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共用物共享权的分析路径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主义方法论与整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认识公众共用物共享权的两种不同路径.个人主义方法论从微观角度分析个人的行为选择,认为共享权是“作为个体的公众”享有的个体性权利;整体主义方法论从宏观角度认识公众共用物的基本属性,认为共享权是“作为整体的公众”享有的整体性权利.公众共用物共享权主体的不特定性、开放性,客体的公共性、共享性表明它是一项新兴的非排他性权利.这一权利特性决定了应当综合运用两种方法论研究公众共用物共享权,其中,个人主义方法论体现在依据“生态人”假设、“请求权”理论与法律经济分析等方式研究共享权;整体主义方法论体现在对公众共用物的类型化研究与对共享权的综合化保护.综合运用两种方法论有利于了解个人在公众共用物中的具体需求以及借助个人权利体系予以保护,有利于从整体观、系统论的角度保障公众共用物的持续供给.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rn目前,分数决定一切依然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主流评价.上一所好高中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期待的目标单一,从未考虑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心理承受力、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新时代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依据,他阐明了需要的本质、特征和规定性.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美好生活需要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满足性与不完满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理解美好生活需要限度时需要首先明晰几对关系,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合理需要与过度需要的关系.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限度有四重考察进路,包括比较主义进路、能力进路、客观主义进路、多元标准和差异化进路的美好生活需要考察.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有着四种致思路径,即以比较进路为参考,引导人民在比较中形成符合自身的
论证是裁判说理的基础.裁判说理表征的是一种个别化的思考方式,与论题学的方法属性相一致.论题学作为法律论证的进路之一,其法律论证方法聚焦于三重维度:问题思维、论证型式以及论辩规则.论题学的问题思维,指引法官以开放的心态在争点周遭发现裁判的论据或依据;论题学的论证型式,定位和建构理性组织说理质料的形式化结构;论题学的论辩规则,以规范说理前提的相关性、论证说理的充分性和裁判结论的可接受性,合理规制裁判说理的内容.通过用论题学方法对指导案例99号一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佐证了论题学方法为裁判说理的可行性.然而,论题
[活动理念]rn在个案心理辅导中发现,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咨询中,很多学生表现出缺乏一定的独处能力.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有很多学生出现了长时独处的不知所措和恐慌.rn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人们往往忽略了独处的积极作用.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发展的需求,学会与自己积极相处就更容易与别人相处.独处可以帮助个体修复情感、自我反省,青春期的少年若能建设性地利用独处时间,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成长.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经济高速增长和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制约着城市绿色发展,考虑到上述背景以及经济行为存在空间交互影响的事实,在相关机理阐释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7年269个城市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短期内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长期内总效应明显;城市创新水平对产业集聚和能源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能源政策会影响到地方产业集聚模式,短期内对能源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城市规模异质和经济发展分层下,产业集聚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反映研究的热点及其政策导向.为厘清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研究的内核并发挥理论创新和政策引领作用,以中国1992—2020年共167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悖离及其成因与对策.结果表明:(1)已有研究构建“气候变化—风险生成—农户避险手段”的理论框架,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外生的)如何影响到农业生产进而造成农户避险手段选择性偏好(内生的).(2)理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高度的专属性与私密性,与个人隐秘的生理特征直接相关,彰显个人身份特质,因而需要特别保护.通过立法路径提供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使用与保护的框架,是规制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滥用、实现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关键.在立法模式上,结合中国的立法传统、现实需求以及法制发展现状,应当采用渐进式的综合立法模式.在立法理念上,为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有限地利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立法应当秉持的核心理念.在立法内容上,需要界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概念、类别、属性,确立特殊保护原则,明确信
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全国—区域(省份)—行业—企业”的多层级嵌套结构特征,现有的生产率分解研究对此缺乏专门分析.在动态的Olley-Pakes生产率分解模型中,通过增加区域和(或)行业层级的要素流动,将不同层级的要素流动效应进行了分离,这种多级分解思路在其他生产率分解模型中具有普适性.中国制造业在1998—2007年的经验分析表明:(1)基于增加值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高达11.57%并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异质性,它为制造业增长做出了58.43%的相对贡献,其中企业学习效应的相对贡献最大(62.10%),
基于2020年1月—2020年7月共27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与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增长率的数据,引入融资约束指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融资约束对企业韧性的作用和效果.结果显示:(1)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越大,不管是内源融资约束还是外源融资约束,其在疫情冲击下的韧性越弱.(2)在应对冲击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比率表现最为突出,能够增强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其次是偿债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3)民营企业所在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虽然对企业的绩效表现有正向的作用,但对于其在疫情下的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