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坚持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得,是实现语文课堂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一课一得 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32-01
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纷纭复杂,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行。可见一课一得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能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其实就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从而全面掌握课文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诱导性,要能带动对全篇内容的思考,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语文的教学的特点入手
第一,形象性。当我们看到 “天苍苍,夜茫茫,风吹早低现牛羊”这句话时,立刻会联想到一幅草原牧羊图;当我们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马上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层林尽染的秋山图。我们之所以会有上述感受,主要是因为文学的形象性。
第二,情感性。最不能忘记的是学生那充满情感的朗朗读书声,置身于校园,从老远都可以区分开学生所上的课程,你能从众多的上课班级中,准确选择带电流的、有长时间的朗诵的上语文课的班级,那个班在读李白的《蜀道难》,语气高昂,气势磅礴,感情豪迈;语气低缓,撕心裂肺的朗读李煜的《虞美人》又在隔壁班级响起。我们的学生已完全沉浸于文本之中。懂得别人情感的人是在延长着自己的生命。而语文就是唯一个给予我们丰富情感生命的科目。
第三,修辞性。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和语文比修辞,语文是一门特别注重修辞的学科,它对语言的要求可谓苛刻,它要求一字千金,它要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它要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正因为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才使得语文的语言具有了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也使得语文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如此具有鼓动性的一个学科。
二、从矛盾的对立面入手
作为语文教师,应常常不直接问为什么,而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促使学生向更深处思考,从而带动对内容的掌握,如学习《祝福》一课,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进行点拨,“假如祥林嫂不死,这样安排祥林嫂的命运,同她悲惨的死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相反方面去假设,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由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一直到惨死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还要做出理性的思考,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直接死因是鲁四老爷祝福时凭借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她一步步逼上了死路,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她是必死不可的。由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切入,进而带动学生对课文结构特点的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分析,这样的切入点就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
三、从作者的风格的总体评价入手
风格是一个作家长期形成的稳固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从作家的风格入手,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切入,就会使学生形成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以此贯穿全文,带动对零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易于掌握。如学习《威尼斯》一课,就可以选择这样的突破口:第五册课本朱德熙先生有篇文章《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其中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个总体的评价“文章严谨不拘,着意锤练文字,风格平易自然。”由此评价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分别体会两部分紧密相连,体现朱自清散文“严谨不拘”的特点,细心玩味朱自清“着意锤炼文字”的特点,如叠字的运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贴切新奇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词语的移用能激发想象,令人回味无穷等。
四、从文眼入手
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文眼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若以此作为突破口加以点拨,就可以理解到它隐含了全文的中心思想:不满黑暗社会,希望从一种幽静和平的境界中解脱苦闷;也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境界是为了摆脱苦闷,笼罩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几句还提摄了全文的结构提纲,由“心里不宁静”而去找“宁静”,在“宁静”中暂时忘却了“不宁静”,最后还由“宁静”回到了“不宁静”。这样从文眼入手进行点拨,可谓是一石三鸟,从而带动对其它问题的理解,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
五、从文章富有特色的方面入手
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的特色设计最佳切入方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以从表情入手,表情是人物内心的反映,重点对人物表情进行对比欣赏,挖掘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体会文章的主题。本课的表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笑,一个是哭,笑哭皆传情。可提出问题,文章有哪些地方写笑,那些人物笑了?这些不同的辈分,不同身份的人为什么笑?讨论“笑”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不同人物的笑不一样,林黛玉的笑是装出来的,她寄人篱下,内心苦楚,笑里隐藏着她的辛酸悲凉。王熙凤的笑最可怕,甜言蜜语,见风使舵,说明她地位特殊。贾母开口带笑,固然内心喜悦,但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等等。这二十五个笑使我们对贾府产生的一个这样的印象,贾府是礼仪之家,但笑的背后却隐藏着悲哀的内容,表面的繁荣和一团和气的背后,正预示着贾府日后的衰落。同样,一哭亦传情,文中六次哭的场面也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悲惨的命运。这两个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零散的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深刻认识,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当然,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远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这仅仅是自己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一课一得 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32-01
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纷纭复杂,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行。可见一课一得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能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其实就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从而全面掌握课文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诱导性,要能带动对全篇内容的思考,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语文的教学的特点入手
第一,形象性。当我们看到 “天苍苍,夜茫茫,风吹早低现牛羊”这句话时,立刻会联想到一幅草原牧羊图;当我们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马上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层林尽染的秋山图。我们之所以会有上述感受,主要是因为文学的形象性。
第二,情感性。最不能忘记的是学生那充满情感的朗朗读书声,置身于校园,从老远都可以区分开学生所上的课程,你能从众多的上课班级中,准确选择带电流的、有长时间的朗诵的上语文课的班级,那个班在读李白的《蜀道难》,语气高昂,气势磅礴,感情豪迈;语气低缓,撕心裂肺的朗读李煜的《虞美人》又在隔壁班级响起。我们的学生已完全沉浸于文本之中。懂得别人情感的人是在延长着自己的生命。而语文就是唯一个给予我们丰富情感生命的科目。
第三,修辞性。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和语文比修辞,语文是一门特别注重修辞的学科,它对语言的要求可谓苛刻,它要求一字千金,它要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它要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正因为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才使得语文的语言具有了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也使得语文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如此具有鼓动性的一个学科。
二、从矛盾的对立面入手
作为语文教师,应常常不直接问为什么,而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促使学生向更深处思考,从而带动对内容的掌握,如学习《祝福》一课,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进行点拨,“假如祥林嫂不死,这样安排祥林嫂的命运,同她悲惨的死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相反方面去假设,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由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一直到惨死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还要做出理性的思考,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直接死因是鲁四老爷祝福时凭借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她一步步逼上了死路,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她是必死不可的。由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切入,进而带动学生对课文结构特点的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分析,这样的切入点就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
三、从作者的风格的总体评价入手
风格是一个作家长期形成的稳固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从作家的风格入手,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切入,就会使学生形成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以此贯穿全文,带动对零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易于掌握。如学习《威尼斯》一课,就可以选择这样的突破口:第五册课本朱德熙先生有篇文章《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其中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个总体的评价“文章严谨不拘,着意锤练文字,风格平易自然。”由此评价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分别体会两部分紧密相连,体现朱自清散文“严谨不拘”的特点,细心玩味朱自清“着意锤炼文字”的特点,如叠字的运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贴切新奇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词语的移用能激发想象,令人回味无穷等。
四、从文眼入手
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文眼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若以此作为突破口加以点拨,就可以理解到它隐含了全文的中心思想:不满黑暗社会,希望从一种幽静和平的境界中解脱苦闷;也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心里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境界是为了摆脱苦闷,笼罩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几句还提摄了全文的结构提纲,由“心里不宁静”而去找“宁静”,在“宁静”中暂时忘却了“不宁静”,最后还由“宁静”回到了“不宁静”。这样从文眼入手进行点拨,可谓是一石三鸟,从而带动对其它问题的理解,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
五、从文章富有特色的方面入手
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的特色设计最佳切入方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以从表情入手,表情是人物内心的反映,重点对人物表情进行对比欣赏,挖掘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体会文章的主题。本课的表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笑,一个是哭,笑哭皆传情。可提出问题,文章有哪些地方写笑,那些人物笑了?这些不同的辈分,不同身份的人为什么笑?讨论“笑”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不同人物的笑不一样,林黛玉的笑是装出来的,她寄人篱下,内心苦楚,笑里隐藏着她的辛酸悲凉。王熙凤的笑最可怕,甜言蜜语,见风使舵,说明她地位特殊。贾母开口带笑,固然内心喜悦,但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等等。这二十五个笑使我们对贾府产生的一个这样的印象,贾府是礼仪之家,但笑的背后却隐藏着悲哀的内容,表面的繁荣和一团和气的背后,正预示着贾府日后的衰落。同样,一哭亦传情,文中六次哭的场面也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悲惨的命运。这两个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零散的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深刻认识,达到了课堂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当然,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远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这仅仅是自己的粗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