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水文地质工作和环境地质作为研究地下水的两个学科,直接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当前全球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在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针对水文地质工作的相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了当代人需求且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时带来损害。对于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于世代伦理,如今人类对未来子孙的生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破坏环境或者是将地下的资源消耗殆尽, 这些都会是当代对后代的一种加害行为,其行为也对未来的人类在地球的生存造成不可抗拒的威胁。
二、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内容
1、水资源调查
在我国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水污染等问题,改善供水、提高水质至关重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还有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问题;有些城市还有地下热水、温水、矿泉水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因此需要开展深层地下水供水水量与质量的调查评价,开展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地质调查,提交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以及工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预测建议预案。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埋藏补给条件。掌握地表水分布、水质、水量和污水排放的影响等。
2、解决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
包括住宅区、交通建设、桥闸涵洞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提交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程度以及地下工程对地面沉降、地下水影响的报告,为城市向高、大、深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解决地壳稳定性、活断层、基岩调查、第四纪地层内选址等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构造应力分析等问题。
3、地质灾害调查
查明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情况,并提出应对、防范措施。预测和模拟各种灾害一旦发生对城市不同方位的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和强度,对城市地壳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深度和强度的调查及其堆放和治理措施
开展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液体废弃物处置场地和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价,查明垃圾填埋场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和趋势。分析填埋场产生的淋滤液对土壤、地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潜在威胁。评价污染的可能性并作出预测,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5、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表层土壤和岩土体地球化学背景及地质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进行水、空气质量评价。查清城市及周边地区和潜在城市化地区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污染现状和趋势,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农业区划提供地球化学背景资料。建立城市地球化学数据库,提交城市污染主要原因与治理建议,农业区划和生态种植建议以及地方病防治建议。
6、矿业城市地质调查
与矿业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寻找新矿源、矿山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置、采空区的恢复和复垦、矿业城市地质灾害与环境污染调查和治理措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等。要综合调查和评价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地热、地下水资源以及各种地质灾害,提高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提交矿业城市矿产资源数据库和开发利用报告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报告。
7、城市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成果三维可视化建设
利用数字模拟、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建立城市地质可视化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各专业数据的科学管理和有机集成。通过图形图象方式形象地表达城市地质构造单元的时空分布和各种地质参数,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岩土工程、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环境生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地质信息服务,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8、城市地質调查成果的综合研究和总结
综合城市地质调查资料,针对现有城市发展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潜在城市化区域未来建市规划提出完善优化建议。在国土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工作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规模、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为规划提供依据,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规模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相适应,探求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合理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方法
1、相互合作、多学科共同努力
对多学科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 这是去构建的优化系统中所必需的。比如, 对有效的利用土壤水而言, 其工作需要水文地质与农业等等专业的人员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于制订的可持续的有效防洪对策而言, 就会需要水利与地质等等专业的人员及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从我们实践的经验来看, 目前由于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默许体制, 使得不同部门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下, 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很难去实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的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常很难得到相关应用部门的认可与理解, 仅仅只可以停留于纸面上, 却不能付诸于实践。故此, 只有提倡去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努力共同探求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也必将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突破点。虽然在构造可持续发展优化系统时要去涉及一些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 但是, 对于真正的难题却并不在技术的层面,相反则在非技术的层面。比如, 在咸水的改造周期相当长前提下,怎样去建立一个相应的在利益方面激励的机制, 并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 致使咸水的改造不仅仅属于政府行为, 在同时也是人民的自发的行动, 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 虽然在改善水资源的条件意义十分大, 但却对农户来讲, 采取打井的灌溉要远比使用土壤水更加省事, 如若没有相应法规及利益的驱动, 要想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推广, 就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的机制,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
2、地质工作的布置思路和预期
按区域布置城市地质工作,应先布置东部城市地质工作,然后逐渐向中部和西部推进,以求得城市地质工作与全国经济区带国土规划相结合,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提供城市地质工作服务。根据城市所处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城市地质工作重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以资源能源开发建设为主,在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应围绕城市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自我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型转变;矿区型向生态型转变;工业型向高科技型转变部署和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在同一个区域,城市地质工作的部署应按先中心城市后一般城市,先超大型城市,然后依次为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小城镇的顺序部署城市地质工作;在同一个省,应按先省会城市,然后依次为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的顺序安排城市地质工作。
3、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还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3.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3.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3.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4、按地质问题分类部署地质工作
针对不同城市类型、不同城市功能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城市面临的不同城市地质问题安排各自地质工作的重点、手段、工艺流程和方法去解决各自的城市地质问题,去满足不同城市对城市地质工作的不同需求。如在矿业城市,城市地质工作就要为防治采矿形成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寻找接替资源,解决“四矿”问题服务。就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群来说,城市地质工作应先由城市中心或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向城市边缘、潜在城市化区域扩展,在对上述区域进行详细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城市群的城市地质工作。城市地质工作要分步骤地进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并将综合研究贯穿始终。第一步是全面收集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有关城市地质状况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筛选,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第二步是针对该城市的各种城市地质问题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进行综合研究评价,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地质灾害预防提出建议,以优化规划方案;第三步是建立防灾减灾预案和数据管理预报机制,建立多功能的国土资源监测系统。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水文地质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发展,同时还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然而在其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等待人类解决,由此就需要人类能够加快水文地质工作的研究步伐,运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来确保水文地质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2]曲焕林,程莉蓉.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秦大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了当代人需求且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时带来损害。对于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于世代伦理,如今人类对未来子孙的生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破坏环境或者是将地下的资源消耗殆尽, 这些都会是当代对后代的一种加害行为,其行为也对未来的人类在地球的生存造成不可抗拒的威胁。
二、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内容
1、水资源调查
在我国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水污染等问题,改善供水、提高水质至关重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还有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问题;有些城市还有地下热水、温水、矿泉水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因此需要开展深层地下水供水水量与质量的调查评价,开展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地质调查,提交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以及工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预测建议预案。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埋藏补给条件。掌握地表水分布、水质、水量和污水排放的影响等。
2、解决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
包括住宅区、交通建设、桥闸涵洞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提交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程度以及地下工程对地面沉降、地下水影响的报告,为城市向高、大、深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解决地壳稳定性、活断层、基岩调查、第四纪地层内选址等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构造应力分析等问题。
3、地质灾害调查
查明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情况,并提出应对、防范措施。预测和模拟各种灾害一旦发生对城市不同方位的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和强度,对城市地壳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深度和强度的调查及其堆放和治理措施
开展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液体废弃物处置场地和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价,查明垃圾填埋场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和趋势。分析填埋场产生的淋滤液对土壤、地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潜在威胁。评价污染的可能性并作出预测,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5、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表层土壤和岩土体地球化学背景及地质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进行水、空气质量评价。查清城市及周边地区和潜在城市化地区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污染现状和趋势,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农业区划提供地球化学背景资料。建立城市地球化学数据库,提交城市污染主要原因与治理建议,农业区划和生态种植建议以及地方病防治建议。
6、矿业城市地质调查
与矿业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寻找新矿源、矿山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置、采空区的恢复和复垦、矿业城市地质灾害与环境污染调查和治理措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等。要综合调查和评价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地热、地下水资源以及各种地质灾害,提高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提交矿业城市矿产资源数据库和开发利用报告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报告。
7、城市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成果三维可视化建设
利用数字模拟、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建立城市地质可视化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各专业数据的科学管理和有机集成。通过图形图象方式形象地表达城市地质构造单元的时空分布和各种地质参数,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岩土工程、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环境生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地质信息服务,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8、城市地質调查成果的综合研究和总结
综合城市地质调查资料,针对现有城市发展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潜在城市化区域未来建市规划提出完善优化建议。在国土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工作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规模、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为规划提供依据,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规模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相适应,探求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合理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方法
1、相互合作、多学科共同努力
对多学科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 这是去构建的优化系统中所必需的。比如, 对有效的利用土壤水而言, 其工作需要水文地质与农业等等专业的人员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于制订的可持续的有效防洪对策而言, 就会需要水利与地质等等专业的人员及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从我们实践的经验来看, 目前由于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默许体制, 使得不同部门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下, 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很难去实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的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常很难得到相关应用部门的认可与理解, 仅仅只可以停留于纸面上, 却不能付诸于实践。故此, 只有提倡去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努力共同探求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也必将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突破点。虽然在构造可持续发展优化系统时要去涉及一些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 但是, 对于真正的难题却并不在技术的层面,相反则在非技术的层面。比如, 在咸水的改造周期相当长前提下,怎样去建立一个相应的在利益方面激励的机制, 并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 致使咸水的改造不仅仅属于政府行为, 在同时也是人民的自发的行动, 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 虽然在改善水资源的条件意义十分大, 但却对农户来讲, 采取打井的灌溉要远比使用土壤水更加省事, 如若没有相应法规及利益的驱动, 要想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推广, 就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的机制,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
2、地质工作的布置思路和预期
按区域布置城市地质工作,应先布置东部城市地质工作,然后逐渐向中部和西部推进,以求得城市地质工作与全国经济区带国土规划相结合,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提供城市地质工作服务。根据城市所处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城市地质工作重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以资源能源开发建设为主,在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应围绕城市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自我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型转变;矿区型向生态型转变;工业型向高科技型转变部署和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在同一个区域,城市地质工作的部署应按先中心城市后一般城市,先超大型城市,然后依次为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小城镇的顺序部署城市地质工作;在同一个省,应按先省会城市,然后依次为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的顺序安排城市地质工作。
3、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还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3.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3.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3.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4、按地质问题分类部署地质工作
针对不同城市类型、不同城市功能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城市面临的不同城市地质问题安排各自地质工作的重点、手段、工艺流程和方法去解决各自的城市地质问题,去满足不同城市对城市地质工作的不同需求。如在矿业城市,城市地质工作就要为防治采矿形成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寻找接替资源,解决“四矿”问题服务。就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群来说,城市地质工作应先由城市中心或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向城市边缘、潜在城市化区域扩展,在对上述区域进行详细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城市群的城市地质工作。城市地质工作要分步骤地进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并将综合研究贯穿始终。第一步是全面收集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有关城市地质状况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筛选,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第二步是针对该城市的各种城市地质问题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进行综合研究评价,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地质灾害预防提出建议,以优化规划方案;第三步是建立防灾减灾预案和数据管理预报机制,建立多功能的国土资源监测系统。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水文地质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发展,同时还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然而在其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等待人类解决,由此就需要人类能够加快水文地质工作的研究步伐,运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来确保水文地质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2]曲焕林,程莉蓉.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秦大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