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经典人物,给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中有一类特殊人物,在危难之时为主公奔走他国,纵横捭阖却不同于战国时期“职业”游说的策士,他们只是“临时”的说客。他们恪尽职守,英勇沉着,以三寸之舌令对方心悦诚服,凭一己之力变三国纷纭动向。有了他们,何必操干持戈,堂上自有奇兵。
  关键词:《三国演义》 李肃 阚泽 赵咨 邓芝
  一、李肃馈金珠赍赤兔,吕布二次认贼作父
  在第三回中,最初作者并未引出吕布,只是借李儒眼中一个持戟的虚像将人物拉进来,借其慌张的语言侧面反映吕布的威猛无敌。第二次,董卓问圆门外是何人,李儒说出其姓名身份,劝董卓回避,进一步将吕布塑造得英勇无比,还增添了一丝神秘感。第三次则为董卓亲见吕布,文中对于吕布外貌衣着和兵器马匹才有了细节描写,通过董卓的眼使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吕布。董卓欣赏不已而不知如何将其收入麾下,于是有了说客李肃。
  李肃是虎贲中郎将,但要劝服吕布,他更重要也更有用的身份是吕布的同乡。对于这位被“莽将军”张飞斥作“三姓家奴”的同乡,李肃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虽然以后的回目中.袁绍、曹、刘等人也有类似之言,但李肃一早便说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毛评本写道:“二语说尽奉先。”李肃备了金珠玉带,但自古好马配英雄,他向董卓求得赤兔,将这本该压轴的大戏在初见吕布寒暄几句后就提早搬上舞台。吕布喜极爱极,心理防线已卸下不少。酒酣之时,李肃循循善诱,先以同乡为切入点回忆过去,巧言“令尊”实指丁原,勾出吕布屈为义子的伤心事,后明知故问其择主不明,又等吕布自来问何人可倚,不知不觉中已迫近最终目的。李肃继而赞董卓如何知人善任,顺便送出礼物,一句“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再自然不过,在吕布这里却是结结实实的致命一击。吕布感动之情无以复加,但李肃借刀杀人的目的还未达到。吕布问报答董卓之法,李肃避而谈自己无能也有不低的俸禄;吕布急欲献功表真心,李肃故意说机会俯仰皆是,只看能否分辨识得。毛评李肃“恶极,妙极”,“恶”在于想要达成的事情都由对方口中说出,“妙”在于不疾不徐的交流中逐渐递进,布下言语的陷阱,却让对方掉入得心甘情愿。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事不宜迟”,更是斩断了吕布所有的犹豫和退路。
  这是个人的智慧,更是语言的艺术。“凡劝人背叛,劝人弑逆,是最难启齿之事,今偏不说出,偏要教他自说。”就这样,这位为利弑主的无义小儿杀了旧父又拜了新父,继续他充斥着背叛与被背叛、利用与被利用的失意余生。
  二、扮渔夫夜渡入曹营,阚德润应机对孟德
  在第四十七回中,黄盖好友阚泽识破瑜、盖二人的苦肉计,欣然领诺去献诈降书。寥寥几句誓言说得豪气干云,照应开头介绍人物背景时写到的“口才辨给,少有胆气”。他于三更之时扮作渔翁至曹军水寨,毛评其“以书作钩,以身作线,而以八十三万大军为鱼也”,是极精当的。阚泽初见曹操,仿佛是对老友黄盖隔空喊话一般,笑他降操是错付了心意,却故意说给曹操听。《三国演义》中使诈常有,诈成也不少,但欲诈奸雄曹操极难。阚泽的有智有胆就从递降书起,开始了绝妙的发挥和舒展。
  曹操很快先后识破了苦肉计和诈降书,欲斩阚泽,阚泽只面不改色地大笑,复言黄盖不识人。曹操虽仍强调自己将计谋剖析得明白,被阚泽一笑,多疑之心也有了一丝松动。阚泽多次使用激将法,言曹操谋略太浅,不过尔尔,逐渐使已经失败的计谋“死而复生”,也在一问一答的智力搏斗中慢慢取得曹操的认可。关于降书,阚泽从曹操口中捉住了漏洞的关键——日期未约定,不但没有张皇,反笑曹操无学。话到嘴边,即将解开谜底,又卖起关子,“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使读者同曹操一样急欲探其真相。待阚泽说明道理,曹操已下席而谢,又谢其投降之诚,又谢其被“误会”却不惧“错杀”之勇。但描写还在继续,阚泽见局势已被扭转,诈降书在其如莲灿舌下重新恢复了效力,此时态度大转,俨然以魏国谋士的身份无比诚心又不乏夸张地溜须拍马:“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他夸得曹操通体舒畅,又言不要爵禄,“实应天顺人耳”,这对于听惯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实在是难得的称赞。待蔡中、蔡和二人的密书呈上,阚泽揣度曹操神色,却默而不言。先明事理,后有黄盖受刑消息为证,投降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在此终于得到了十分的确定。曹操此时已视阚泽为自家人,放下戒备令其回吴约定时机。阚泽几次推脱,又言去便当行,毛评日:“妙在速返,又妙在初时不肯复返,而次后乃欲速返”,“竞似千真万真”。阚泽虎口脱险,使周瑜之计得以顺利进行,与前二蔡诈投东吴,后蒋干中计,曹操错杀蔡张二事对比鲜明,令人不得不佩服其非凡的胆略和智慧。作为赤壁之战无数个关键的小节点之一,阚泽掉舌,不死而成功,为“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主角都亮相其中的唯一一个故事,也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贡献了自己全部的人格力量。
  三、刘玄德亲兵伐东吴,赵德度访魏陈利害
  第八十二回,刘备在关羽、张飞死后率大军讨伐东吴,开始不顾一切地为弟复仇。东吴惊恐,于是又打出一张虽不好使,但已惯用的感情牌——派诸葛瑾去当说客。诸葛瑾先请刘备看军师、孙夫人之面,说关羽、吕蒙、曹操皆死,又劝“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言义言利,文辞用尽,却被刘备“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一句炮轰回去,刘還不忘发挥其使节的作用,令“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危急时刻,中大夫赵咨自荐北上,欲与魏暂结同盟。曹丕听闻来者,早有预料,召入赵咨,一问一答的精彩对话就这样开始了。曹丕问孙权是怎样的主公,赵咨夸其“聪明仁智雄略”,几近完美无缺.又援引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此言非虚。关于聪明,赵咨提及孙权赏识人才,所举鲁肃、吕蒙二人,皆是继周瑜之后江东之能臣,是自家人。关于仁智,又说孙权虽是对待外人,“获于禁而不害”,是影射曹丕于第七十九回令人将关云长水淹七军,擒获于禁的故事画于陵屋粉壁,将于禁羞辱致死一事。如此一对比,高下立判:孙权夺取荆州而不大肆屠戮,不同于曹操为父报仇时的血洗徐州。毛评说赵咨“以己之长形彼之短”,虽是只言片语,但都无比精准地戳到了魏王的痛处。至于雄略,据江东虽雄,但承袭父兄家业,可能不太有说服力,那么“屈身于陛下”,则是实实在在的大略。作为东吴发言人,赵咨对自家的想法并不隐瞒,开门见山,直言其旨,因时机特殊暂且降魏受九锡,并不是丢掉了“聪明仁智雄略”,这恰恰是权谋的一部分,也以此言挫曹丕的自矜和锐气。   曹丕又问孙权的学问,赵咨说,孙权的学问是从书本到实践,从用人到做事,从儿时的积累到驭文谋篇,含英咀华的大气象,是帝王之学,“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曹丕一连试探如果魏攻吴当如何,吴是否畏魏,东吴有多少能人,赵咨一一回应:国家无论大小,各有各应敌的办法;东吴兵甲充裕,疆土安固,虽是降魏,底气十足;前言鲁肃吕蒙,除此名士,南人个个人中之龙。赵咨不卑不亢,见招拆招。
  孙权之前叮嘱赵咨不要失了东吴气象,由此观之,却是超额完成任务了。问答结尾,曹丕一番慨叹也正道出了读者心中所想:“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可以说此时正是在赵咨使魏的成功作用下,魏蜀吴三国再次回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邓芝使吴不辱其主,无惧油烹一身傲骨
  第八十六回中,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诸葛亮已有四路退兵之策,皆布置周密,唯独孙权一路虽易实难。“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余四路无忧也。这时,户部尚书邓芝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百官散去后,诸葛亮留住邓芝,看似随意的谈话,实际是在考验邓芝的胆识。孑L明问蜀当伐吴还是伐魏,邓芝答伐魏困难,要徐徐图之;交合东吴,乃长久之计。其言正中孔明下怀,邓芝于是往说东吴。这边陆逊已料到诸葛亮的计策,作者虚写四路兵退,使读者通过孙权闻得,为下文邓芝的关键第五路稍作铺垫。邓芝前来,孙权以刀锯鼎镬作为恐吓,然而一锅热油正沸,千百武士相对,邓芝只以一笑应对,可见其并非只有嘴上功夫。身为一介说客,不阿附苟且,也不轻慢对手,面对孙权,他长揖不拜,虽来求和,丝毫不失气节。吴侯故意说要用油烹之,邓芝巧用反激,言东吴众人准备如此充分,是何等惧怕蜀使;又言自己是诚心为吴国利益着想,孙权竟这般小肚鸡肠。孙权自知失礼,惶愧赐坐间已然处于谈话的下风,待邓芝稍一发问,就将内心想法全盘托出。孙权担忧刘禅年幼,害怕蜀国拖后腿。邓芝于是将吴蜀用层层语言包裹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从人才现状,到山川形势,再到复合的利与不合的害细细道来,结尾以死明志,从谈话一瞬间转到脚下动作,将东吴事先准备好撑场面的油鼎变为自己成就名节的道具,“此等做法,却是放刁,妙不可言”。孙权急忙勸阻,求邓芝作为吴蜀联合的桥梁回蜀通其意。邓芝又一次反激:之前要烹我,现在又把我当旗子,如此犹豫不决,怎能轻信?这便是将孙权最后一点疑虑也打破,而只能同意邓芝入川通好了。后文东吴遣张温跟随邓芝回川,秦宓舌战张温,辩得其哑口无言,又是对于先前东吴招待邓芝不周的一次强有力的回击。
  待邓芝二次入吴,孙权问吴蜀伐魏功成之后天下分治如何,邓芝则颇含深意,答似未答:正所谓天命无常,“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着眼于当下,之后的事情,谁又说得清呢?自此一和,吴蜀通好,永不相伐。正是邓芝的东吴之行,使蜀国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的危急形势得到了缓解,也为孔明之后全力征南蛮、擒孟获提供了可能。圈
  参考文献:
  [1]罗贯中.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上)[M].毛宗岗批评.长沙:岳麓书社,2016.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金文京.三国演义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其他文献
摘要:郑敏晚期作品《集外诗》一方面体现了作者作为学院派作家创作与理论同步的“学院”特色,以及将诗歌与绘画、音乐与哲学融为一体的特色;另一方面,《集外诗》呈现出生活化的诗歌形式、语言风格,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总体来看,《集外诗》呈现出郑敏晚期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创作趋势。  关键词:学院特色 艺术融合 生活化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  郑敏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新时期出版
期刊
摘 要:由导演吴子牛打造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爱的中国》作为中宣部点题扶持、首批列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重点项目,于2019年7月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该剧从五个角度入手,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将双线复式的文本叙事体系融合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并在历史的比照中把握真理,演绎出世间的真善美,以及革命者为了理想与信仰不惧牺牲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理想信仰 人物崇高 真理比照 叙事结构  
期刊
摘要:《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是杨绛20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里特具年代感的两部,从主题内蕴上看,也是属于“时代共名”的一部分。从写作姿态上看,她的散文又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散文创作。她的写作与时代相疏离,但又有着角度独特的映照和介入。她的介入不是通过当时作家普遍持有的反思姿态进行的,而是呈现出她内心对文化、人性的某種恒定的信念感。  关键词:杨绛散文 写作姿态 文化 人性  杨绛的文学活动是
期刊
摘 要:隱喻在德里达的著作中不仅体现为一种思想,也体现为一种解构的策略。根据德里达研究专家本宁顿的划分,德里达的隐喻思想分为前期与后期,且德里达主要的思考都集中在前期的重要文本——《白色神话——哲学文本中的隐喻》。梳理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既能使我们重新思考“隐喻/概念”间的二元对立模式,也能让我们把握隐喻的存在论问题,即对于人类这种存在而言,隐喻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关
期刊
摘 要:《百年孤独》和《京华烟云》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二者在作家、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多可比性,尤其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确有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林语堂笔下的完美女性姚木兰,同马尔克斯笔下的的老祖母乌尔苏拉,都能对人产生深刻而又细致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形象 姚木兰 乌尔苏拉  《百年孤独》和《京华烟云》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在世界都有广泛研究。姚木兰这位林语堂笔下的完美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诗词已经被译介到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毛泽东诗词的译介进入高峰期。日本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都刊登过众多毛泽东诗词的赏析文章。竹内实的著作《毛泽东的诗与人生》是迄今为止赏析毛泽东诗词最权威的成果。80年代以后的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和赏析文章虽然数量见少,但也有了新的发展,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和学术研究价值受到重视。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日本 竹内实 《毛泽东
期刊
摘要:《紫柏老人集》是明代禅门巨匠紫柏真可禅师一生的思想结晶,该书现存多个版本,国图藏天启本与明版《嘉兴藏》本有诸多异文。我们对两个版本进行了比对,整理出三类差异:用字的差异,如使用了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由讹误造成的差异,如因字形相近或读音相同相近造成的讹误,偏旁的变异增减等;由脱漏或误衍造成的差异。  关键词:《紫柏老人集》 天启本 明版《嘉兴藏》本 异文  《紫柏老人集》为明代“四大高僧”
期刊
摘要:伏尼契的《牛虻》描写了宗教与革命、谎言与真相、上帝之爱与人伦之爱等诸多矛盾,它把人置于种种困境,绝望地碰撞,绝望地寻求出路,也寻求内在的解答。文本试图通过蒙泰尼里与牛虻两个人物,探索人们走出困境与获得救赎的可能。  关键词:《牛虻》 伏尼契 革命文学 宗教 父子  人们在旷野中行走。旷野中的路,有无数个起点,也有无数个终站。“飘飘何所似”,未能率蒿蓬之先起;“天地一沙鸥”,何以孤翅而南飞?茫
期刊
摘要:《唐皇游地府》《李文漫游东湖》两部电影是只服从导演个人意图的实验作品。作品受到电影是矛盾和辩证的美学观念影响,呈现真实与虚构、文学与摄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两部电影反对古典叙事,以证实而不是分析的方式呈现事件。相对于显在形式特征,电影意义诉求有些散与钝,但呈现了资本、人与风景的复杂关系。在当下多以唤起情感为诉求的中国电影创作格局中,两部电影旨在引起反思。  关键词:愉悦 散播 证实 钝 
期刊
摘要:2013年10月至12月,在教育界和戏剧界的共同努力下,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在西安举行。这次话剧节最终有西安交大剧团等十五个戲剧社团在复赛公演中演出了《抉择》等十五部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原创剧目。这些剧目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较高的舞台艺术水平。这次话剧节是陕西省,也是中国西部校园戏剧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关键词:校园戏剧 戏剧社团 戏剧文学 舞台艺术 创新能力  2013年10月至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