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存山(1951-),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一届本科生,后来接着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7年,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机 构】
: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汨罗屈子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存山(1951-),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一届本科生,后来接着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7年,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其他文献
石墨烯掺杂实验是当前石墨烯研究的热门领域,每年有大量研究者用各种元素进行石墨烯掺杂实验,并将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这一背景下,普梅拉教授用鸟粪进行石墨烯掺杂实验居然也获得正面效应,由此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质疑.鸟粪掺杂石墨烯事件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探索的结构性突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众人所接受并认可的?大科学时代对包括试错法在内的经典科学发现方法的深入反思,不但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深入阐明科学进步的基本规律.
宋代以降中医学的发展显现出典型的儒学化特征,明代医家模仿周敦颐太极图宇宙论模式,赋予《黄帝内经》《难经》中的命门以新的本体论意义,以身体生成论为核心的传统身体观也由此发生转型.以元明之际的朱震亨丹溪学派众多医家为代表,将理学心性论纳入医学之中,构建了以阴虚为核心的身体虚弱易趋性,传统中医身体观并未刻意倾向于阴阳某一方虚弱建构的平衡模式也因之改变.正是缘于上述身体观转型,因命门学说而强化的温补,以及阴虚身体虚弱易趋性主导的养阴,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温补与养阴之风的盛行.
华罗庚被公认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少数几个中国数学家之一.关于华罗庚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至今很少从学术谱系的角度研究华罗庚.华罗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解析数论、典型群和多复函数论的学术谱系,有其独特的数学学术传统.以华罗庚数学学术谱系为例,进一步探讨数学家学术谱系研究的建设问题.
围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实质的学术争论以及著作本身的重大理论与现实价值,使得该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的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回到《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将其置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丰富、发展与传播的整体脉络中,历史性重现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合理定位与哲学原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化自然具有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特征,这决定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从根本上超越了近代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哲学意蕴,从而将自身自觉置于唯物史观的整体构图中.唯物史观方位中的《自然辩证法》因其对自然界、自然科学、辩证法等的社会历史分
位移运动即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即位移运动,是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然而,把“猎豹的飞奔、蜗牛的爬行、鸟儿的飞翔、树叶的摇动、江水的流动”这些位移运动说成机械运动,并不是自明的.追溯近代科学革命之初对位移运动的认识及其对亚里士多德的否定,可以得出“力学是关于机械的位移运动的科学”这个合理的、完备的判断.近代科学浓厚的机械论自然观背景与“还原论”思潮,对上述正确观点的极度简化和拓展,是实现“位移运动”与“机械运动”相等同的嬗变的基本原由.当代科学与哲学对运动的分类,需要以“机械-位移运动”替代“机械运动”,以消
将自然与艺术类比,得出自然的形式合目的 性;将自然本身看作目的 ,得出自然的内在合目的 性.此二者是康德自然目的 论得以成立的两个要求.自然目的 论的两个要求作为第三批判的基石,为康德超越机械论自然观,进而为填平自然概念领地与自由概念领地之间的鸿沟提供了可能.就此而言,学界关于两个要求的逻辑关系及其作用的解读是尚需深入的.
现有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模式受到诸多质疑.传统用以辩护知识产权的经典理论,即“劳动获取理论”与“激励说”,在论证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时均面临困境.以洛克的“劳动获取理论”为其辩护,并不契合地球工程智力活动本质,还会引发与生存权的冲突以及阶级裂隙扩大等问题.以“激励说”论证其合理性,不足以解释地球工程研究的发展进程,且可能导致气候行动路线争夺的非正义以及知识产权的滥用.地球工程知识产权需要新的制度设计,以平衡“精神”与“金钱”.基于妥协的立场,本研究提出了“限定开放知识产权库”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思想的分析,揭示生命的内在性维度,论证哲学的多样性.生命的内在性维度意即生命拥有的一个具有无限小差异与无限大力量的侧面.这个侧面由"能动力"代表,与由"反动力"代表的日常生活侧面形成对照.这一内在性维度无法通过逻辑与概念把握,对这个侧面的体验能够带来创造,这种体验是一种深层思想.多样性的哲学意味着哲学并不必然要探索真理与家园,而总是可以有新的、更为深入的可能性.哲学不应被局限于显而易见的常识与普遍必然的准则,也不以为思想寻求一方安全的领土为目的;哲学不会带来美好与合一,而总是直面失败的风险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言,青年恩格斯研究和青年马克思研究同等重要.在青年恩格斯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其对谢林哲学的批判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节点.针对谢林关于否定哲学和实证哲学的划分方式,恩格斯批评谢林在意图和目的上不是纯粹哲学的,且其所秉持的纯粹哲学的理论依据是错误的;针对谢林的否定哲学,恩格斯批评谢林既抽象地理解理性,又曲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其成为融抽象与表象于一体的混乱不堪的"大杂烩";针对谢林的实证哲学,恩格斯批评谢林违背了使"信仰和知识达成和解"的诺言,将"完全没有理解的东西"作为理论出发点
从政治哲学视域重新审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出现的新的研究动态."市民与公民的分裂"这一现代人所遭遇的政治困境,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打破古典的"公民(市民)"整体模式的基础上,近代自由主义塑造了"市民-公民"分裂模式,这意味着个体的公民身份沦为其市民身份的外在工具与手段,意味着个体沉溺于私人性而放弃了公共性,由此所展示的是一种片面的人的生存状态.为此,黑格尔与马克思致力于重建"市民?公民"的融合模式.具体而言,黑格尔设计了以"市民上升为公民"为核心的等级中介方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