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根本因素,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效果还是取决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本文通过加强学校对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场地设施等诸因素来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体育断裂带意识,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
  前言
  兴趣是认识某事物或从事某事物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对体育运动产生积极心理倾向。运动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保障;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是决定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所以真正的体育教学并不简单,不仅仅是体育教师传授一些知识技能,而且要提高中学生兴趣入手;有浓厚体育兴趣的中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学习的时候,有着比较高的学习欲望,因此内心获得愉快的感受与舒畅的心情,从而学习积极性高、自觉性强、练习认真、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提高快,而且毅力顽强和自信心增强。体育心兴趣还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和中学生心态的健康发展,体育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增强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及原因
  1.1中学生体育的现状
  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规范是互相影响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的道德规范在体育兴趣中体现出很大的作用,而且体育兴趣与个人文化修养和个人道德规范也是互相影响的。现今的大多数的中学生自由散漫,极其不好动,一上体育课就旷课、请假、迟到、早退等现象,充分说明体育课在中学生的脑海里完全不重要,这样讨厌上体育课,讨厌锻炼,并觉得体育课就是与自己升学无关的一门耍课,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重视学校升学率,挤压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减少体育课的课程,或者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去学文化知识,形成一边倒的情况,这样学生没有劳逸结合的去学习,身体素质更差,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去学习,任何事情都会做不成功;像这种受到自身以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和阻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慢慢失去信心和好奇心,现今的体育教师大多数是没有认真,负责的全身心去教学,教学态度的积极性逐渐消极,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對体育课的兴趣比较淡薄,消极的去参与其中,并没有热情积极主动去参与,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运动和学习。
  1.2中学生对体育无兴趣的原因
  1.2.1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高
  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减少中学生的体育课上课时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形成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完美和多元化,也就是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高,教师应付教学,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一边倒”的教学模式,极大阻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提高。体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虽然这种实用的计策,但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体育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下降,体育课的教学受到影响,关键的是教师应对学校领导下发的指令,这样轻视了学校体育课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最终两误的情况以致我们现在屡见不鲜。所以只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基本的保证,才有对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现在中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渐渐疏远了体育运动,爱好和兴趣的也渐渐减少和降低。
  1.2.2学校场地设施简单
  日本心理学家小林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设施能决定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场地设施是完成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学校场地设施在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因素,它对是否上好一节体育课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体育教师参与外,场地设施是最重要的物质保障,一节体育课需要场地、器材、管理人员,没有这些作为基础,要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不可能的。由于现在的学校场地设施的过于简单,器材缺乏,所以导致到体育教师教学中教法的简单,传统,千篇一律的形式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极大阻碍体育教学质量和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校场地设施的过于简单,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过于单一,选择的兴趣和爱好运动面小,时间一久,学生对体育慢慢失去好奇心和积极的参与兴趣,继而中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渐降低。
  1.2.3体育课教法传统、简单,缺乏创新
  现今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传统,教法简单,上课就是集合整队、解散、学生自由活动,以放羊式为主要内容和期末考试就以简简单单的一次长跑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课模式,这种教法过于传统,简单,严重缺乏体育课的创新教学,教学质量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是首先体育教师没有充当起引导的作用,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是否上好一节体育课有着重要的影响,还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马诺斯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这些事来说,他体现在在体育运动中 一种对成功需要。如果学生自体育运动中经历了成功的体验,那么他机会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如果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他的情绪肯定是积极的,从而提高体育兴趣。现今的中学生就是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的态度,继而对体育兴趣越来越低。
  1.2.4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没必要,觉得体育课就是玩的一门课,对自己升学没有关联,造成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什么,学什么,这种毫无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本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渐降低。现今的中学生大多数就是独身子女,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没有受过一点点苦和累,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体育基础能力低,致使跟不上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慢慢的中学生丧失自信和对体育的兴趣。   2 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2.1加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度提高
  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教师就按照学校的“命令”去应付学校下发的指令,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不断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让没有经常锻炼的学生承受不了,继而轻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样还反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用健康的身体作为学习的保障,最终都是没用收获的,所以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升学率,也要重视体育课的重要性,以致学生学习成绩和身体两不误。也不是说学校升学率不重要,但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素质人才。所以学校不仅仅只是提高学校升学率,而且还要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2.2改善学校的场地设施
  日本心理学家小林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设施能决定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场地设施是完成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施,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物质基础环境下获得享受和心理熏陶,继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学习兴趣增加。比如当一节体育课进行时,体育教师分发给学生羽毛球拍,但是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打乒乓球,这样致使学生在体育课的时候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丰富学校体育硬件措施,也是提高中学生对体育兴趣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布置学校的体育器材或者整理干净体育器材,让学生能舒适和放心的去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热情去参加体育运动;这也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因素。
  2.3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改变传统教法,创新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在语言运用的时候要简单,让学生更容易懂和记住,并突出教学的重点;在动作示范的时候,要正确,并且动作还要优美,这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加强课程的针对性;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的专业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体育榜样,体育教师应经常与学生心里的交流,去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还有就是以健康的体魄,对体育运动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很重要,是影响学生能否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基础,所以学校提高师资力量,体育教师在每节体育课的教学重点必须突出,并且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使每节体育课让学生感觉到累,学生的身心和身体真正得到锻炼。体育教学的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要求科学合理,使學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要求,以激发中学生的进取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创新,多元化,使学生既能增强身体素质,又能感受发哦体育的乐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获得心理的满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体育教师运用创新方式去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室内教学,对学生传授些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让中学生更充分的认识体育;还有开展室内游戏,这样让学生能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兴趣,使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重新真正认识体育运动。由于每个中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不同,适当科学的安排些刺激性的运动,这样既锻炼中学生的身体也提高了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4增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灵活教学
  要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得把德智体美相结合起来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中学生健康,文明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解一些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规则,再通过现代科技化媒体教学,让中学生看一些运动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在课程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使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去运动学习。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并存在在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灵活教学,多想办法解决,善于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进行创新灵活教学;现在大多数学生好动,精力旺盛,喜欢接受新事物,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教学,比如在练习长跑,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泛味,教师就应该灵活教学,采取鼓励或者游戏方式的追赶型去极化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教学目的,到达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兴趣的提高。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多元化教学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采取表扬和鼓励,这种诱导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方式是对提高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成功时候,体育教师采取表扬的方式,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采取鼓励方式教学,以致让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中学习怎么学习处理问题,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生的挫折,加强锻炼学生的身体,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这样促使中学生对体育运动不会丧失信心和兴趣。
  3结论
  3.1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的重要性,加强中学生体育锻炼,不要忽视对体育学校开设的每一堂课程,这样中学生才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锻炼,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2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丢弃以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运动,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爱好。
  3.3提高学校师资力量,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每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3.4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增加器材,使学生选择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提高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2]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4].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8):77-78
  [5]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6]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7]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8]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作者简介:
  杜文静(1985-),女,汉,四川蓬溪人,大学本科,单位:南充市第十中学校,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其他文献
落实“难”的成因与对策张炜东落实“难”的成因落实“难”的原因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因工作思路方法问题造成落实“难”。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
摘要: 李斯特作为十九世纪的一位音乐大师,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可谓是令人望而惊叹。李斯特的一生不仅从事钢琴演奏行业,还曾经做过乐队以及歌剧的指挥家,李斯特可以说是整个欧洲音乐界内的潮流人物。本文通过对于李斯特狂想曲的来源以及对于《第十号匈牙利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分析以及演奏技巧分析了解李斯特狂想曲当中的《第十号匈牙利狂想曲》。  关键词: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第十号匈牙利狂想曲  一、曲目来源  在《
<正> 意大利的速生杨十年成材,蜚名世界。虽然杨树栽种面积只占意森林面积的3%,但却能满足意工业用材的50%,且大大促进了诸如胶合板、纤维板、傢具等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项目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命脉。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确定成本和有效控
“到位”而不“越位”──副职应化解的一个难点李述海所谓副职“到位”,是指副职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所谓副职“越位”,是指副职超越自己职权(包括越涉正职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此前经常使用的迁徙法和仿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数字缩微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资源依托缩微载
为解决巷道支护方案选择的问题,结合模糊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利用MATLAB构建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处理各评价指标数据,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级。经过网络训练与检测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发展及三维激光重构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模型重构技术、模型可视化、三维模型库应用的发展现状与
<正> 通过社会流动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在能力,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社会流动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流动一般可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际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等。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自改革以来由于所有制结构、阶级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的变化和流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