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效果的优劣一直都是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从预习、导入、合作、作业几方面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效果;预习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32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需从多方面来打破以往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多方面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有效优化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开展课前预习引导,为课堂做好准备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自主性,不过分依赖教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启蒙阶段,对数学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但他们在心理上非常希望能学好这一门学科,所以教師应该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适时引导,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利用课前预习来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定预习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去开展预习。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新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经常用到小数并尝试说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计算题,如“6.45+4.29=( )、3.07+5.3=( )”等等,加强对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这一系列任务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去进行预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思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和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测,从而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也要及时反馈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以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注重课堂导入部分,营造良好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数学成绩的追求,让教师忽略了营造良好数学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课堂导入的作用,竭力将课的第一锤锤在学生的心灵上。
因为图形知识是较为抽象的,所以在进行“认识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去学习抽象的三角形,可能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为了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增加其具体性,教师不妨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学生观察,比如教师可以将倒三角酒杯、三角尺、彩旗、三明治等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品拿到课堂上,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的从课外拉回到课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去观察,得出三角形的普遍特点,从而有效导入“认识三角形”这一课题。
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学氛围之所以枯燥乏味,除了教师不注重有效的导入之外,还因为教师“过时”的教学方式。为此,为了充分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制作材料和工具,然后尝试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两者的特点,才能成功完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制作任务。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模型,从“面、棱、点”等方面去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有哪些。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去观察手中的模型,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总结汇报。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进行尝试探究,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审视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加强数学作业的设计,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
在作业方面,很多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并且也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体积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数学作业:(1)一间屋子,长为25米,宽为30米,求它的面积。(2)一间屋子,周长为36米,求它的最大面积。(3)一间屋子,周长为36米,若每平方米的瓷砖需花费25元,那么最少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样依次提升作业的难度,能够让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提升,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切实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参考文献
[1]高英.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36):185+187.
[2]沈友林.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52+5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效果;预习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32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需从多方面来打破以往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多方面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有效优化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开展课前预习引导,为课堂做好准备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自主性,不过分依赖教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启蒙阶段,对数学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但他们在心理上非常希望能学好这一门学科,所以教師应该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适时引导,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利用课前预习来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定预习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去开展预习。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新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经常用到小数并尝试说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计算题,如“6.45+4.29=( )、3.07+5.3=( )”等等,加强对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在这一系列任务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去进行预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思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和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测,从而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也要及时反馈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以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注重课堂导入部分,营造良好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数学成绩的追求,让教师忽略了营造良好数学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课堂导入的作用,竭力将课的第一锤锤在学生的心灵上。
因为图形知识是较为抽象的,所以在进行“认识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去学习抽象的三角形,可能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为了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增加其具体性,教师不妨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学生观察,比如教师可以将倒三角酒杯、三角尺、彩旗、三明治等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品拿到课堂上,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的从课外拉回到课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去观察,得出三角形的普遍特点,从而有效导入“认识三角形”这一课题。
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学氛围之所以枯燥乏味,除了教师不注重有效的导入之外,还因为教师“过时”的教学方式。为此,为了充分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制作材料和工具,然后尝试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两者的特点,才能成功完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制作任务。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模型,从“面、棱、点”等方面去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有哪些。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去观察手中的模型,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总结汇报。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进行尝试探究,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审视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再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加强数学作业的设计,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
在作业方面,很多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并且也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的同时,要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体积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数学作业:(1)一间屋子,长为25米,宽为30米,求它的面积。(2)一间屋子,周长为36米,求它的最大面积。(3)一间屋子,周长为36米,若每平方米的瓷砖需花费25元,那么最少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样依次提升作业的难度,能够让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提升,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切实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参考文献
[1]高英.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36):185+187.
[2]沈友林.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