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它的建构过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组合联系,它也得经由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选择与改造。如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学生全方面、高素质发展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前沿努力探索、匠心独运并有所创造,各种适应教育发展改革的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例如“引导—发现”、“质疑——解疑”、“探索——发现”、“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反思这些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一、正确定位课堂目标
语文教学该走哪条路?自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上。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创造力的培养上。与之相对应的产生了课内比重最大的精读、研读,都是围绕课文情节、思想内容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课堂成了一场思维游戏。换句话说,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逻辑的推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磨练,或者缺乏对语言的必要的关注。语文课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其次,学生的发言、老师越疽代庖,老师的讲解成了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这又是重大的目标误区。“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总之,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目标作出明确阐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课堂“选择”的有效的落实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为了体现主体性价值取向,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课文段落)、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保留观点见解等等,但是,这些选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呢?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教师在让学生“选择”的同时,其实内心非常心虚。害怕课堂上产生“矛盾”,出现“节外生枝”。也就是说害怕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出现出入。希望学生“善解人心”,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当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教师总能通过巧妙的办法把学生的选择纳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因为教师的“预案”并没有各种学生走向的应对措施。所以,这种“选择”是引起“伪选择”,是教师为顺从社会舆论,顺应教育潮流,博得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赞赏而作的一场演出,是一种教育装饰。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就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的道具。
三、课堂的主体定位——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
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体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异构解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的转化,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在能够对话的空间中,人人都是独立自由的,都是平等友善的,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接受或反对别人的见解。教育,就是要创造这样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无心理压力的对话空间。
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独特地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总之,“课改”之花遍地开,新型模式创出来!我们相信:在我们教师的辛勤努力下,“课改”会让教学模式更优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 727000)
一、正确定位课堂目标
语文教学该走哪条路?自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上。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创造力的培养上。与之相对应的产生了课内比重最大的精读、研读,都是围绕课文情节、思想内容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课堂成了一场思维游戏。换句话说,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逻辑的推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磨练,或者缺乏对语言的必要的关注。语文课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其次,学生的发言、老师越疽代庖,老师的讲解成了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这又是重大的目标误区。“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总之,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目标作出明确阐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课堂“选择”的有效的落实
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为了体现主体性价值取向,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研究问题、课文段落)、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保留观点见解等等,但是,这些选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呢?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教师在让学生“选择”的同时,其实内心非常心虚。害怕课堂上产生“矛盾”,出现“节外生枝”。也就是说害怕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出现出入。希望学生“善解人心”,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当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教师总能通过巧妙的办法把学生的选择纳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因为教师的“预案”并没有各种学生走向的应对措施。所以,这种“选择”是引起“伪选择”,是教师为顺从社会舆论,顺应教育潮流,博得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赞赏而作的一场演出,是一种教育装饰。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就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的道具。
三、课堂的主体定位——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
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体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异构解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的转化,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在能够对话的空间中,人人都是独立自由的,都是平等友善的,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接受或反对别人的见解。教育,就是要创造这样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无心理压力的对话空间。
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独特地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总之,“课改”之花遍地开,新型模式创出来!我们相信:在我们教师的辛勤努力下,“课改”会让教学模式更优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 7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