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选修教材的教学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笔者认为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应当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依据是文本内容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全省统一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预设具体表现为: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相当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教案;在课堂上,指的是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有序地进行的师生活动;在结果上,指的是教师完成了教学方案规定的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性的发展,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需的。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知识与问题。它是不可预测的,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出现和对其的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预设,首先要依据“选修”的特点与教学时间,在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选择“讲学”篇目、“训练”篇目、“自读”篇目。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实际,对教材合理调整和组合,形成合适的教学小单元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差,我们就按照学生的基础与诗词题材选学,分别形成写景抒情、思乡怀人、赠人送别、咏史怀古等小“专题”,先唐诗后宋词进行教学;然后抓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组合诗人专题。其三按照理解、赏析、探究的过程设计学习目标、教学方案,并遵循“教学案”进行教学。
教学生成,首先是要关注和重视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产生的新的理解和看法,因为诗歌形象的抽象性和理解的多义性,必然意味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而产生多元解读。其次,有意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中的意蕴、艺术技巧、情感思想,关注诗词中的留白或深意。其三,选择有意义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或知识点,或组织探讨,或寻找资料,或补充讲解,以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积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堂课的主体任务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但教学又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课程的再创造和生成开发的过程。但生成不是课堂的主体,应当有选择,求适量适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既打好基础,又激活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讲与学生悟相结合
文学的阅读审美是具有直觉感悟特征的。每一首唐诗宋词乃作者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能像分析文言文那样按照字词句篇来指导学生学习,应该把一首诗歌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注重从整体上去“直觉感悟”。这正是对过去的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的纠正。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关于“吟诵”的解说,便能具体阐述 “直觉感悟”的重要性。叶老精辟地指出朗读(吟诵)所带来的整体效应:“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理智地了解”与“亲切地体会”就是要朗读者正确地传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直觉感悟会产生阅读的高效率:“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在我们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要留出空间让学生去直觉感悟。
然而,我们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同时,也并不否认教师“讲”的必要性。首先,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生在对诗歌整体感悟前,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赏析技巧。学生知识技能越丰富,理解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厚。所以,要激起学生情感的体悟,教师课堂上讲解一些诗词的知识技巧也是必需的。其次,教师适时适度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作出补充、调整和修正,从而提高鉴赏水平。但要注意,诗词鉴赏的“讲”不能是絮絮叨叨的支离破碎的翻译,也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理性俯视和机械剖析。因为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是学生从对诗歌的整体性把握中获得的,它靠的是学生和文本间的交流感应,而不是建立在理性认识活动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精当地讲述,巧妙地引导,轻舟柔桨导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凭直觉从整体上去感悟,去理解,给学生留下空间去思考,去想象,去“登堂入室”。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等活动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找准时机,在学生知识不足时进行补充,思维阻塞时进行点拨,逻辑混乱时进行疏通,在学生讨论而无法得到相对一致的观点时站出来点评,从而使教师“讲”和学生“悟”和谐统一。
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般说来,收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大多是唐宋时期的经典之作,其表达简洁凝练,情感丰富深厚,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没有探究之心则很难体察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理解也只能囫囵吞枣,结果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古典诗歌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创造的环境中。《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问题设计也很关注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如第57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中的‘莫’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你赞成哪一种读音、哪一种理解呢?请诵读词作,想象词境,揣摩词情,谈谈你的看法。”再如第85页:“晏几道的200多首词,几乎全部是以梦境写恋情的。其中,直接点出‘梦’字的就有53首,占全部词作的五分之一。有条件的同学请选择部分晏几道的词作进行探究性阅读鉴赏,并以‘浅谈恋情和梦境交织的《小山词》’为话题和同学交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自主探究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会得到拓展,理解会得到深化。然而,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则不仅仅是靠独立学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克服诗词学习的极端个人化。“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因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依据是文本内容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全省统一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预设具体表现为: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相当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教案;在课堂上,指的是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有序地进行的师生活动;在结果上,指的是教师完成了教学方案规定的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性的发展,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需的。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知识与问题。它是不可预测的,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出现和对其的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预设,首先要依据“选修”的特点与教学时间,在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选择“讲学”篇目、“训练”篇目、“自读”篇目。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实际,对教材合理调整和组合,形成合适的教学小单元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差,我们就按照学生的基础与诗词题材选学,分别形成写景抒情、思乡怀人、赠人送别、咏史怀古等小“专题”,先唐诗后宋词进行教学;然后抓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组合诗人专题。其三按照理解、赏析、探究的过程设计学习目标、教学方案,并遵循“教学案”进行教学。
教学生成,首先是要关注和重视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产生的新的理解和看法,因为诗歌形象的抽象性和理解的多义性,必然意味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而产生多元解读。其次,有意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中的意蕴、艺术技巧、情感思想,关注诗词中的留白或深意。其三,选择有意义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或知识点,或组织探讨,或寻找资料,或补充讲解,以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积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堂课的主体任务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但教学又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课程的再创造和生成开发的过程。但生成不是课堂的主体,应当有选择,求适量适当。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既打好基础,又激活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讲与学生悟相结合
文学的阅读审美是具有直觉感悟特征的。每一首唐诗宋词乃作者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能像分析文言文那样按照字词句篇来指导学生学习,应该把一首诗歌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注重从整体上去“直觉感悟”。这正是对过去的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的纠正。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关于“吟诵”的解说,便能具体阐述 “直觉感悟”的重要性。叶老精辟地指出朗读(吟诵)所带来的整体效应:“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理智地了解”与“亲切地体会”就是要朗读者正确地传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直觉感悟会产生阅读的高效率:“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在我们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要留出空间让学生去直觉感悟。
然而,我们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同时,也并不否认教师“讲”的必要性。首先,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生在对诗歌整体感悟前,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赏析技巧。学生知识技能越丰富,理解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厚。所以,要激起学生情感的体悟,教师课堂上讲解一些诗词的知识技巧也是必需的。其次,教师适时适度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作出补充、调整和修正,从而提高鉴赏水平。但要注意,诗词鉴赏的“讲”不能是絮絮叨叨的支离破碎的翻译,也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理性俯视和机械剖析。因为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是学生从对诗歌的整体性把握中获得的,它靠的是学生和文本间的交流感应,而不是建立在理性认识活动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精当地讲述,巧妙地引导,轻舟柔桨导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凭直觉从整体上去感悟,去理解,给学生留下空间去思考,去想象,去“登堂入室”。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等活动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找准时机,在学生知识不足时进行补充,思维阻塞时进行点拨,逻辑混乱时进行疏通,在学生讨论而无法得到相对一致的观点时站出来点评,从而使教师“讲”和学生“悟”和谐统一。
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般说来,收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大多是唐宋时期的经典之作,其表达简洁凝练,情感丰富深厚,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没有探究之心则很难体察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理解也只能囫囵吞枣,结果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古典诗歌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创造的环境中。《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问题设计也很关注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如第57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中的‘莫’有两解:一读入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你赞成哪一种读音、哪一种理解呢?请诵读词作,想象词境,揣摩词情,谈谈你的看法。”再如第85页:“晏几道的200多首词,几乎全部是以梦境写恋情的。其中,直接点出‘梦’字的就有53首,占全部词作的五分之一。有条件的同学请选择部分晏几道的词作进行探究性阅读鉴赏,并以‘浅谈恋情和梦境交织的《小山词》’为话题和同学交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自主探究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会得到拓展,理解会得到深化。然而,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则不仅仅是靠独立学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克服诗词学习的极端个人化。“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因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