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阅批准,团结出版社最近出版发行了长篇传记文学《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笔者在网上购得一书,先睹为快,感触良多。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通过讲述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水到渠成地带出他的一个个亲人。全书笔墨主要侧重于毛泽东和毛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英烈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毛泽东的父母毛顺生、文七妹,毛泽东继配贺子珍,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均、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众多毛家或与毛家有关的其他人物,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如何转变为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革命家庭。
本书的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吸收了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依据俄罗斯解秘档案披露毛泽东母亲的名字为“文素勤”。作者三下湖南,采访了多位当年与主人公一起工作或战斗过的当事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再好的玉石离不开工匠的打磨,再好的题材也得通过作者的“妙笔”才能“生花”。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作者充分发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原出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真实感人,引人入胜。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出毛泽东深厚的兄弟情、夫妻情、爱子情,催人泪下。听闻杨开慧殉难的消息,毛泽东十分哀痛,深感“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数十年后又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以慰相思之情;得知心爱的小弟毛泽覃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毛泽东自责辜负母亲的重托,没有尽到大哥的责任,久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爱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毛泽东白发人送黑发人,眼圈湿润,过了许久,才发出一生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不是不爱妻子、弟弟、妹妹、儿子等至亲,而是将这种爱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乐意和亲人携手奋斗他所孜孜追求的理想,愿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这些亲情。在为革命劳苦奔波的时候,毛泽东是这样对待亲情的;在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以后,毛泽东仍然将亲情和国家大义结合在一起,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钟爱的大儿子毛岸英送上了异国的战场,并使其长眠于异国,尤显难能可贵。由此,笔者更加体会到毛泽东的确是个大情大义、爱憎分明,时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笔者相信,不管沧海桑田如何变幻,这样的人总是伟人。
在伟人的言传身教和深刻影响下,毛家由普通的农家蜕变为不普通的革命之家。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四嫂”王淑兰念念不忘的一个情景,就是毛泽东和亲人在炉边夜话,说服弟弟妹妹抛开安逸的生活,“舍小家为大家”,参加生死未卜的革命,走上一条充满牺牲、充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道路。在毛泽东的直接影响下,毛家兄妹完成了家与国的高度融合,他们的家与国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以后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毛家兄妹都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战士,他们的爱人和孩子也成为杰出的革命者。这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庭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六位杰出的英烈,这在中国革命史甚至世界革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六位英烈的人生道路上,并不缺乏安稳闲逸、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们视平庸苟且、安富尊荣如粪土、似浮云,依然选择了枪林弹雨的革命战场;
在六位英烈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只需发表一纸声明或许下一个并不需要严格遵守的诺言,便可保全生命,但却没有一个屈膝变节;
六位英烈虽然出生在不同年代,有着各异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但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位英烈所受的苦难、折磨,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无法忍受的,然而他们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六位英烈的生命都很短暂,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是从头到尾地熠熠闪光。
读罢全书,笔者被这个革命的家庭深深地震撼。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毛泽东带领一家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冲天气概也慢慢地被淡忘。与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懈怠了,对子女亲属的爱也“变形”了,利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为亲属后代“谋福祉”,对子女亲属一味迁就照顾,遇事总想着为子女亲属“联系联系”、“活动活动”、“走走捷径”,不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见世面、经风雨,结果助长了他们的懒惰依赖心理,而且也造成了社会不公,损害党的形象,最终还会害了他们。家事连国事,家风连党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以毛泽东为榜样,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把家风带正,社会风气自然会随之好转。
掩卷深思,一个问题徘徊在笔者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有人经常会抱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像理想不能实现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可是有几个人会反思自己为理想付出了多少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像毛泽东一样为理想付出如此之多呢?也许,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但是普通人如果也有毛泽东这种胸襟、这种视野,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会不那么平庸。
古人曰:开卷有益。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不妨读读这本红色书籍,相信能从中吸取到精神营养,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于个人于家于国都大有裨益。
《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通过讲述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水到渠成地带出他的一个个亲人。全书笔墨主要侧重于毛泽东和毛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英烈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毛泽东的父母毛顺生、文七妹,毛泽东继配贺子珍,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继配钱希均、朱旦华,毛泽覃的发妻赵先桂、继配周文楠、贺怡等众多毛家或与毛家有关的其他人物,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如何转变为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革命家庭。
本书的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吸收了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依据俄罗斯解秘档案披露毛泽东母亲的名字为“文素勤”。作者三下湖南,采访了多位当年与主人公一起工作或战斗过的当事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再好的玉石离不开工匠的打磨,再好的题材也得通过作者的“妙笔”才能“生花”。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作者充分发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原出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真实感人,引人入胜。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出毛泽东深厚的兄弟情、夫妻情、爱子情,催人泪下。听闻杨开慧殉难的消息,毛泽东十分哀痛,深感“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数十年后又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以慰相思之情;得知心爱的小弟毛泽覃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毛泽东自责辜负母亲的重托,没有尽到大哥的责任,久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爱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毛泽东白发人送黑发人,眼圈湿润,过了许久,才发出一生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不是不爱妻子、弟弟、妹妹、儿子等至亲,而是将这种爱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乐意和亲人携手奋斗他所孜孜追求的理想,愿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这些亲情。在为革命劳苦奔波的时候,毛泽东是这样对待亲情的;在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以后,毛泽东仍然将亲情和国家大义结合在一起,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钟爱的大儿子毛岸英送上了异国的战场,并使其长眠于异国,尤显难能可贵。由此,笔者更加体会到毛泽东的确是个大情大义、爱憎分明,时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笔者相信,不管沧海桑田如何变幻,这样的人总是伟人。
在伟人的言传身教和深刻影响下,毛家由普通的农家蜕变为不普通的革命之家。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四嫂”王淑兰念念不忘的一个情景,就是毛泽东和亲人在炉边夜话,说服弟弟妹妹抛开安逸的生活,“舍小家为大家”,参加生死未卜的革命,走上一条充满牺牲、充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道路。在毛泽东的直接影响下,毛家兄妹完成了家与国的高度融合,他们的家与国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以后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毛家兄妹都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战士,他们的爱人和孩子也成为杰出的革命者。这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庭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六位杰出的英烈,这在中国革命史甚至世界革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六位英烈的人生道路上,并不缺乏安稳闲逸、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们视平庸苟且、安富尊荣如粪土、似浮云,依然选择了枪林弹雨的革命战场;
在六位英烈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只需发表一纸声明或许下一个并不需要严格遵守的诺言,便可保全生命,但却没有一个屈膝变节;
六位英烈虽然出生在不同年代,有着各异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但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位英烈所受的苦难、折磨,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无法忍受的,然而他们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六位英烈的生命都很短暂,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是从头到尾地熠熠闪光。
读罢全书,笔者被这个革命的家庭深深地震撼。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毛泽东带领一家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冲天气概也慢慢地被淡忘。与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懈怠了,对子女亲属的爱也“变形”了,利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为亲属后代“谋福祉”,对子女亲属一味迁就照顾,遇事总想着为子女亲属“联系联系”、“活动活动”、“走走捷径”,不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见世面、经风雨,结果助长了他们的懒惰依赖心理,而且也造成了社会不公,损害党的形象,最终还会害了他们。家事连国事,家风连党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以毛泽东为榜样,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把家风带正,社会风气自然会随之好转。
掩卷深思,一个问题徘徊在笔者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有人经常会抱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像理想不能实现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可是有几个人会反思自己为理想付出了多少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像毛泽东一样为理想付出如此之多呢?也许,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但是普通人如果也有毛泽东这种胸襟、这种视野,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会不那么平庸。
古人曰:开卷有益。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不妨读读这本红色书籍,相信能从中吸取到精神营养,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于个人于家于国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