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者说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瘦如走动的竹子,对不起。
  正如但丁所言,瘦削包含着
  全部的欲望。我,感到抱歉
  如果瘦,也是对你们的干扰。
  抚摸我身体里,毛皮光滑的
  小啮齿动物,一刹那,静息。
  我熟悉它们,世间诸般变相:
  女人,熟水果,钱币,别墅。
  诗有时如此机械,可以旋转
  伸缩,剪贴,拆卸,再拼凑。
  有时候,我厌烦透了,带着
  这么多争吵的词语,还要穿
  不合适的外套。我应该再胖
  一些:多吃,保持充足睡眠
  不沉溺于幻想,不轻易愤怒
  养一种小动物,看看树和云。
  推荐语
  此诗中的“变相”,就把欲望的各种形态暴露出来。这首詩从“瘦”开始,瘦不仅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如同竹子一样的譬喻。对于一个人来说,似乎除了这样笔直或干挺的形态,再不需要什么了。而事实上,诗中出人意料地指向了相反的路径,“瘦削包含着全部的欲望”,这是诗人引用但丁《神曲·地狱篇》中那个迷失者在夜晚黑暗的林子中的叙述。《瘦者说》在抑扬的节奏中,推进着对欲望的理解,从无奈到厌烦,从绝望到反讽,诗人的叙述是缓慢的、深入的,是把语言根植于人性深处,当我们进入审视,就有了唤醒世界的可能,至少是唤醒了自身。(推荐人:高春林)
其他文献
爱斐儿的散文诗格调清丽淡雅,言辞优美自然,意境悠远玄深,是她追求人性真善美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总体来看,其作品是围绕“人”这一主题展开,即处于不可逆转的历史和文化宿命之下的人的境遇,以及如何对有限的生命进行超越。但诗人落笔的姿态不是面向读者进行说教,而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娓娓道来,阅读她的文章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交谈,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诗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体悟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审
期刊
春天的心  林 庚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  随便地踏出门去  美丽的东西随处可以捡起来  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  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  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  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  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识的  含情的眼睛未必为着谁  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  水珠斜落在玻璃车窗上  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  中国新文学的诗园中,百家斗艳,各怀千秋。论诗才喷薄,人或爱鼎堂;论轻灵不羁,人或爱志摩;论节
期刊
随处摘取陈劲松散文诗里密集的佳句,他浪漫主义的想象仿佛是自然天成。“淡淡的香成为那匹白马薄薄的背影” ,“一大群草正赶往积雪的山顶” ,化静态为动作,打通嗅觉与视觉,草原展现在眼前。“你沉默,雪山便沉默,你开口说话,雪山和神便开口说话,春天便开口说话。”拟人手法运用自如,在“我与你”的二者对话中展开哲学的思辨。  陈劲松是安徽人,淮北大平原给予他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后来,他一直生活在高原,并从此爱
期刊
收到散文诗人王德宝的作品集《一路走来》电子版时,我同时正在阅读近日刚邮购的、由台湾诗人兼翻译家陈黎张芬龄夫妇翻译的日本俳句大家小林一茶的《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一书。两位原本没有关联的诗人,因为我习惯性的交叉阅读,而在某一时空发生了重叠和比较。而这其中的第一共通的印象,就是“碎片”。  当人类世界进入所谓的“现代”以来,而又尤其是“当代”以来,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剧与深刻影响,诗歌写作愈加地走
期刊
时间贴在墙上,已经斑驳  密密麻麻的文字,像掩护着历史的人群  逐渐撤退。一个年代的印记  在剥脱的碎片中,漏出冷风  老父亲在病中,又将报纸糊上一遍  是今早新鲜发行的晨报  大小合适,内容也不尽相同  这堵墙比任何时候都严丝合缝  椅子背后的阳光,挪了过来  檢视着他,一个群众的  真实程度  推荐语  与建筑相比,文字有时并不可靠,因为它无法像前者直观呈现本体的形状及特征;然而,当建筑渐趋斑
期刊
诗贵在发现与创新,然而当代诗歌很难做到,是因为写作本身被遮蔽了。生活圈子的狭小,从众的惯性心理与认识,语言陈旧等,都是造成遮蔽的原因。要想获得诗歌生命新的觉醒、新的认识,诗人须要走出自己的苑囿,去实现人与物的互相映照。自觉雪中断臂,才能获得空前的敞开与明亮。  所谓的诗眼,就是诗人有新发现新认识后,让所有语言叙述呈现的这个“眼”。它会让读者耳目一新,深入历史,遥望未来,展开更大境界。有些诗先写了诸
期刊
新时代文学如何表现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写作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新时代对文学的精神和使命有新的要求和呼唤,文学需要并且应该有自己崭新的精神与艺术定位,敏锐而深刻地感受和表现时代的脉动,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表达优势。纵观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的
期刊
“漂泊”“生活”和“诗歌”。在电脑上敲击出这几个字时,我的心潮随之澎湃开来。  我的眼前不由呈现出一幅画: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黄沙的荒原,迎着地平线前行,脚步匆匆,背影坚毅。唯一的行囊,是肩上一个牛皮缝制的“壶”,可以装水也可以藏酒,那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有着满满的爱和祝福。一个人走着,偶尔他会卸壶畅饮,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味道,或甘甜、或醇香、或苦涩……也许早已经空空如也,举起壶不过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期刊
《谁能占卜我的命》(北京燕山出版社),薄薄一册,70余章,置于我案头已半月有余。在我收到的诗友馈赠大著中,它算是最薄、篇章最少的一本了。没有砖头般厚实的重量,也没有煌煌数十万言的字数,待我断断续续读完之后,感觉无论是内容的厚实广博、语言艺术的精湛高超,还是构思谋篇的颖异妙巧,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人,反而有领先之势。  澄泉兄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重庆万州,年少时受父亲启蒙,埋下文学的种子,16岁考上南
期刊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2]1863年生于埃及亚历山大,70年后在那里死于喉癌。卡瓦菲斯是一个富裕商人家庭的第九个孩子,这个家庭的繁荣随着他父亲的逝世而迅速衰落。9岁时,这位未来的诗人前往卡瓦菲斯父子公司设有分公司的英国,又于16岁时返回亚历山大。他是在希腊东正教的宗教背景下长大的。有一阵子,他曾就读于亚历山大一间商校赫尔墨斯学校,有些资料告诉我们,他在那里时,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研究更感兴趣,而非经商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