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的歷史与记忆,永远离不开与老城厢的关联。它是城市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更是一个特定且永恒的文化话题。如今,在上海,乘着地铁,就能来一次精彩的老城厢之旅,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代表了上海的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活着的文物”,以此感受海派文化所特有的风韵与魅力。
说起老城厢,不得不先提一些历史知识。老城厢周长7公里左右,城里面积约200公顷。就在这面积不大的老城里却有着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数百条。在这里,大路连着小街、大街横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可以说,老城厢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将它悠长的历史风情和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存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自元代以来直至民国初年,它始终是上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老城厢中的“城”,指的是城墙以内的部分,“厢”指的是城墙以外较热闹的部分。
上海开埠后,城墙日益成为上海县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碍。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县城与租界及城外华界连成了一片。上海襟海带江,元初由海运漕粮兴起的沙船业,沟通了南北航线和长江、内河、远洋航线,促进了上海地区贸易和旧式金融业——钱庄的发展。清代出现“以敦乡谊,以辑同帮”为宗旨的会馆公所组织,成为老城厢一大特色。商船会馆、潮惠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经济活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老城厢地区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宋末设置镇学,元初改为县学,经历代扩建和修整日趋完善。明清时期创办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龙门、蕊珠、敬业、梅溪四大书院最负盛名,推动了上海文教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清末废除科举,书院逐渐为新式学校取代。
老城厢地区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豫园、露香园、也是园、日涉园等私家园林不仅有楼台亭阁之胜,而且有山水自然之美;城隍庙、白云观、沉香阁等寺庙的殿宇建筑和佛像造型均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和雕塑艺术;而豫园更是经多次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上海旅游的地标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厢地区虽然处于上海市中心,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却始终比邻近市区稍慢一些,从而形成了区别于旧上海租界地区的另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凡在上海居住多年的市民几乎都对老城厢留下过相似的印象——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该地区,都会产生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错觉:眼前只见一条条窄窄的马路,沿街到处是一排排连绵不断的建于民国初期最富于上海特色的里弄建筑。只需随意进入中华路、人民路旁的任一条小巷,必然会发现那里简直可称为另一片天地了,原来在这个世界闻名的繁华都市的中心地带,居然还存在着类似于江南水乡风格的民居。有人认为老城厢里的房子基本属于带有海派特征的吴文化建筑,并将老城厢的城市布局归纳为:小街、小巷、小商品、小市场。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人心中的童年印象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老城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城厢的独特风貌,已成为上海人永不磨灭的温馨记忆。
白相城隍庙
在上海的文化语境中,老城厢的第一代表莫过于城隍庙。而城隍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道观,而是涵盖了城隍庙、豫园和伴生共存在它们周围百态百业的商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在沪语中,“白相城隍庙”向来有着特殊的含义,“白相”是一种放松、游玩、尽情的吴地方言,以城隍庙为代表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与购物的一块宝地,融入了传统风土人情的自觉意识,又不忘对都市风尚与城市精神的细细探寻。
乘坐地铁10号线,到达了“豫园”站,也就开启了海派老城厢的文化之旅。有趣的是,在这座以江南名园为名的地铁站内,处处可见老城厢的文化语境与历史风貌,因此,这一站也是形形色色的上海地铁站中颇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车站之一。
在豫园站内,墙壁上是十分精彩的画作,那是93岁高龄的我国著名连环画艺术大师贺友直先生的杰作——《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事实上,在上海的各条地铁线站台上,共计有51幅艺术壁画亮相,成为一道时尚文化艺术风景线。这些车站的壁画浮雕无不与周边地域文化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如7号线龙阳路站设置的海派名画家陈家泠创作的“花间飞舞”铜板壁画,展现田园风光;9号线马当路站则设置“午后阳光”不锈钢氟碳漆喷壁画,讲述海派传统石库门如何变身时尚“新天地”;9号线徐家汇站的“海上印象”大型丝网印刷壁画,则以跳跃的光点展示徐家汇的现代繁华,以历史建筑背景体现文化底蕴;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的大型浮雕名为“知识之梯”,通过活字印刷、藏书等资料展示中华五千年文化;1号线陕西南路站则邀请名画家汪观清先生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大型壁画;2号线静安寺站则有根据闻名遐迩的“静安八景”而创作的大型石雕壁画……在这其中,10号线豫园路站将贺友直老先生所创作的老上海360行搬上墙头,无疑体现了浓郁的老上海风情,191平方米的面积也创下新线壁画之最。
在这片壁画墙上,贺友直先生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创作了记忆深处的老上海人物群像,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自民间来,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即将消失的传统行当,老先生的画笔一一捕捉,精准描绘,为乘客们展现了上海百年来升斗小民的普通生活,充满着浓浓的生活趣味与历史情怀。而这些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来自生活,甚至在今天,依旧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老城厢的日常生活里,生动、世俗而精彩地展现着。让乘客尚未走出车站,已能感受到浓郁的老城厢文化风貌与历史特色,真可谓“画笔亦史笔”了!
走出豫园站1号口,往前步行数十米,一座牌楼立于眼前,那就是“豫园商城”了,走进该区域,也就开始了“白相城隍庙”的奇妙旅程。
提起城隍庙,最著名的无过于豫园了。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截至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豫园当时占地70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