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问题情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脚手架”。文章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演示实验、发散性问题、联系实际、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方面说明了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对此,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课题教学。作为抛砖引玉,下面举例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易于操作与观察等特点。它在设置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往往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感受,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顽固错误能够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之彻底根除。例如,我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手拿细线问学生:“要把钩码用手里的细线提起来,是用一根线易断呢还是两根线易断?”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是:用一根细线可以将钩码稳稳地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认知的矛盾上升为学习的动力。这一实验现象也为消除教学疑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提供了左证。
  
  二、利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用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还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类似于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题复习的问题创设中,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如体育赛事中的跳高、跳水、举重等项目涉及竖直上抛运动知识,接力比赛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乒乓球比赛涉及平抛运动和流体力学知识;航天技术与宇宙的开发中涉及万有引力、圆周运动和超失重知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功能关系、近代物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会更好奇,更有兴趣。如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第一册P37页上第四题,根据报纸上的一则新闻编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人文气息。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就非常兴奋。此外,世界各地经常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地震、海啸、战争、动乱、疾病、体育赛事等。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把这些鲜活的素材加工成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获得成就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看不见摸不着”变“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如下课外作业:从网上查找有关“嫦娥1号”的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写一篇关于“嫦娥1号飞船”的科普文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了解了嫦娥1号从前期准备到发射、变轨、饶月探测到完成使命最终撞击月球的全过程,而且还通过反复观看网上的“嫦娥1号模拟发射”动画,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很多。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能力,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那么在语文教学
前不久,我执教的高三(8)班学生在语文模拟考试中碰到了这样一道仿写题:  请仿照下面的一首小诗,另选一个对象自作一首小诗。要求与原诗的修辞、句式和内容大致相同。  原诗:炊烟  九月初九的缕缕炊烟,  诉说挥不去的浓浓乡愁,  ——儿时的土炕,  母亲干枯的双手……  改完这道题,我对学生的答案非常失望。我所面对的学生,都是经过中考选拔出来的佼佼者,素质是比较高的,他们应该是充满智慧和灵气的,按理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让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改革 小组合作 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不善于和他人合作,不能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将不利于他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墨守陈规。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  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一、高考阅读对学生的要求    高考英语各种试题类型中,阅读理解方面是分值最高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对于英语总分而言,至关重要。  高考阅读通过不同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通过不同题材,如科普知识﹑人物传记﹑历史文化﹑新闻报道等, 从领会文章主旨大意,到查找具体细节;从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即从文章字面和深层内涵的不同角度来考察学生判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他们把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通过中外古今的优秀名篇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文章的美感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
摘 要: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    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尤其受 “应试教育”的左右,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