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学派美学与审美价值之论争——以扬 穆卡若夫斯基为例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拉格学派从事文学与美学研究的领军人扬·穆卡若夫斯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次将结构主义理念融入审美价值问题研究。与传统美学多从本体论这一静态视角来研究审美价值不同,穆卡若夫斯基始终坚持从动态的视角出发。他不再追问审美价值一劳永逸的定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程;不仅关注审美价值自身演变的规律,也重视社会对审美价值演变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共时与历时、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最终在审美评价的易变性与普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之间达成较好的平衡,将审美价值研究推向深入。 Jan Mukavarovsky, a leader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in Prague School,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tructuralism into the study of aesthetic valu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hich studies the aesthetic value from the static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Mukarovsky always insists on starting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 He no longer pursues the once and for all definition of aesthetic value, but treats it as a process. He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on the impact of society on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value, so that he can effectively combine synchronicity and diachronicit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bjec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aesthetic evaluation and the objectivity of universal aesthetic value is finally reached, and the study of aesthetic value is further promoted.
其他文献
儒学视野中完全意义的本体应当具有存在根据义、物质基础义、运化之能义以及价值义等四种内涵。存在根据义说明万物何以如此存在,物质基础义说明万物由何构成,运化之能义说明
在较长的时期里,卢卡奇与现象学的关系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已经受到现象学的熏陶,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现象学
目的:探讨书写表达对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的高、低考试焦虑大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并比较考前9天和考前30分钟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将考生随机分为书写表达组和对照组
对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301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学校归属感问卷以及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以
斯图亚特·霍尔的晚期作品体现了一种对文化研究的认识论转向:从一种辩证法的问题式走向了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延异”视角。文化延异的结果表现在,这里保留了一些我们或
布达佩斯学派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作为应对资本主义矛盾的“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自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退化变体,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实现。赫勒、费赫尔
丰卦的主题是讲明德之丰,其卦辞则讲王者的丰大明德,各爻爻辞则围绕明德之丰讲三个问题:第一,臣子要择明德之主而事;第二,君主的明德亦有被遮蔽的时候,君主的明德被遮蔽后,其
学习研讨清华简《筮法》,获得如下几点认识:首先,《筮法》的背后有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比如八、五、九、四分别在春、夏、秋、冬遇到时称“得”,这是因为四个筮数与五行是对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经》的英译本这一目的语出发,对《易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