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面对这一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各大媒体非常重视此次世博会的报道,将其作为主要的报道议题全力投入。据世博官网消息:已经有超过1.3万中外记者采访上海世博会。2010年5月下旬在上海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2.1%的人选择电视作为了解上海世博会的首选信息渠道,电视上升到此次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第一媒介位置。(作为世博会主办地的上星卫视。东方卫视必将成为传播这场文化盛宴的核心媒体,4月30日开幕式当天,东方卫视全天收视率在全国26个城市中达到0.26%,是春节以来的收视新高,而黄金时段(18点~23点)达到0.86%,位于各卫视之首。本文选取了东方卫视的主打品牌新闻栏目《东方新闻》2010年6月21日至7月5日共15天的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其世博报道的密度、广度、时效等方面的表现。
信息密度及广度分析
《东方新闻》在这15天的报道中,合计新闻342条,其中世博新闻103条,占到总数的30%左右,平均计算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有近20分钟的时间是世博新闻。从新闻的条数来看,东方卫视的世博新闻信息量非常大,但传播学告诉我们,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容量是有限度的,如果传递的信息容量没有超过这个限度,那么所传递的信息都可能被受众接受,相反,如果传递的信息容量超过这个限度,那么受众能接受的信息可能比限度内传递的信息还要少。我们的电视媒体每天源源不断地向观众传递世博信息,但是观众并非能全盘接受和认可。因此,电视新闻要更注重信息的质量而非数量,帮助观众消除世博信息的“不确定性”,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传递。
《东方新闻》世博报道中,园区及展馆动态的新闻最多,占总数的33%,其次是世博主题活动、演出信息和实时交通天气便民提示及世博游玩攻略,分别占27%和28%:而领导人相关活动和会议新闻只占7%,世博的评论及背景知识只占3%,有关明星名人的世博动向占2%。“做好世博报道的一大要点,就是做好服务信息的报道,包括园区周边的交通状况,园区内餐饮状况的报道等,让观众尽可能多、尽可能及时地了解行与食等方面的信息,为他们的观博减负助力。就广义而言,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潜在的世博会游客,做好服务信息的报道,既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世博会的有效推广。”从这些数据中可见《东方新闻》的世博报道很好地实现了媒体的服务和引导功能,向观众传播最实用的新闻,为方便市民参观世博园区作好指南和向导工作。
在世博新闻涉及领域中,社会新闻、科教文卫新闻、政治新闻分别占了前三位,达到了46%、26%、24%。社会新闻多集中在市民关心的游园攻略、票务优惠、绿色通道等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在每一届世博会上,最受人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展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而每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本身也有着厚重的科技内涵。因而科教文卫新闻重点集中展示世博会中的高科技与文化盛宴。世博会也是经济领域的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遗憾的是世博与经济这个领域的报道仅占4%。电视媒体应多关注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报道,挖掘世博带给国家、城市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
世博会的跨度长达半年多,园区面积5.28平方公里,各类展馆合计269个,要将世博园区的所有信息一网打尽是不现实的。因此东方卫视将主要报道重点放在最热门的区域——C片区(欧美非洲国家馆),在这15天的节目中有24条新闻是关于这个区域的。而中国馆及亚洲国家馆所在的A片区的报道也有15条相关新闻,主题馆及大洋洲国家馆所在的B片区只有7条相关新闻,但浦西E片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在这15天的报道中没有任何报道。基于这个数据我们推测:世博会浦东热浦西冷的局面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或许存在某种微妙的相关性,冷门并不代表不精彩,也许只是缺乏必要的宣传才会导致浦西园区冷场的局面。本土电视媒体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一方面要有侧重地报道热门区域,满足观众的主要信息需求面;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挖掘浦西园区的亮点,引导受众多关注浦西园区,例如有段时间电视新闻重点报道“世博浦东浦西联动”就很好地带动了浦西园区的人气。
信息时效及形式分析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尤其对于世博报道来说,必须强调“快”、“新”,展馆动态、交通、天气、门票以及园区实时信息的及时传递能够给观众参观世博提供信息指导,从而成为世博信息的聚集地与发散器。东方卫视作为主办地的上星卫视,其充分发挥了接近性优势,较好地利用了地缘优势与本土新闻资源。在这15天的报道中,“最新”的新闻占了世博总新闻的21%;“当天”的新闻占63%:“昨日及近日”的新闻占16%(以新闻播报中的时间要素为分析单位)。
播报形式上,《东方新闻》利用了本土制作单位的优势:在世博园区内有专门的世博新闻演播厅——世博眼。虽然这个透明旋转的世博眼直播室成为此次东方卫视世博报道的亮点,但是世博眼在《东方新闻》中的运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眼睛”功能,更多的是作为“背景切换器”。主持人播报的稿件大多还是事先准备的常规稿件,现在进行时态的新闻、及时取景及时播报的新闻并不多见,没有充分让“世博眼”动起来,带观众了解世博园区“正在进行时”的状态与场景。
《东方新闻》的世博新闻主要以动态新闻的形式呈现,占到世博新闻总数的41%。动态新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时效性强,在报道世博票务运营、参观指南、服务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短、平、快”的优势,能够把实时信息迅速、准确、广泛地传达给观众。除了各个新闻点上的动态报道之外,这15天的世博新闻中综合新闻有30条,占29%;特写新闻20条,占19%:而经验新闻及述评新闻只有8条,占8%;其他类型的新闻占3%。动态新闻可以满足观众对于具体点上的信息要求;综合新闻总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能够给观众一个完整的面;而特写新闻重在关注精彩瞬间与捕捉动人细节,能够让新闻生动起来。但为了让整个栏目的信息看起来既有面上的广度,又有内容上的深度,有必要适当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述评新闻。
在报道基调上,《东方新闻》主要倾向于世博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这样的世博新闻占到了47%,而世博与个人(占16%)、世博与上海(占20%)以及无明显报道立场(占17%)的世博新闻比例基本持平,可见东方新闻在播报世博新闻的主要立场还是强调国家、民族这个概念的。但作为本土的唯一上星频道,东方卫视更应该着力解读世博与城市、世博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结论与建议
上海本地电视媒体在上海世博会报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接近性优势,接下来的报道需要着重挖掘世博信息与受众的心理、感情和利益上的接近性。世博会不仅仅是城市器物的博览会,更应该是文化交流的盛宴。“广义文化拥有以下六个不同的层面,即器物、工艺、行为方式、制度安排、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上述六个层面在世博会上都应该得到充分的显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上。”很显然,我们的电视媒体在前四个层面上的报道做得很到位,城市的基础设施、世博会总体格局,市民文明行为的引导,以及世博会人性化制度与措施层面的报道,各大媒体都有集中报道,但深人大众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层面的报道并不多见。上海本地电视媒体应当利用2010年的世博会这一重要契机,担负起提升上海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责任。
独家视角、独家表述展现独特魅力。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快”、“广”、“新”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优势。“独家”报道已经从选题上的“独家”变成了“独家表达”、“独家角度”、“独家的时间内达到的深度”,也就是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回顾《东方新闻》的世博报道,缺少的并不是信息的密度与广度,而是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独家”“个性”的内容。东方卫视作为世博会主办地的上星卫视,在此次的世博报道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接近性的优势获得新闻线索和话语权做出独家报道,但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频道的新闻独家视角、与众不同的语态和表达方式,让观众看到更全、更广、更独特的新闻,从而在全国观众中产生影响力——看世博就要看东方卫视,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频道。
多维度组织世博报道。《东方新闻》以动态新闻为主要形式辅以综合新闻和特写新闻,这样的类别构成在某种程度上能合理满足观众点、线、面上的全方位信息需求,但信息理论提出:“测量媒介内容的‘信息价值’有三个测量指标:密度、广度和深度,我们不能认为保证了信息的密度或是广度就可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有效。”为了让栏目信息更具有传播价值,那么应该适当增加述评类新闻以体现新闻的深度,有些新闻只是简单地报道了新闻事实显然不够,只有抓住事实发议论、说见解、提看法,才能讲清、讲深、点明问题的关键。例如:某些展馆取消绿色通道的现象,不能单纯停留在告知游客哪些场馆取消了绿色通道,可以此为由头对世博不文明现象做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增强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感。
平衡报道立场,实现传播目标。传播效果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使用媒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的。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建立在受众需求和兴趣基础上的。”5月下旬在上海进行的500份抽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37.9%的人接触世博报道是为参观世博会做准备;在世博会相关信息中,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展馆动态(22.3%)、世博攻略(22%)、实时信息及便民提示(17.6%)。因而“媒介对个人的功用要比美学或文化因素更具决定性的意义,受众实质上是‘私利式消费者的化身’。”受众选择媒介信息的主要动机还是源于信息的实用价值,因而有助于参观和了解世博会的展馆动态、游玩攻略和实时信息及便民提示都是受众期望得到满足的主要方面。即使媒体有很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但是受众并非是完全被动地受媒体影响,某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更容易获得受众持久的关注。媒体在注重宣传功能的同时应加强服务功能,多向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本土电视媒体要以民生的视角来体现国计,尽量将世博报道基调从国家化、民族化转移到上海化、个人化上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的宣传要重在解读世博与个人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全民世博”的目标和后世博持续效应。
持开放心态正确对待世博负面信息。世博会展示的是中国、是东道主的城市,一方面是通过展馆,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媒体应该把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上海展示给世界,没有必要回避中间出现的、我们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以及13亿人中的个别或者少数人的那些负面问题。“如果你不报道人家也会报道,人家报道时往往会夸大,而我们自己报道就能够比较实事求是。”《东方新闻》15天103条的世博相关新闻中,只有两条关于世博负面信息的报道。本次世博会虽然安排详尽,上海方面也调动了各个部门尽力配合。但是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出现,世博新闻中有意无意忽略或者淡化了这一方面:如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场馆设施的不足等。事实上,“每一个带刺的话题,都有着提醒或防范、预警的作用”,世博会期间,媒体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报道,其实是媒体在发挥其推动和改进作用。因为作为管理方,体会总是没有使用方来得深刻,而媒体反映的问题越多,其实越能够帮助世博会办得更好,更能显示我们的开放、显示我们的自信。
信息密度及广度分析
《东方新闻》在这15天的报道中,合计新闻342条,其中世博新闻103条,占到总数的30%左右,平均计算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有近20分钟的时间是世博新闻。从新闻的条数来看,东方卫视的世博新闻信息量非常大,但传播学告诉我们,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容量是有限度的,如果传递的信息容量没有超过这个限度,那么所传递的信息都可能被受众接受,相反,如果传递的信息容量超过这个限度,那么受众能接受的信息可能比限度内传递的信息还要少。我们的电视媒体每天源源不断地向观众传递世博信息,但是观众并非能全盘接受和认可。因此,电视新闻要更注重信息的质量而非数量,帮助观众消除世博信息的“不确定性”,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传递。
《东方新闻》世博报道中,园区及展馆动态的新闻最多,占总数的33%,其次是世博主题活动、演出信息和实时交通天气便民提示及世博游玩攻略,分别占27%和28%:而领导人相关活动和会议新闻只占7%,世博的评论及背景知识只占3%,有关明星名人的世博动向占2%。“做好世博报道的一大要点,就是做好服务信息的报道,包括园区周边的交通状况,园区内餐饮状况的报道等,让观众尽可能多、尽可能及时地了解行与食等方面的信息,为他们的观博减负助力。就广义而言,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潜在的世博会游客,做好服务信息的报道,既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世博会的有效推广。”从这些数据中可见《东方新闻》的世博报道很好地实现了媒体的服务和引导功能,向观众传播最实用的新闻,为方便市民参观世博园区作好指南和向导工作。
在世博新闻涉及领域中,社会新闻、科教文卫新闻、政治新闻分别占了前三位,达到了46%、26%、24%。社会新闻多集中在市民关心的游园攻略、票务优惠、绿色通道等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在每一届世博会上,最受人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展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而每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本身也有着厚重的科技内涵。因而科教文卫新闻重点集中展示世博会中的高科技与文化盛宴。世博会也是经济领域的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遗憾的是世博与经济这个领域的报道仅占4%。电视媒体应多关注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报道,挖掘世博带给国家、城市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
世博会的跨度长达半年多,园区面积5.28平方公里,各类展馆合计269个,要将世博园区的所有信息一网打尽是不现实的。因此东方卫视将主要报道重点放在最热门的区域——C片区(欧美非洲国家馆),在这15天的节目中有24条新闻是关于这个区域的。而中国馆及亚洲国家馆所在的A片区的报道也有15条相关新闻,主题馆及大洋洲国家馆所在的B片区只有7条相关新闻,但浦西E片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在这15天的报道中没有任何报道。基于这个数据我们推测:世博会浦东热浦西冷的局面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或许存在某种微妙的相关性,冷门并不代表不精彩,也许只是缺乏必要的宣传才会导致浦西园区冷场的局面。本土电视媒体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一方面要有侧重地报道热门区域,满足观众的主要信息需求面;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挖掘浦西园区的亮点,引导受众多关注浦西园区,例如有段时间电视新闻重点报道“世博浦东浦西联动”就很好地带动了浦西园区的人气。
信息时效及形式分析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尤其对于世博报道来说,必须强调“快”、“新”,展馆动态、交通、天气、门票以及园区实时信息的及时传递能够给观众参观世博提供信息指导,从而成为世博信息的聚集地与发散器。东方卫视作为主办地的上星卫视,其充分发挥了接近性优势,较好地利用了地缘优势与本土新闻资源。在这15天的报道中,“最新”的新闻占了世博总新闻的21%;“当天”的新闻占63%:“昨日及近日”的新闻占16%(以新闻播报中的时间要素为分析单位)。
播报形式上,《东方新闻》利用了本土制作单位的优势:在世博园区内有专门的世博新闻演播厅——世博眼。虽然这个透明旋转的世博眼直播室成为此次东方卫视世博报道的亮点,但是世博眼在《东方新闻》中的运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眼睛”功能,更多的是作为“背景切换器”。主持人播报的稿件大多还是事先准备的常规稿件,现在进行时态的新闻、及时取景及时播报的新闻并不多见,没有充分让“世博眼”动起来,带观众了解世博园区“正在进行时”的状态与场景。
《东方新闻》的世博新闻主要以动态新闻的形式呈现,占到世博新闻总数的41%。动态新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时效性强,在报道世博票务运营、参观指南、服务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短、平、快”的优势,能够把实时信息迅速、准确、广泛地传达给观众。除了各个新闻点上的动态报道之外,这15天的世博新闻中综合新闻有30条,占29%;特写新闻20条,占19%:而经验新闻及述评新闻只有8条,占8%;其他类型的新闻占3%。动态新闻可以满足观众对于具体点上的信息要求;综合新闻总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能够给观众一个完整的面;而特写新闻重在关注精彩瞬间与捕捉动人细节,能够让新闻生动起来。但为了让整个栏目的信息看起来既有面上的广度,又有内容上的深度,有必要适当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述评新闻。
在报道基调上,《东方新闻》主要倾向于世博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这样的世博新闻占到了47%,而世博与个人(占16%)、世博与上海(占20%)以及无明显报道立场(占17%)的世博新闻比例基本持平,可见东方新闻在播报世博新闻的主要立场还是强调国家、民族这个概念的。但作为本土的唯一上星频道,东方卫视更应该着力解读世博与城市、世博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结论与建议
上海本地电视媒体在上海世博会报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接近性优势,接下来的报道需要着重挖掘世博信息与受众的心理、感情和利益上的接近性。世博会不仅仅是城市器物的博览会,更应该是文化交流的盛宴。“广义文化拥有以下六个不同的层面,即器物、工艺、行为方式、制度安排、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上述六个层面在世博会上都应该得到充分的显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上。”很显然,我们的电视媒体在前四个层面上的报道做得很到位,城市的基础设施、世博会总体格局,市民文明行为的引导,以及世博会人性化制度与措施层面的报道,各大媒体都有集中报道,但深人大众心理体验和价值观念层面的报道并不多见。上海本地电视媒体应当利用2010年的世博会这一重要契机,担负起提升上海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责任。
独家视角、独家表述展现独特魅力。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快”、“广”、“新”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优势。“独家”报道已经从选题上的“独家”变成了“独家表达”、“独家角度”、“独家的时间内达到的深度”,也就是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回顾《东方新闻》的世博报道,缺少的并不是信息的密度与广度,而是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独家”“个性”的内容。东方卫视作为世博会主办地的上星卫视,在此次的世博报道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接近性的优势获得新闻线索和话语权做出独家报道,但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频道的新闻独家视角、与众不同的语态和表达方式,让观众看到更全、更广、更独特的新闻,从而在全国观众中产生影响力——看世博就要看东方卫视,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频道。
多维度组织世博报道。《东方新闻》以动态新闻为主要形式辅以综合新闻和特写新闻,这样的类别构成在某种程度上能合理满足观众点、线、面上的全方位信息需求,但信息理论提出:“测量媒介内容的‘信息价值’有三个测量指标:密度、广度和深度,我们不能认为保证了信息的密度或是广度就可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有效。”为了让栏目信息更具有传播价值,那么应该适当增加述评类新闻以体现新闻的深度,有些新闻只是简单地报道了新闻事实显然不够,只有抓住事实发议论、说见解、提看法,才能讲清、讲深、点明问题的关键。例如:某些展馆取消绿色通道的现象,不能单纯停留在告知游客哪些场馆取消了绿色通道,可以此为由头对世博不文明现象做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增强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感。
平衡报道立场,实现传播目标。传播效果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使用媒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的。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建立在受众需求和兴趣基础上的。”5月下旬在上海进行的500份抽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37.9%的人接触世博报道是为参观世博会做准备;在世博会相关信息中,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展馆动态(22.3%)、世博攻略(22%)、实时信息及便民提示(17.6%)。因而“媒介对个人的功用要比美学或文化因素更具决定性的意义,受众实质上是‘私利式消费者的化身’。”受众选择媒介信息的主要动机还是源于信息的实用价值,因而有助于参观和了解世博会的展馆动态、游玩攻略和实时信息及便民提示都是受众期望得到满足的主要方面。即使媒体有很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但是受众并非是完全被动地受媒体影响,某些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更容易获得受众持久的关注。媒体在注重宣传功能的同时应加强服务功能,多向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本土电视媒体要以民生的视角来体现国计,尽量将世博报道基调从国家化、民族化转移到上海化、个人化上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的宣传要重在解读世博与个人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全民世博”的目标和后世博持续效应。
持开放心态正确对待世博负面信息。世博会展示的是中国、是东道主的城市,一方面是通过展馆,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媒体应该把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上海展示给世界,没有必要回避中间出现的、我们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以及13亿人中的个别或者少数人的那些负面问题。“如果你不报道人家也会报道,人家报道时往往会夸大,而我们自己报道就能够比较实事求是。”《东方新闻》15天103条的世博相关新闻中,只有两条关于世博负面信息的报道。本次世博会虽然安排详尽,上海方面也调动了各个部门尽力配合。但是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出现,世博新闻中有意无意忽略或者淡化了这一方面:如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场馆设施的不足等。事实上,“每一个带刺的话题,都有着提醒或防范、预警的作用”,世博会期间,媒体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报道,其实是媒体在发挥其推动和改进作用。因为作为管理方,体会总是没有使用方来得深刻,而媒体反映的问题越多,其实越能够帮助世博会办得更好,更能显示我们的开放、显示我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