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一直给人留有这种印象:渊博的知识、复杂的历史纠纷、众多的历史人物,还有各种不同的历史情感的相互融合、交汇。这对于初步接触历史的学生而言,历史是可怕的,可怕在于它的复杂;但同时也是有趣的,其趣味性也在于它的复杂,它复杂的情感和众多的人物演绎了一件又一件或流芳百世的事件,又或是流传了一个又一个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对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历史简单化,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7-1
一、以历史教材为主,呈现各种不同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其课文的内容知识往往过于简单和抽象,让学生对每个事件都仅知一点,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历史发展的各种关系感到十分凌乱和复杂,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骨架图。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动力和兴趣,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本文提出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为学生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之前,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与赵州桥相似的事情,最后再讲述关于赵州桥的事。如:学生们都知道的汶川八级大地震,却有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工程完好,仅有部分受损,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可以将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都江堰,设计成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用途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对当地农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居然还能完好,继续为人民服务,两千多年来的经久不衰,这是一个永恒的奇迹。但是,除了都江堰奇迹,其实在我们教材上也存在这另一个奇迹——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的设计师。赵州桥经历了多次水灾和地震,最高时可达8级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赵州桥被命名为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国家赠送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牌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碑牌,这是赵州桥荣获的第十二块铜牌。这时学生对赵州桥必然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顺势将关于赵州桥的结构和脉络进行梳理,把重点和难点一并道出,让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骨架图,提高历史素养。
二、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做笔记,死记硬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如此被动,怎能学好历史呢?这只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倦感,忽视历史的重要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历史,自发地研究历史,探讨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对野史的辨别能力。如:在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时,教师可以先给出疑问:3 4 5=1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将3 4 5=1与文中的内容相对应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脉络,教师可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将答案的探究进行到底。如: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方式)、隋的统一(条件、经过、影响)、隋的疆域、隋的富庶(注意思考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等等,对于贯通南北的动脉部分,则可以给出关键词如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大运河通航的影响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内容,找到3 4 5=1其实是代表三心 四段 五大水系=一条大运河。其中,三心即为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即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即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然后,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大运河进行总体的客观的思考,如:大运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如: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以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给出与大运河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能力和素养。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仍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让每一个学生人人成人,人人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仍需要孜孜不倦地继续坚持育人的道路,创新和改革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献民.浅析历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S1).
[2]樊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神州,2013(11).
[3]王爱云.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7-1
一、以历史教材为主,呈现各种不同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其课文的内容知识往往过于简单和抽象,让学生对每个事件都仅知一点,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历史发展的各种关系感到十分凌乱和复杂,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骨架图。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动力和兴趣,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本文提出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为学生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之前,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与赵州桥相似的事情,最后再讲述关于赵州桥的事。如:学生们都知道的汶川八级大地震,却有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工程完好,仅有部分受损,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可以将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都江堰,设计成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用途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对当地农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居然还能完好,继续为人民服务,两千多年来的经久不衰,这是一个永恒的奇迹。但是,除了都江堰奇迹,其实在我们教材上也存在这另一个奇迹——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首创世界第一的空腹式石拱桥的设计师。赵州桥经历了多次水灾和地震,最高时可达8级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赵州桥被命名为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国家赠送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牌为内容的永久性纪念碑牌,这是赵州桥荣获的第十二块铜牌。这时学生对赵州桥必然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趁热打铁,顺势将关于赵州桥的结构和脉络进行梳理,把重点和难点一并道出,让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骨架图,提高历史素养。
二、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做笔记,死记硬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如此被动,怎能学好历史呢?这只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倦感,忽视历史的重要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历史,自发地研究历史,探讨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对野史的辨别能力。如:在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时,教师可以先给出疑问:3 4 5=1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将3 4 5=1与文中的内容相对应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脉络,教师可以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将答案的探究进行到底。如: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方式)、隋的统一(条件、经过、影响)、隋的疆域、隋的富庶(注意思考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等等,对于贯通南北的动脉部分,则可以给出关键词如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大运河通航的影响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内容,找到3 4 5=1其实是代表三心 四段 五大水系=一条大运河。其中,三心即为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即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即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然后,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大运河进行总体的客观的思考,如:大运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如: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以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给出与大运河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采用探究式的历史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能力和素养。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仍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让每一个学生人人成人,人人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大教师仍需要孜孜不倦地继续坚持育人的道路,创新和改革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献民.浅析历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S1).
[2]樊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神州,2013(11).
[3]王爱云.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