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题,为更好地检测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又出现了侧重题目间横向联系的新题型,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其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一)比较版本的不同,推敲提炼
命题特点:这类问题是开放度比较大的命题,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解答问题需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提问方式:本诗某句某字历来版本不同,一作某字,一作某字,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思路:
1. 选择一个自己认同的字。
2. 结合诗文解读相关诗句内容。
3. 将所选字与诗文内容结合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例1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①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①蜂,一作“峰”。
问: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1)选用“蜂”字。梅花馥郁芬芳,尽管长在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引来蜜蜂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发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选用“峰”字。梅花生长于偏僻的山地,盛开在峭拔的山峰上,以山峰的险峻来衬托梅花的高洁品性,自然超凡脱俗。“数峰来”的“来”字将山峰拟人化,与美丽的梅花交相辉映,抒发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美之情。
(二)把握诗文内涵,理解相关理论评述
命题特点:给定一段名人的相关诗评,要求根据诗文内容理解诗评。
提问方式:从创作手法角度,联系诗文,谈谈你对某某人某某说法的理解。
答题思路:解读诗句内涵,关照评述内容。
例2. 阅读张说《蜀道后期》,完成试题。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问:清代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此诗说“诗有别趣,而不关乎理”,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人思乡心切,没能按期归乡,于是便迁怒于秋风,怨秋风不等待自己,而秋风按期而起时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诗人怨其“不相待”不合乎事理,但却使感情的抒发更为独特。
(三)比较阅读,鉴赏品评
命题特点:给定同题或内容相关的诗作两篇或若干篇(段、句),参照相关文论,点评文学现象(相同点、不同点或优劣)。
提问方式:结合诗文,联系相关诗文或文论,找出写法上的异同点,点评文学现象。
答题思路:
1. 归纳相关诗文内容的共性特征。
2. 概括共性中所反映的文学现象。
3. 品评意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得出结论。
例3. (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例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鸪”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两首诗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诗歌鉴赏题型无论如何变化,终究逃不出从语言、思想、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设题,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一首诗歌,再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编辑/姚晟
(一)比较版本的不同,推敲提炼
命题特点:这类问题是开放度比较大的命题,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解答问题需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提问方式:本诗某句某字历来版本不同,一作某字,一作某字,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思路:
1. 选择一个自己认同的字。
2. 结合诗文解读相关诗句内容。
3. 将所选字与诗文内容结合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例1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①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①蜂,一作“峰”。
问: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1)选用“蜂”字。梅花馥郁芬芳,尽管长在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引来蜜蜂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发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选用“峰”字。梅花生长于偏僻的山地,盛开在峭拔的山峰上,以山峰的险峻来衬托梅花的高洁品性,自然超凡脱俗。“数峰来”的“来”字将山峰拟人化,与美丽的梅花交相辉映,抒发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美之情。
(二)把握诗文内涵,理解相关理论评述
命题特点:给定一段名人的相关诗评,要求根据诗文内容理解诗评。
提问方式:从创作手法角度,联系诗文,谈谈你对某某人某某说法的理解。
答题思路:解读诗句内涵,关照评述内容。
例2. 阅读张说《蜀道后期》,完成试题。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问:清代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此诗说“诗有别趣,而不关乎理”,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人思乡心切,没能按期归乡,于是便迁怒于秋风,怨秋风不等待自己,而秋风按期而起时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诗人怨其“不相待”不合乎事理,但却使感情的抒发更为独特。
(三)比较阅读,鉴赏品评
命题特点:给定同题或内容相关的诗作两篇或若干篇(段、句),参照相关文论,点评文学现象(相同点、不同点或优劣)。
提问方式:结合诗文,联系相关诗文或文论,找出写法上的异同点,点评文学现象。
答题思路:
1. 归纳相关诗文内容的共性特征。
2. 概括共性中所反映的文学现象。
3. 品评意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得出结论。
例3. (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例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鸪”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两首诗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诗歌鉴赏题型无论如何变化,终究逃不出从语言、思想、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设题,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一首诗歌,再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