程,现阶段还带有过渡性特征,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但是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民的分化将以更大规模进行,农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任重而道远。
注释: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246-262.
陆益龙.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2010.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邓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西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收入来源
作者简介:刘东娜,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局,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73-02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的分配,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或多或少占有社会中有价值的财富、声望、教育机会等资源。韦伯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是以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职业差别)来解释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以财富(或收入)、声望、权力作为考量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的三个角度,这为我们解释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后,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的机制主要是社会转型。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趋势中,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迁。农户的经济地位有升有降,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快速分化。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层面上,所对应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显现差距。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笔者考察了北京市房山区从2010年到2015年五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表1),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除了国家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者也对于农民收入分层现象作了研究。其中,谢志强按照收入的高低,把农村家庭划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个层级。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存在于各个层面,2011年-2015年房山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等分数据显示,按照五等分标准, 2015年与2011年相比,分别为低收入户增加1468.86元、中低收入户增加4123.56元、中等收入户增加6073.46元、中高收入户增加7845.83元、高收入户增加10024.87元。总体来说,按照五等分标准,五个层级的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层级越高,收入增长越多,高收入层级增长最多。
从农村高、低收入户的比较图来看,2011年-2015年这五年之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沿斜线上升 。2011年,高收入户层级与低收入户层级之间绝对差额为20849.64元,到2015年,高收入户层级与低收入户层级之间绝对差额扩大到29405.65元。20%农村高收入户的增速高于全区平均增速,而20%的农村低收入户不仅在绝对值,而且在相对值上都低于平均水平。高收入户追求高利益行为,低收入户适应和维持低利益行为,这样的循环往复,造成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低收入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一)职业分化与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为农民分化提供了推拉力,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选择经营从事农业或者不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流动;农民也因此获得了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 农民的职业选择更加宽泛,并呈现向非农领域转化的趋向。 根据房山区2011年农村住户调查中工资性构成数据显示,按照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考量,从事于不同的职业,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很重要。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是最大的,农民选择就业机会的不同导致了农民内部工资性收入的差距,从而拉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
(二)结构分化与收入差距
从社会学角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为推动农民分化的启动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和自由劳动的权利,对劳动力和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摆脱依靠土地的单一束缚,在多种经营基础上逐步发展农村社会分工,农村和工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开始在农村内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④
2011年,家庭经营纯收入为元2539.50,其中,三大产业收入之比为2.9:0.8:6.3。2015年,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665.30元,三大产业收入之比为1.1:0.1:8.8 ,第一、第二产业收入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收入比重大幅增长。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居民离开土地,开始从事非农业产业经营活动。第三产业经营收入逐年增加,在2015年,占到了农民家庭纯收入的12.3%,这是农民分化的鲜明特征。
(三)区域分化与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发展程度也产生差异,从而对农民人居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总体而言,城镇化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就越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优厚的薪酬,吸引更多的人群就业。而开发程度较慢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也随之落后,由此产生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按照房山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三带”的定义来考量,总体来说,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在不同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又存在差距。从总量来说,东部、中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处于中部地区的拱辰街道,由于是区政府所在地,是整个房山区经济中心,所以,农村居民纯收入位居第一名,是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而东部地区的长阳镇,属于经济发展新中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区第2名。而位于西部地区的乡镇,除长沟镇与全区人均纯收入基本持平外,其他乡镇均低于全区平均值。
农民的分化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差距,因此,从社会分层角度研究农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中国农民的分化是一个较长的,仍在进行的过程,现阶段还带有过渡性特征,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但是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民的分化将以更大规模进行,农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任重而道远。
注释: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246-262.
陆益龙.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2010.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邓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西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