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笔者结合河南省泌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通过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 “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只能依靠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地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相关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大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遇到像泌阳县这样的财政穷县,涉农项目又多,县级配套压力很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建立现代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1.增加对“三农”的硬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稳定投入来源,确保“硬”投入资金与惠农政策的高度统一,防止虚假预算和开空头支票。
2.完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发放数额逐年增加,发放范围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应结合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实际发放情况,不断总结发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发放办法,探讨发放方式,降低发放成本,确保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安全、直接到达农民手中。
3.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县级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性政策,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开辟新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渠道。要利用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兴建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资金补助。
(二)突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重点 。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载体,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立现有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岁修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进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扩大农机具财政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率。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从人员、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支持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基地建设。要确保环境安全,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通过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开展动植物检疫、农业兽药检测、饲料肥料质量鉴定、绿色食品鉴定。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层次,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实现种养业生产质量的飞跃。 5.支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质量,严格执行耕地审批和补偿政策,实现占补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板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工业原料基地。县级财政要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和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绿色、特色基地,形成区域间现代农业种养结构优势互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平衡。
3.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和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1.培训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形式,加快农民知识更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多领域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创新财政扶贫方式。要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和生存保障。要加速“整村推进”进程,帮助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镇的集中投入,并建立限期脱贫责任制、脱贫跟踪帮扶制和返贫责任追究制,以此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大力推进畜牧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先进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蔬菜水果保鲜和运输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五)加快支农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
1.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整合支农资金,是解决农业项目重点不突出、部门职能重叠交叉、资金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应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逐步使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向集中使用的方向转变。以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重点,将性质相同、范围类似、用途接近的专项资金进行适度调整和整合,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
2.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因此,财政部门应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农民合作组织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形成财政持续投入、农民自愿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建立支农投入绩效考评机制。要结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行支农项目、资金定期通报制,探索建立“激约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机制。
责任编辑:欣闻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 “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只能依靠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地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相关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大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遇到像泌阳县这样的财政穷县,涉农项目又多,县级配套压力很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建立现代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1.增加对“三农”的硬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稳定投入来源,确保“硬”投入资金与惠农政策的高度统一,防止虚假预算和开空头支票。
2.完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发放数额逐年增加,发放范围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应结合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实际发放情况,不断总结发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发放办法,探讨发放方式,降低发放成本,确保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安全、直接到达农民手中。
3.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县级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性政策,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开辟新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渠道。要利用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兴建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资金补助。
(二)突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重点 。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载体,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立现有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岁修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进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扩大农机具财政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率。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从人员、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支持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基地建设。要确保环境安全,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通过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开展动植物检疫、农业兽药检测、饲料肥料质量鉴定、绿色食品鉴定。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层次,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实现种养业生产质量的飞跃。 5.支持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质量,严格执行耕地审批和补偿政策,实现占补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板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工业原料基地。县级财政要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和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绿色、特色基地,形成区域间现代农业种养结构优势互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平衡。
3.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和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1.培训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形式,加快农民知识更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多领域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创新财政扶贫方式。要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和生存保障。要加速“整村推进”进程,帮助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镇的集中投入,并建立限期脱贫责任制、脱贫跟踪帮扶制和返贫责任追究制,以此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3.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大力推进畜牧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先进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蔬菜水果保鲜和运输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五)加快支农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
1.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整合支农资金,是解决农业项目重点不突出、部门职能重叠交叉、资金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应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逐步使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向集中使用的方向转变。以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重点,将性质相同、范围类似、用途接近的专项资金进行适度调整和整合,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
2.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因此,财政部门应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农民合作组织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形成财政持续投入、农民自愿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建立支农投入绩效考评机制。要结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行支农项目、资金定期通报制,探索建立“激约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机制。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