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确认权的归属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行《国家赔偿法》中未及详细规定,导致刑事确认的实践非常混乱,最为严重的是,大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刑事确认给挡在了刑事赔偿之外,将刑事确认权的归属更为合理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刑事确认;确认权;归属
  
  刑事赔偿案件中的确认简称作刑事确认,是指对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违法、侵权,依法进行审查和确认的活动。刑事赔偿确认作为刑事赔偿程序的前置程序,其目的就在于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予以评价和确认,进而为确定国家是否需承担刑事赔偿责任提供法律依据。由此得之,刑事确认作为刑事赔偿的前置程序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但是,在现行《国家赔偿法》中未及详细规定,导致刑事确认的实践非常混乱,最为严重的是,大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刑事确认给挡在了刑事赔偿之外,《国家赔偿法》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几成泡影。重构一种更为合理的刑事确认权归属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一、现行刑事确认权的归属及其缺陷
  
  刑事确认权的归属问题,即刑事确认权应该由哪个执法机关行使的问题。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否违法侵权,由赔偿义务机关进行确认,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由原来承办案件的部门进行确认。对此,两院和公安部门也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七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受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提出的刑事赔偿请求,审查办理刑事赔偿案件,保障受害人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获得赔偿”,以及第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请求赔偿的违法侵权情形,应当依法确认……”、第十三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对人民检察院不予确认的决定不服,有权申诉”。《国家赔偿法》之所以规定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的主体,原因在于“案件的原承办单位对案情比较熟悉,便于确认,另外也是为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这一规定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实践却证明这一规定存在的缺陷也非常严重,如果说由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的主体有利有弊的话,那么其弊远远大于其利,具而言之,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主体至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主体有违程序公正原则。我国刑事赔偿实行违法归责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司法机关存在错拘、错捕、错判等违法侵权行为时才能启动刑事赔偿,因此,赔偿义务的确认实际上是确认自己有错拘、错捕、错判等违法侵权行为,就是承认自己做错了。这个制度将刑事赔偿的条件同司法机关自己承认自己有错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刑事确认程序最大的弊端――不公正。在刑事赔偿案件当中,刑事确认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是司法行为是否违法侵权这一纠纷的双方,应当由一个独立于双方之外的第三人来进行刑事确认才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权力、轻权利的社会,加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确认申请人的权利救济才符合程序公正原则的要求,而我国《国家赔偿法》却将刑事确认权赋予了赔偿义务机关,这就使得申请人申请确认更加困难,赔偿义务机关的权力更大,进而也就更偏离了程序公正的轨道。虽然刑事赔偿的责任人是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作为国家的赔偿代理人,最终的赔偿金还是由国家财政来支付,但是刑事赔偿的前提是赔偿义务机关承认自己有错误,这将关系到赔偿义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荣誉评定、职务提升,特别是社会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从司法实践来看,赔偿义务机关在刑事确认时往往有所顾忌,千方百计地不确认自己的行为违法侵权,结果导致很多当事人对申请刑事赔偿不能提、不愿提、不敢提。
  (二)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主体对受害人获得赔偿有阻碍作用。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赔偿义务机关作为刑事确认主体恰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在受害人和获得国家赔偿之间制造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司法实践中许多司法机关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缺陷,其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不断变换手段,就是不撤销案件。如果案件不撤销,违法侵权行为就无法确认,国家赔偿程序就无法开启。二是制造种种借口,拖着不撤销案件。三是即便撤销了案件,如有被害人申请确认要求国家赔偿时,司法机关再重启动刑事程序,不进行确认。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被害人获得国家赔偿。
  
  二、刑事确认权归属之我见
  
  从上文论述可见,要还原国家赔偿法作为“救济法”的本旨,真正起到制约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必须剥离赔偿义务和侵害责任,还国家赔偿为“国家的”赔偿这一本源。然而,对于将刑事确认权从赔偿义务机关分离出来以后该由谁来行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主张应当由赔偿义务机关中与案件无直接厉害关系的部门行使,有人主张由赔偿义务机关的上级机关行使,有人主张像行政违法一样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行使。笔者认为,能够行使刑事确认权的机构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与赔偿义务机关和确认申请人无利害关系,处于一个超然独立于两者之外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程序公正原则,才能保证确认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必须是在地位上高于赔偿义务机关,有权对赔偿义务机关进行监督制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做出的刑事确认决定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客观真实,能为双方当事人接受。综观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可将刑事确认权赋予全国人大以及地方各级人大的法律工作委员会行使,由各级法工委中设置的专门机构对司法机关的违法侵权行为依法予以刑事确认。由人大法工委专门部门行使刑事确认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点:(一)由人大法工委专门机构行使刑事确认权于法有据、顺理成章。从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来看,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对同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都具有监督权,刑事确认是对司法机关的违法侵权行为的认定,本质上就是一种监督的方式,所以刑事确认权归属人大之后,使得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方式更加丰富,监督效果也必将进一步提高,这对于依法治国的实现也具有积极意义。(二)由人大法工委专门机构行使刑事确认权符合程序公正原则的要求。程序公正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司法机关相对于申请人而言,本来就处于优势的地位,再作为所经办案件的刑事确认者,明显显得不公正。程序公正要求刑事确认机构独立于刑事确认双方之外,唯此方能保证决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人大超脱于司法机关和申请人之外,与违法侵权事实的发生无利害关系,能够保证公正地进行刑事赔偿确认,是行使刑事确认权的最佳主体。当然,人大法工委专门机构行使刑事确认权还只是一个构想,它的最终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关于专门机构的设置、人员组成和任职条件、工作程序等等都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法律规定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徐志刚:《对刑事赔偿案件中“确认”程序的若干思考》,2003年第5期载《人民检察》
  [2]杨小君:《国家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徐黎明:《论刑事赔偿的前置程序——确认》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8期;
  [4]《最高检探索改革国家赔偿法,包括确认审查体制等》www.law.-lib.com,2005年1月。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女性既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女性犯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探其原因,可分为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各案原因不同但又紧密联系。  关键词:女性犯罪;特点;内因;外因;对策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已经真正成为和男性一起共担社会重担。然而,近年来女性犯罪却趋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突发性重刑犯罪尤为突
期刊
摘 要: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司法活动中却不得不对两者进行区别对待,当两者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司法者只能依据法律做出判断。由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司法者往往将道德判断带入司法活动中,严重损害法的价值和尊严。本文以遗嘱继承案件为场域,在法律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生成机制内阐明了严格进行法律判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防止在此类案件中经常发生的法律判断的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问题的解决作了相应的思考
期刊
近年来,在一些特定行业里贿赂犯罪中行受贿双方的行为往往介入了第三人,这些第三人的“人脉”成为促成贿赂犯罪的重要因素,其社会危害性很大,而实践中对第三人的行为准确定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第三人为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况下,界定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往往容易引起争议,其中涉及到两个相似罪的界定——介绍贿赂罪及斡旋受贿的区别。下面笔者将以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真实案件为例,谈谈介绍贿赂罪与斡旋受贿
期刊
摘 要:著作权法的限制制度中,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最重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限制,但是对于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存在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本文拟从美国版权法四项基本原则出发, 对合理性判断标准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著作权;限制;合理使用    著作权立法经历了把著作权作为一种自然权利的绝对保护,到逐渐对其进行限制,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然的要求。现代著作
期刊
摘 要:被害人权利保障已成为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全面,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进一步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被害人的知悉权;赋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公诉案件中对刑事判决的直接上诉权;进一步完善被害人
期刊
民事审前程序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近年来,随着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事审前程序制度日益暴露出不符合民事诉讼目的的缺点,不仅审前准备程序不具有独立性,而且证据交换制度不完善,缺失强制答辩制度、争点归纳整理制度和审前调解程序的规定,严重限制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完善和构建民事审前程序,笔者以该院2004年以来审结的2920件为调研对象,通过查阅案件、统计分析
期刊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63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此举是我国对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界定扩大化的具体体现。其填补了商业贿赂犯罪主体方面的漏洞,但还存在有待补充和完善的地方。我国应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视角下不断完善本国的刑事立法以顺应国际趋势望顺应我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制建设的大趋势,为打击商业贿赂斗争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基
期刊
检察机关警务工作区是专门用于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接待来访等工作的专用区域。警务工作区规范化建设,就是通过加强办案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侦查办案工作科技含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在办案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实现检察机关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随着各级检察机关警务工作区的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警务工作区的作用就显而易见,而通州
期刊
摘 要: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新公司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这是我国改进公司制度的一大体现。本文试图从公司司法解散的立法根据着手,对我国目前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公司司法解散;公司僵局;欺压行为    新《公司法》第183 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
期刊
摘 要:如何对社会民事、经济和行政公益案件在无人提起诉讼 的情况下,通过国家公权的有力介入予以切实保护,成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一项有待深入探讨和实践 的新领域。对此,国家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公益诉讼的提起权,并从制度上进行切实保障,以维护我国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若干问题    所谓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不特定多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