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技术学”的操作角度对摄影师的个案研究,对电影拍摄的幕后的“窥探”。对画面光线、画幅、器材、拍摄手法等专业的过程的洞悉,了解拍摄者角度操作的镜头语言产生的过程。
关键词:摄影师;镜头语言;光;摄影器材;画幅
由传统的胶片到数码拍摄器材,其种类是丰富多样的,就连胶片也分为很多种从而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拍摄。例如克劳迪.米兰达喜欢不断尝试新的器材,将不同的器材进行融合、交替使用,提升自己对于器材使用的便捷程度。他在尝试无人机拍摄时就将人机调度和机位配合之间的设计感隐藏于无形,达到一种流畅、自然的拍摄效果,这种感觉是轨道、摇臂或是斯坦尼康都很难实现的;但罗德里格.普瑞托则是专注于传统的胶片拍摄,用不同的胶片去拍摄,充分发挥胶片的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例如他在电影《沉默》的拍摄中就运用了200T5231、250D5237、500T5219三种胶片,将胶片配合不同的镜头使用,从而体现作品的情感表现,将视觉化的内容通过细致的表达传递给观者。但是无论是米兰达希望尝试发现更加便捷的拍摄手法提高观看感受,还是普瑞托坚持使用胶卷,发挥其不可代替性,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两者只是在利用器材,将其当作一种工具去使用。普瑞托也表示自己的影响是服务于故事,希望通过摄影创作表达作品的内在价值。
摄影作品的呈现是要考虑到画面的尺幅,很像绘画的尺寸大小,但是不同的是摄影讲究的是画幅比例。不同的画框大小会影响到绘画内容的表现,产生构图的变化。这点在摄影尺幅中同样适用,如何展示空间、丰富画面内容、增加画面紧张感、聚集观者的目光等等方面其实在摄影师的眼中,画幅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画幅的选定和场景中构图的结合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故事气氛的烘托等等方面都发挥着微妙的作用。例如电影《断背山》选用1.85:1的画幅相比宽银幕就更能展现垂直空间,《敦刻尔克》利用IMAX胶片的宽高比在描绘空战时也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此外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利用了三种形式的画幅配合影片中三个时间段,都是在画幅的尺寸中进行了细致的挑选,所以能在视觉上达到有力的表现,但是这些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观影者容易忽略的细节。
拉兹洛.科瓦克斯曾说:“电影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个好的摄影师就应该是个运用光影的大师。”在电影中光线对于营造故事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性格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米兰达主张一种“自然”风格的光,不同于“自然主义”是依赖现实中的光,而是营造一种逼真的“自然光源”——有时甚至利用人工光源来再造“自然之感”从而让观者忽略其中人为地痕迹。这样的方法其实是有意隐藏光线的特定形式,从而使得观众更加顺畅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影片当中。
当然在特殊的镜头,表达特殊的场景或者人物的时候,更加会巧妙地利用光线来塑造镜头语言。例如对比处理人物脸部亮度和背景亮度的差别,或者是表现人物不同部位的光感。普瑞托在拍电影《沉默》时,当罗德里格斯和费雷拉发生信念博弈的时候,普瑞托通过灯光设计提升了罗德里格斯的亮度,并且将费雷拉处理在光線的逆光当中从而相对较暗,这样的处理手法,就是镜头语言的独特呈现,更是用摄影光感的语言代替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但丝毫不会阻碍故事信息的传达。此外很多场景的拍摄是与真实的光感相违背的或者是需调整摄影器材(例如增大景深,加大光圈)配合使用才能完成的。这不光考验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更考验对产生特殊光影现象的把控能力。
当电影抛开台本、演员表演、道具等层面的因素,单独提炼由拍摄塑造的镜头语言时,当中隐藏在拍摄手法背后的技术性手段对电影的表现,对细节的解读都是更加有意味的。这也是摄影师风格或者是独到之处的体现,同样的场景、内容,在表现手法上就会因人而异了。
例如米兰达在拍摄《一千条路》时,对当中女孩到陌生人家里不能入睡的镜头,是将镜头从窗外向内拍摄,用长焦镜头的压缩制作使女孩和天空两者在画面中更好的贴合。对于别的摄影师例如普瑞托,假如是使用传统的胶片摄影可能又是截然不同的方法及构图。正是因为米兰达在此处这样的拍摄才能使得女孩和天空能和谐的共生,画面的构图也颇具他个人的风格。又或者霍伊特.范.霍特玛在他拍摄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就将“隔着玻璃拍摄”这一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乔治和彼得在快餐店边吃饭边分析案情,镜头也由全景推至近景,用摄影机的推近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都是故事文本,或者说编剧无法提前设计的,这都需要摄影师对这些场景用摄影机来把控,用独具自己风格的手法去呈现故事的发展。从而将故事的复杂性、紧张感都表现的更为到位。
此外还有相机拍摄的手持动感,以及对于拍摄效果刻意表现的颤动在文章当中都有讲述,通过这样运动的拍摄手法,其实也是在帮助镜头感的营造,将观者从固定平和的位置给调动到画面的起伏波动当中。
另一种观影的通道:适当的从一个拍摄者的角度出发(这需要具备专业的电影摄影知识,所以只能将此作为一种观影的通道)来分析电影当中光线、拍摄技巧、镜头和画面尺幅从而丰富观影体验。在定格的画面当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分析画面中的色调、色感、空间、画面质量(柔和、粗糙)。
作者简介:张灏(1997—),男,安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关键词:摄影师;镜头语言;光;摄影器材;画幅
由传统的胶片到数码拍摄器材,其种类是丰富多样的,就连胶片也分为很多种从而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拍摄。例如克劳迪.米兰达喜欢不断尝试新的器材,将不同的器材进行融合、交替使用,提升自己对于器材使用的便捷程度。他在尝试无人机拍摄时就将人机调度和机位配合之间的设计感隐藏于无形,达到一种流畅、自然的拍摄效果,这种感觉是轨道、摇臂或是斯坦尼康都很难实现的;但罗德里格.普瑞托则是专注于传统的胶片拍摄,用不同的胶片去拍摄,充分发挥胶片的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例如他在电影《沉默》的拍摄中就运用了200T5231、250D5237、500T5219三种胶片,将胶片配合不同的镜头使用,从而体现作品的情感表现,将视觉化的内容通过细致的表达传递给观者。但是无论是米兰达希望尝试发现更加便捷的拍摄手法提高观看感受,还是普瑞托坚持使用胶卷,发挥其不可代替性,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两者只是在利用器材,将其当作一种工具去使用。普瑞托也表示自己的影响是服务于故事,希望通过摄影创作表达作品的内在价值。
摄影作品的呈现是要考虑到画面的尺幅,很像绘画的尺寸大小,但是不同的是摄影讲究的是画幅比例。不同的画框大小会影响到绘画内容的表现,产生构图的变化。这点在摄影尺幅中同样适用,如何展示空间、丰富画面内容、增加画面紧张感、聚集观者的目光等等方面其实在摄影师的眼中,画幅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画幅的选定和场景中构图的结合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故事气氛的烘托等等方面都发挥着微妙的作用。例如电影《断背山》选用1.85:1的画幅相比宽银幕就更能展现垂直空间,《敦刻尔克》利用IMAX胶片的宽高比在描绘空战时也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此外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利用了三种形式的画幅配合影片中三个时间段,都是在画幅的尺寸中进行了细致的挑选,所以能在视觉上达到有力的表现,但是这些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观影者容易忽略的细节。
拉兹洛.科瓦克斯曾说:“电影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个好的摄影师就应该是个运用光影的大师。”在电影中光线对于营造故事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性格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米兰达主张一种“自然”风格的光,不同于“自然主义”是依赖现实中的光,而是营造一种逼真的“自然光源”——有时甚至利用人工光源来再造“自然之感”从而让观者忽略其中人为地痕迹。这样的方法其实是有意隐藏光线的特定形式,从而使得观众更加顺畅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影片当中。
当然在特殊的镜头,表达特殊的场景或者人物的时候,更加会巧妙地利用光线来塑造镜头语言。例如对比处理人物脸部亮度和背景亮度的差别,或者是表现人物不同部位的光感。普瑞托在拍电影《沉默》时,当罗德里格斯和费雷拉发生信念博弈的时候,普瑞托通过灯光设计提升了罗德里格斯的亮度,并且将费雷拉处理在光線的逆光当中从而相对较暗,这样的处理手法,就是镜头语言的独特呈现,更是用摄影光感的语言代替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但丝毫不会阻碍故事信息的传达。此外很多场景的拍摄是与真实的光感相违背的或者是需调整摄影器材(例如增大景深,加大光圈)配合使用才能完成的。这不光考验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更考验对产生特殊光影现象的把控能力。
当电影抛开台本、演员表演、道具等层面的因素,单独提炼由拍摄塑造的镜头语言时,当中隐藏在拍摄手法背后的技术性手段对电影的表现,对细节的解读都是更加有意味的。这也是摄影师风格或者是独到之处的体现,同样的场景、内容,在表现手法上就会因人而异了。
例如米兰达在拍摄《一千条路》时,对当中女孩到陌生人家里不能入睡的镜头,是将镜头从窗外向内拍摄,用长焦镜头的压缩制作使女孩和天空两者在画面中更好的贴合。对于别的摄影师例如普瑞托,假如是使用传统的胶片摄影可能又是截然不同的方法及构图。正是因为米兰达在此处这样的拍摄才能使得女孩和天空能和谐的共生,画面的构图也颇具他个人的风格。又或者霍伊特.范.霍特玛在他拍摄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就将“隔着玻璃拍摄”这一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乔治和彼得在快餐店边吃饭边分析案情,镜头也由全景推至近景,用摄影机的推近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都是故事文本,或者说编剧无法提前设计的,这都需要摄影师对这些场景用摄影机来把控,用独具自己风格的手法去呈现故事的发展。从而将故事的复杂性、紧张感都表现的更为到位。
此外还有相机拍摄的手持动感,以及对于拍摄效果刻意表现的颤动在文章当中都有讲述,通过这样运动的拍摄手法,其实也是在帮助镜头感的营造,将观者从固定平和的位置给调动到画面的起伏波动当中。
另一种观影的通道:适当的从一个拍摄者的角度出发(这需要具备专业的电影摄影知识,所以只能将此作为一种观影的通道)来分析电影当中光线、拍摄技巧、镜头和画面尺幅从而丰富观影体验。在定格的画面当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分析画面中的色调、色感、空间、画面质量(柔和、粗糙)。
作者简介:张灏(1997—),男,安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