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汶川大地震震裂大地,震痛华夏,震惊世界。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斗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迅速打响。
两年后,灾区大地绿草茵茵,新房栋栋,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恢复如初,甚至超过了灾前。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两年间,四川人民用实际行动为恩格斯这句名言作出了生动注解。
逆势上扬,领跑西部,向高地迈进
较之于震后大救援的“生死时速”,灾后恢复重建更象是一场马拉松。更何况,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还面临着特殊和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也有“失去免疫力”的危险;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高地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靠什么战胜重重困难?靠什么变“盆地”为“高地”?
“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三年灾后重建任务。”这既是要求,也是鼓励,更是信任。自信凸显责任,压力催生动力。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盼,省委提出既要“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四川GDP实现14151.3万亿,稳居西部第一位,排名全国第九位;增速达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39个重灾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了灾前水平。
穿越灾难,战胜危机,高地不断崛起。
“地震震出了一个全新的四川”
地震多发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经验表明:用两三年时间就完成灾后重建,这几乎没有可能。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重建工作历时达10年之久。
从2008年10月国务院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劃下发至2010年4月底,仅仅一年半时间,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29704个项目,开工95%,完工74%,完成了总投资的70%。150万套农房的重建任务已基本结束;25.9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完工78%;3002所学校重建完工86.1%;1362所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完工78.6%;38个城镇重建完工5个。
“中国了不起!四川了不起!”但凡到了灾区,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但也有人问:“究竟是什么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答卷上,写着5个异常醒目的字,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化解大危难需要大智慧。
震后24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部署:“一省帮一重灾县”,迅速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两年后,什邡市的建筑物充满了“京味”,都江堰俨然一个“小上海”,“苏兰模式”走进了绵竹县,浙江“四千精神”传遍青川千家万户……
面对举国之力、东西合力形成的巨大能量,许多外国援助、援建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世所罕见,这也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民生:高地之基
“民生”则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灾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今年春节前,绝大多数受灾农户已住上新房;截至目前,永久性城镇住房重建已完工78%,今年5月底前将全部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78.6%,预计今年内全部完成。“安得下、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和改善,灾后重建工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执政为民理念在灾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在灾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大开放推动大开发。灾难中,危机下,一个更加安全的四川、日新月异的四川、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四川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
2008年10月,大地还在痉挛,灾区恢复重建却已热火朝天。坚强四川擦干眼泪,昂起头颅,挺起胸膛,大步迈进在“两个加快”的道路上。在成功召开的第九届西博会上,世界人民对英勇和坚强的四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时间的指针指向了2009年10月,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西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动摇、力度不会减弱。”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的演讲,为正全力进行灾后重建的灾区人民注入了强劲动力。
6名外国政府首脑参加会议,6万多中外客商展会,参观人流量超过60万人次……世界关注四川,万商云集四川。
作为东道主,四川又将第十届西博会的声音传向了世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的主题,昭示着四川的决心与信心,标志着四川站到新的起跑线,面向中国、面向亚洲、面向世界发起了冲刺。
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
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转瞬之间。但仅仅两年时间,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征程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了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中国速度、汶川速度”、“四川精神、东汽精神”……这些构成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元素,将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了新的疆界。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还充满着坎坷和荆棘,还面临着困难和压力。但伴随灾难和危机到来的,还有动力和机遇。
抓住机遇,就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伟大征程上,向党和人民交上更加辉煌的“四川答卷”。
编辑/孟盛
两年后,灾区大地绿草茵茵,新房栋栋,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恢复如初,甚至超过了灾前。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两年间,四川人民用实际行动为恩格斯这句名言作出了生动注解。
逆势上扬,领跑西部,向高地迈进
较之于震后大救援的“生死时速”,灾后恢复重建更象是一场马拉松。更何况,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还面临着特殊和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也有“失去免疫力”的危险;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高地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靠什么战胜重重困难?靠什么变“盆地”为“高地”?
“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三年灾后重建任务。”这既是要求,也是鼓励,更是信任。自信凸显责任,压力催生动力。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盼,省委提出既要“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
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四川GDP实现14151.3万亿,稳居西部第一位,排名全国第九位;增速达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39个重灾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了灾前水平。
穿越灾难,战胜危机,高地不断崛起。
“地震震出了一个全新的四川”
地震多发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经验表明:用两三年时间就完成灾后重建,这几乎没有可能。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重建工作历时达10年之久。
从2008年10月国务院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劃下发至2010年4月底,仅仅一年半时间,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29704个项目,开工95%,完工74%,完成了总投资的70%。150万套农房的重建任务已基本结束;25.9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完工78%;3002所学校重建完工86.1%;1362所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完工78.6%;38个城镇重建完工5个。
“中国了不起!四川了不起!”但凡到了灾区,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但也有人问:“究竟是什么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答卷上,写着5个异常醒目的字,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化解大危难需要大智慧。
震后24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部署:“一省帮一重灾县”,迅速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两年后,什邡市的建筑物充满了“京味”,都江堰俨然一个“小上海”,“苏兰模式”走进了绵竹县,浙江“四千精神”传遍青川千家万户……
面对举国之力、东西合力形成的巨大能量,许多外国援助、援建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世所罕见,这也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民生:高地之基
“民生”则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灾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今年春节前,绝大多数受灾农户已住上新房;截至目前,永久性城镇住房重建已完工78%,今年5月底前将全部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78.6%,预计今年内全部完成。“安得下、稳得住、安居乐业能致富。”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和改善,灾后重建工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执政为民理念在灾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在灾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大开放推动大开发。灾难中,危机下,一个更加安全的四川、日新月异的四川、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四川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
2008年10月,大地还在痉挛,灾区恢复重建却已热火朝天。坚强四川擦干眼泪,昂起头颅,挺起胸膛,大步迈进在“两个加快”的道路上。在成功召开的第九届西博会上,世界人民对英勇和坚强的四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时间的指针指向了2009年10月,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西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动摇、力度不会减弱。”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的演讲,为正全力进行灾后重建的灾区人民注入了强劲动力。
6名外国政府首脑参加会议,6万多中外客商展会,参观人流量超过60万人次……世界关注四川,万商云集四川。
作为东道主,四川又将第十届西博会的声音传向了世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的主题,昭示着四川的决心与信心,标志着四川站到新的起跑线,面向中国、面向亚洲、面向世界发起了冲刺。
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
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转瞬之间。但仅仅两年时间,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征程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了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力量。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中国速度、汶川速度”、“四川精神、东汽精神”……这些构成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元素,将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了新的疆界。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还充满着坎坷和荆棘,还面临着困难和压力。但伴随灾难和危机到来的,还有动力和机遇。
抓住机遇,就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伟大征程上,向党和人民交上更加辉煌的“四川答卷”。
编辑/孟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