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就在这一片造楼热土上,“短命建筑”层出不穷,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爆破声中,大量“青壮年”建筑用浓烟和瓦砾,上演着一场场非正常“死亡”。
“短命建筑”在各地频现,原因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产开发等方面,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设计和施工质量原因外,“短命”建筑更常见的是源自短视规划、问责不力。
“短命建筑”现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我国新建建筑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一座建筑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乃至上亿元,消耗大量资源。“短命”建筑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屡次出现的因建筑质量问题酿成的惨剧,也在不断敲响警钟。建筑“短命”现象引人深思。
“短命建筑”实例
从相关媒体列举出的“英年早逝”建筑的名单中,很多都是轰动一时的地标性建筑。下面举一些全国比较著名的“短命建筑”的例子,按照使用时间从长到短来排列如下:
北京凯莱酒店楼龄:20年,“死亡”时间:2010年底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的凯莱酒店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最早一批涉外四星级酒店,也是京城地标性建筑。2010年5月,才满20岁的凯莱酒店以“酒店现有规划与建筑结构存在“硬伤”、酒店设施严重老化”为由宣布将停业拆除,之后原地重建五星级的“国际化商务高端酒店”。而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运会官方接待饭店的凯莱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对酒店进行了重新装饰和布置。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楼龄:18年,死亡时间:2007年2月12日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素有“中国足球福地”之称。2001年10月7日,五里河体育场见证了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时刻。2003年,沈阳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分赛场获批,市政府放弃改建计划,将仅仅使用了18年的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并以16亿的价格将地块拍卖,投资19亿元新建一座奥林匹克中心。
湖南株洲红旗路高架桥桥龄:15年“死亡”时间:2009年5月27日湖南株洲红旗路高架桥建于1995年,曾带动了红旗广场成为株洲市的两大商圈之一。因为路网建设变动,高架桥上的交通拥堵现象越发严重,影响到了周边商业环境的改善,当地政府决定对桥龄仅有15年的高架桥实施拆除。而就在5月17日,正在拆除作业中的红旗路高架桥突然坍塌,造成9人遇难、16人受伤和24辆车被损毁,酿成了意料之外的惨剧。
上海“亚洲第一弯”桥龄:11年“死亡”时间:2008年2月13日“亚洲第一弯”,是人们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这个“华丽的弧形”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而这座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的高架桥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只使用了11年就被整体拆除。“谁都没想到它10多年后就会被拆除。”“第一弯”的设计者邵理中说,“我们的设计人员,今后在做规划的时候,最好能看得更长远一些。”
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楼龄:10年,“死亡”时间:2009年6月16日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十余年,为湖北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有“冠军摇篮”之称,高崚、魏轶力等世界冠军就曾从这里走出。因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献身”。爆破拆除前,这里体育设施还相当完备,馆内还在不断地更新设备。
重庆永川市会展中心楼龄:5年,“死亡”时间:2005年8月20日耗资4000万建成的重庆永川市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就在250公斤炸药和5000余发雷管威力下变成一堆废墟。“奢华”的一爆,源于以3000万元收购会展中心的矿业老板决心在原址上投资2.5亿元人民币修建永川市第一座五星级酒店,永川副市长更是亲临现场指挥爆破。因毗邻永川市政府所在地且设施完善,渝西会展中心此前一直是永川行政接待中心。
武汉外滩花园小区楼龄:4年死亡时间:2002年3月30日“我把长江送给你!”——坐拥长江和黄鹤楼胜景的武汉外滩花园小区曾以这句广告词风光一时。这一经有关部门立项、审批的住宅开发项目建成仅4年,却被定性为“违反国家防洪法规”并被强制爆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拆除和江滩治理等方面的费用更让政府付出了数倍于其投资的代价。
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楼龄:0年,“死亡”时间:2005年12月10日位于安徽合肥黄山路南侧的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商住楼主体结构高58.5米,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幢造价高达千万元没有发现质量问题的大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尚未完工时却被整体爆破。根据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
据报道,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方西屏,怀疑在建的“观湖国际”酒店挡住风水,于是强行令其拆除。2012年7月才动工兴建的“观湖国际”,到2014年3月,刚建成的两栋大楼被爆破拆除。
20年,18年,15年,11年,10年,5年,4年,甚至是0年!一個触目惊心的数字,不禁让我们感叹,这是对资源多么大的浪费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预测,建筑过早拆除将导致中国每年碳排放量增加,同时还将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数千亿元。
“短命建筑”原因
建筑的“短命”现象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却鲜有解决良方。怎样才能延长建筑的寿命?真正城市的内涵是慢慢发展成熟起来的,城市建设必须要有远见,要按照理性、科学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综合协调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等各种关系。许多专家认为,应该从提高建筑品质的角度延长建筑寿命。如尽量减少人工施工,应用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对制定中国的“百年建筑标准”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标准和经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并细化相关政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因质量问题“短命”的建筑的相关责任人“秋后”算账,依法追究责任,使质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建筑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却难逃“短命”厄运。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的规划上。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而在制定了合理规划之后,政府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建筑“短命”。
“短命建筑”除了城市规划考虑不周之外,更多的因素在于规划决策“家长制”,一些政府官员不顾资源约束,热衷于大拆大建带来“政绩”。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有的领导刚上任就提出新概念,修改以前的城市规划。下属积极‘帮腔’、推进项目,极少提出反对意见。”有的领导把自己当成了城市“总规划师”,就像川剧变脸一样朝令夕改。
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保持延续性,要制定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让专业人士的意见得到真正体现。同时,要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个规划”的现象。
“拆了建,建了拆”的更直接驱动力还来源于“土地财政”支配下的逐利冲动。很多曾经的地标性建筑使用不久即遭拆除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这些建筑大都处于城市黄金地段,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地价飙涨,将这些建筑拆了重建,可以让很多城市直接“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以沈阳夏宫为例,其1994年建成时,是亚洲最大跨度拱体建筑,但因为其处于沈阳的商业黄金地带,其周边的建筑相继被拆除,最终其因为“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而被整体爆破。据称,在其原址上将建设“新地标”。如果追逐短期利益的冲动不减,所谓的“新地标”也极有可能重蹈夏宫“覆辙”。
质量差维护少也会导致“短命建筑”。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然而实际上,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建筑的生命如此短暂?
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近年来被大规模拆迁的“短命建筑”,多数建于改革开放前期,房屋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差,客观上是造成这些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质量对建筑寿命的影响能有多大?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
同时,缺乏高质量的维护,也是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是按使用寿命50年的标准验收的,但在建筑设计规划的阶段却很少有针对房屋维护的相关规划和保障的配套措施,大部分建筑住宅仅能使用30年,都是非天然性的破坏所致,如年久失修、维护措施不到位等。
拒绝“短命建筑”
拆了建,建了拆,这种“破坏式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在加快建设过程中难以跳出的怪圈。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物面积达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总量最大的国家,消耗了全球最多的钢材与水泥,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也产生出4亿吨的建筑垃圾,同样居全球第一。
但是,如果单纯从创造GDP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无疑是一条“快捷”的路径。由于GDP统计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统计的是“流量”而非存量。拆旧建新,从拆除、新建再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创造了增加值,特别是在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其创造的增加值更为可观,从而让部分城市更加热衷于“破旧立新”。显然,“破坏式建设”根子上还是源于“GDP崇拜”。
过分追求即期GDP数字、追逐短期利益,使得“重建设、轻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通病。之所以出现“一任领导一任规划”,可能有规划本身的短视、缺乏远见等原因,但更根本原因在于既有的规划挡了现任官员追求政绩的道路。在这种局面下,让路的只能是规划,于是“边建设边规划”、“建设先于规划”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潜规则”。由此带来两大恶果,一方面,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城市建设随意性大,“推倒重来”自然成为惯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很多所谓地标建筑,都存在模仿、抄袭的痕迹,“山寨鸟巢”、“山寨中国馆”频现。这种随波逐流的浮躁之风,不仅令建筑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很多建筑从开始建设那天起就注定要被拆除。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期。如果跳不出“破坏式建设”的怪圈,城市建设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却难以带来社会财富的真实增长。在英語中,用发展一词的进行时表示“发展中”,用过去时表示“发达”,这种区分直观地揭示出,发展应当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过程。拆了建,建了拆,尽管会让GDP数字看上去很亮丽,但实质上是对社会财富的随意破坏与恶意消耗,带来的只能是“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理当成为文化记忆和城市灵魂的依托,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值。正是基于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的热潮期都提出要建“百年住宅”。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显。无论是从技术上提高住宅品质,还是从政策上完善房屋维护的相关保障机制,都必须摒弃过去错误的发展思路,及时摒弃短视的政绩观和不当逐利冲动,跳出“破坏式建设”怪圈,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市有喘息的机会,才能走上推动城市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短命建筑”在各地频现,原因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产开发等方面,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设计和施工质量原因外,“短命”建筑更常见的是源自短视规划、问责不力。
“短命建筑”现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我国新建建筑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一座建筑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乃至上亿元,消耗大量资源。“短命”建筑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屡次出现的因建筑质量问题酿成的惨剧,也在不断敲响警钟。建筑“短命”现象引人深思。
“短命建筑”实例
从相关媒体列举出的“英年早逝”建筑的名单中,很多都是轰动一时的地标性建筑。下面举一些全国比较著名的“短命建筑”的例子,按照使用时间从长到短来排列如下:
北京凯莱酒店楼龄:20年,“死亡”时间:2010年底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的凯莱酒店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最早一批涉外四星级酒店,也是京城地标性建筑。2010年5月,才满20岁的凯莱酒店以“酒店现有规划与建筑结构存在“硬伤”、酒店设施严重老化”为由宣布将停业拆除,之后原地重建五星级的“国际化商务高端酒店”。而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运会官方接待饭店的凯莱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对酒店进行了重新装饰和布置。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楼龄:18年,死亡时间:2007年2月12日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素有“中国足球福地”之称。2001年10月7日,五里河体育场见证了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时刻。2003年,沈阳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分赛场获批,市政府放弃改建计划,将仅仅使用了18年的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并以16亿的价格将地块拍卖,投资19亿元新建一座奥林匹克中心。
湖南株洲红旗路高架桥桥龄:15年“死亡”时间:2009年5月27日湖南株洲红旗路高架桥建于1995年,曾带动了红旗广场成为株洲市的两大商圈之一。因为路网建设变动,高架桥上的交通拥堵现象越发严重,影响到了周边商业环境的改善,当地政府决定对桥龄仅有15年的高架桥实施拆除。而就在5月17日,正在拆除作业中的红旗路高架桥突然坍塌,造成9人遇难、16人受伤和24辆车被损毁,酿成了意料之外的惨剧。
上海“亚洲第一弯”桥龄:11年“死亡”时间:2008年2月13日“亚洲第一弯”,是人们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这个“华丽的弧形”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而这座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的高架桥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只使用了11年就被整体拆除。“谁都没想到它10多年后就会被拆除。”“第一弯”的设计者邵理中说,“我们的设计人员,今后在做规划的时候,最好能看得更长远一些。”
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楼龄:10年,“死亡”时间:2009年6月16日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十余年,为湖北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有“冠军摇篮”之称,高崚、魏轶力等世界冠军就曾从这里走出。因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献身”。爆破拆除前,这里体育设施还相当完备,馆内还在不断地更新设备。
重庆永川市会展中心楼龄:5年,“死亡”时间:2005年8月20日耗资4000万建成的重庆永川市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就在250公斤炸药和5000余发雷管威力下变成一堆废墟。“奢华”的一爆,源于以3000万元收购会展中心的矿业老板决心在原址上投资2.5亿元人民币修建永川市第一座五星级酒店,永川副市长更是亲临现场指挥爆破。因毗邻永川市政府所在地且设施完善,渝西会展中心此前一直是永川行政接待中心。
武汉外滩花园小区楼龄:4年死亡时间:2002年3月30日“我把长江送给你!”——坐拥长江和黄鹤楼胜景的武汉外滩花园小区曾以这句广告词风光一时。这一经有关部门立项、审批的住宅开发项目建成仅4年,却被定性为“违反国家防洪法规”并被强制爆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拆除和江滩治理等方面的费用更让政府付出了数倍于其投资的代价。
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楼龄:0年,“死亡”时间:2005年12月10日位于安徽合肥黄山路南侧的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商住楼主体结构高58.5米,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幢造价高达千万元没有发现质量问题的大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尚未完工时却被整体爆破。根据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
据报道,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方西屏,怀疑在建的“观湖国际”酒店挡住风水,于是强行令其拆除。2012年7月才动工兴建的“观湖国际”,到2014年3月,刚建成的两栋大楼被爆破拆除。
20年,18年,15年,11年,10年,5年,4年,甚至是0年!一個触目惊心的数字,不禁让我们感叹,这是对资源多么大的浪费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预测,建筑过早拆除将导致中国每年碳排放量增加,同时还将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数千亿元。
“短命建筑”原因
建筑的“短命”现象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却鲜有解决良方。怎样才能延长建筑的寿命?真正城市的内涵是慢慢发展成熟起来的,城市建设必须要有远见,要按照理性、科学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综合协调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等各种关系。许多专家认为,应该从提高建筑品质的角度延长建筑寿命。如尽量减少人工施工,应用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对制定中国的“百年建筑标准”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标准和经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并细化相关政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因质量问题“短命”的建筑的相关责任人“秋后”算账,依法追究责任,使质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建筑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却难逃“短命”厄运。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的规划上。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而在制定了合理规划之后,政府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建筑“短命”。
“短命建筑”除了城市规划考虑不周之外,更多的因素在于规划决策“家长制”,一些政府官员不顾资源约束,热衷于大拆大建带来“政绩”。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有的领导刚上任就提出新概念,修改以前的城市规划。下属积极‘帮腔’、推进项目,极少提出反对意见。”有的领导把自己当成了城市“总规划师”,就像川剧变脸一样朝令夕改。
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保持延续性,要制定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让专业人士的意见得到真正体现。同时,要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个规划”的现象。
“拆了建,建了拆”的更直接驱动力还来源于“土地财政”支配下的逐利冲动。很多曾经的地标性建筑使用不久即遭拆除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这些建筑大都处于城市黄金地段,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地价飙涨,将这些建筑拆了重建,可以让很多城市直接“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以沈阳夏宫为例,其1994年建成时,是亚洲最大跨度拱体建筑,但因为其处于沈阳的商业黄金地带,其周边的建筑相继被拆除,最终其因为“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而被整体爆破。据称,在其原址上将建设“新地标”。如果追逐短期利益的冲动不减,所谓的“新地标”也极有可能重蹈夏宫“覆辙”。
质量差维护少也会导致“短命建筑”。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然而实际上,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建筑的生命如此短暂?
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近年来被大规模拆迁的“短命建筑”,多数建于改革开放前期,房屋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差,客观上是造成这些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质量对建筑寿命的影响能有多大?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
同时,缺乏高质量的维护,也是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是按使用寿命50年的标准验收的,但在建筑设计规划的阶段却很少有针对房屋维护的相关规划和保障的配套措施,大部分建筑住宅仅能使用30年,都是非天然性的破坏所致,如年久失修、维护措施不到位等。
拒绝“短命建筑”
拆了建,建了拆,这种“破坏式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在加快建设过程中难以跳出的怪圈。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物面积达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总量最大的国家,消耗了全球最多的钢材与水泥,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也产生出4亿吨的建筑垃圾,同样居全球第一。
但是,如果单纯从创造GDP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无疑是一条“快捷”的路径。由于GDP统计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统计的是“流量”而非存量。拆旧建新,从拆除、新建再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创造了增加值,特别是在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其创造的增加值更为可观,从而让部分城市更加热衷于“破旧立新”。显然,“破坏式建设”根子上还是源于“GDP崇拜”。
过分追求即期GDP数字、追逐短期利益,使得“重建设、轻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通病。之所以出现“一任领导一任规划”,可能有规划本身的短视、缺乏远见等原因,但更根本原因在于既有的规划挡了现任官员追求政绩的道路。在这种局面下,让路的只能是规划,于是“边建设边规划”、“建设先于规划”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潜规则”。由此带来两大恶果,一方面,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城市建设随意性大,“推倒重来”自然成为惯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很多所谓地标建筑,都存在模仿、抄袭的痕迹,“山寨鸟巢”、“山寨中国馆”频现。这种随波逐流的浮躁之风,不仅令建筑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很多建筑从开始建设那天起就注定要被拆除。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期。如果跳不出“破坏式建设”的怪圈,城市建设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却难以带来社会财富的真实增长。在英語中,用发展一词的进行时表示“发展中”,用过去时表示“发达”,这种区分直观地揭示出,发展应当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过程。拆了建,建了拆,尽管会让GDP数字看上去很亮丽,但实质上是对社会财富的随意破坏与恶意消耗,带来的只能是“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理当成为文化记忆和城市灵魂的依托,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值。正是基于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的热潮期都提出要建“百年住宅”。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显。无论是从技术上提高住宅品质,还是从政策上完善房屋维护的相关保障机制,都必须摒弃过去错误的发展思路,及时摒弃短视的政绩观和不当逐利冲动,跳出“破坏式建设”怪圈,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市有喘息的机会,才能走上推动城市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