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社会化教育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步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逐步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就是让幼儿学会做社会的人,逐步形成合格公民的良好品质。幼儿的发展是在人际交往的群体中发展的,他们的思想行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以及与社区的互动等良性教育机制,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一、创造师幼互动的环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在幼儿园这个环境里,教师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如果缺乏和孩子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就将成为空谈。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兴趣,给予幼儿宽松、快乐的互动气氛,扬长避短,创造师幼互动的环境,通过各种活的教育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在师幼互动中,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不是活动的违规行为,不是以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为目的和内容的互动,而是关注孩子出现的矛盾,和孩子一起游戏活动,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等为内容的互动,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如:在每天的晨间活动、游戏、餐后等日常活动时,我每次都会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间去,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社会性内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小朋友在这种活动中社会性发展的较快。这充分表明了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对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和谐共融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随着当今独身子女家庭的普及,同伴对儿童发展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幼儿交流合作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教师要重视起幼儿之间的交往,为他们架其互动的桥梁,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活动空间,创设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随时观察同伴,与同伴合作、互动,以获得新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开展师幼互动的活动,如混龄活动、各种分享活动、角色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幼儿社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幼儿不知如何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我教的大班和小班的孩子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的系列活动。结合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大班的孩子能有责任心的带领弟弟妹妹一同游戏,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尝试帮助弟弟妹妹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在午睡前,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帮助弟弟妹妹们脱衣服,会关心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体验到关爱的情感;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的时间,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里为家人服务、带邻居的弟弟妹妹玩游戏等事情,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到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在这样活动中,小班的孩子培养了胆量,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大班的孩子知道了怎样做哥哥姐姐,如何谦让,学会了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又如,幼儿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只不过独生子女更严重些。经常会出现挣抢玩具、独霸玩具的现象,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儿。为了培养他们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我在幼儿中间提倡“分享活动”,鼓励小朋友把家中心爱的玩具、图书带来幼儿园,与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并相互交换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机会,使幼儿学会了与别人分享。例如结合我园举办的“生日书屋”活动,提倡孩子们在生日当天给班级的书屋送上一本精美的书,生日书屋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分享的平台,各自向同伴展示分享自己带来的书本,这种“分享”活动培养了幼儿与别人分享快乐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发展了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社会化发展。
三、结合我园“四大品牌”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如是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为了更好地引发家长的积极参与,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状况有目的地开展幼儿才艺表演、亲子游戏活动、亲子一日游、亲子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以使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得到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强化。我园还开展了“春之韵文化节”、“夏之潮艺术节”、“秋之韵科技节”、“冬之火运动节”四大品牌活动,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接触机会,并且结合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能够全方面的了解孩子的表现,家长开放的半日活动基本是在全园范围内开展,从中家长可以观察到班级幼儿的整个发展状况和自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社会化发展状况。幼儿才艺表演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幼儿能大胆主动地表现自我,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及自信心的树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建立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互动的机制,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社区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另一个课堂,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物质环境等,努力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各行各业》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帮助幼儿了解社会上人们的劳动。如请医院的医生来给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听医生给我们上的幼儿保健的课;参观附近的消防大队,观看消防演习的录象资料;到社区的大街、超市、公园、银行、菜场、社区文化站等参观,加深了幼儿对各行各业人们劳动的了解,萌发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我们还发动幼儿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如: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组织大班幼儿带上老人们喜欢吃的食品和水果,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受到了敬老院老人们的称赞。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伴,为老人表演歌舞,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人们的情感。大量的活动告诉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能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互动是实现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各种教育的契机,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
2.《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高月梅1993年10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一、创造师幼互动的环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在幼儿园这个环境里,教师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如果缺乏和孩子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就将成为空谈。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兴趣,给予幼儿宽松、快乐的互动气氛,扬长避短,创造师幼互动的环境,通过各种活的教育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在师幼互动中,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不是活动的违规行为,不是以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为目的和内容的互动,而是关注孩子出现的矛盾,和孩子一起游戏活动,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等为内容的互动,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如:在每天的晨间活动、游戏、餐后等日常活动时,我每次都会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间去,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社会性内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小朋友在这种活动中社会性发展的较快。这充分表明了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对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和谐共融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随着当今独身子女家庭的普及,同伴对儿童发展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幼儿交流合作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教师要重视起幼儿之间的交往,为他们架其互动的桥梁,在幼儿学习、生活、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活动空间,创设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随时观察同伴,与同伴合作、互动,以获得新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开展师幼互动的活动,如混龄活动、各种分享活动、角色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幼儿社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幼儿不知如何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我教的大班和小班的孩子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的系列活动。结合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大班的孩子能有责任心的带领弟弟妹妹一同游戏,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尝试帮助弟弟妹妹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在午睡前,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帮助弟弟妹妹们脱衣服,会关心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体验到关爱的情感;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的时间,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里为家人服务、带邻居的弟弟妹妹玩游戏等事情,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到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并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在这样活动中,小班的孩子培养了胆量,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大班的孩子知道了怎样做哥哥姐姐,如何谦让,学会了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又如,幼儿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只不过独生子女更严重些。经常会出现挣抢玩具、独霸玩具的现象,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儿。为了培养他们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我在幼儿中间提倡“分享活动”,鼓励小朋友把家中心爱的玩具、图书带来幼儿园,与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并相互交换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机会,使幼儿学会了与别人分享。例如结合我园举办的“生日书屋”活动,提倡孩子们在生日当天给班级的书屋送上一本精美的书,生日书屋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分享的平台,各自向同伴展示分享自己带来的书本,这种“分享”活动培养了幼儿与别人分享快乐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发展了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社会化发展。
三、结合我园“四大品牌”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如是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为了更好地引发家长的积极参与,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状况有目的地开展幼儿才艺表演、亲子游戏活动、亲子一日游、亲子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以使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得到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强化。我园还开展了“春之韵文化节”、“夏之潮艺术节”、“秋之韵科技节”、“冬之火运动节”四大品牌活动,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接触机会,并且结合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能够全方面的了解孩子的表现,家长开放的半日活动基本是在全园范围内开展,从中家长可以观察到班级幼儿的整个发展状况和自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社会化发展状况。幼儿才艺表演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幼儿能大胆主动地表现自我,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及自信心的树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建立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互动的机制,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社区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另一个课堂,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物质环境等,努力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各行各业》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帮助幼儿了解社会上人们的劳动。如请医院的医生来给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听医生给我们上的幼儿保健的课;参观附近的消防大队,观看消防演习的录象资料;到社区的大街、超市、公园、银行、菜场、社区文化站等参观,加深了幼儿对各行各业人们劳动的了解,萌发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我们还发动幼儿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如: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组织大班幼儿带上老人们喜欢吃的食品和水果,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受到了敬老院老人们的称赞。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伴,为老人表演歌舞,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人们的情感。大量的活动告诉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能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互动是实现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各种教育的契机,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
2.《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高月梅1993年10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