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支架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类课文,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寫景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中年级学生写景类课文的学习现状
  从统编本教材中年级的编排来看,在数量上比低年级有明显增加,此外,编者把相似的写景类课文组成一个单元,供学生集中学习,这就使学生在写景类文章的阅读上逐步从点状分布阅读走向了专项阅读。虽然这样的编排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梯度,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碎片化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写景类课文多数是对祖国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等方面的描述,意境美妙,非常有文学的色彩。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那些意境优美的词句往往比较抽象,他们理解起来感到有一定困难,也就很难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另外,这些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也较低,学生无法用准确连贯的句式进行表达。比如《三月桃花水》一文中的语言、意境都很美,但对于学生来说,谈起水,他们想到的最多的就是“水是清清的、凉凉的、透明的,像镜子一样”这样的词汇,而不会运用文本中学到的语言来建构。
  2.意象理解抽象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读懂写景类文章,就要能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并能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以从中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多数没有亲眼见过作者所描绘的景致,缺乏真实的感受体验,也就很难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无法真正沉浸到作者所展现出的优美画卷之中。如在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第6自然段的阅读中,多数学生阅读时只能抽象地感受到地上铺着一层树叶,很难在头脑中建构起树叶铺得很厚很厚、很长很长的具体景象,也就很难感受到文本那独特的味道。
  3.情感体验肤浅化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类文章也是如此,选入统编本教材中的写景类课文多数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而这种感受是成年人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小学生的情感距离很远,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像城里的学生无法理解热爱乡村的情感那样,乡村的孩子也无法感受体会那种城市生活之美。如《乡下人家》这篇文章展现的是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下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体会到这种情感,即使部分体会到的学生,感知体验也是比较肤浅的。
  二、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
  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明白了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之后,教师再以此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那么,将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1.体验示范支架
  教学写景类课文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等。由于学生在情感美的感受上容易出现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体验的支架,以便于学生感受和体会。
  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句中的“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可以示范抱一抱学生,并让学生说一说被老师抱着的感受。在亲身体验下,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抱”这个词语给自己带来的温暖、温馨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模仿小水塘抱抱月亮,体会用上“抱”字以后,水塘和月亮仿佛成了一家人一样的那种感觉。
  2.语言比较支架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积累的语言多数以口头语言为主,往往喜欢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句式,其本质是“实用性”。而在写景类文章的阅读中,学生接触到的语言比较优美,句式独特,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把自己白话式的语言转换为典范高雅优美的语言呢?比较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感受美,帮助学生领会作家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对比感受。你觉得文章写得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二是发现规律。发现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特色和规律,积累语言。三是迁移运用。在写其他描写景物类的文章时有意识地运用和积累学过的语言。
  3.思维导图支架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的写景类课文多数是以“家乡”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些课文多数是以“总分”结构为主,从几个方面着手对某一处景物进行介绍,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在这些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文章段落结构与篇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说说作者是围绕哪些方面对景物进行介绍的,这几个方面之间又各自具有哪些特点等,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逻辑的发展。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每一部分与篇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每一部分景物自身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在中年级写景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就单篇课文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就单元整组中的多篇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这些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篇课文在描写时选择的角度都不同?这些课文中的几个方面能不能互换?”鼓励学生迁移运用,从而为独自完成写景类文章奠定基础。
  三、写景类课文教学中使用支架应注意的问题
  在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那么,在这些支架的运用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使用支架应融入整体语境
  情境是写景类文章的核心,学习写景类文章首要的就是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如果支架运用得不合理,则很容易破坏文章的整体情境。因此,在同一篇文章中,教学环节不要过于琐碎,支架的使用频率也不宜过高。一般来说,不宜超过3个,并且还要注意:(1)词不离句。词语教学的支架搭建不能脱离于文本语境单独进行。(2)句不离段。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描写的环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以后,教师还要通过合适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把文章描述的画面连成整体说一说,以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完整的情境。(3)段不离篇。当学生对课文描绘的画面有了真正感悟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和课文描述的情境想一想、说一说,以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美好的学习体验。
  2.使用支架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在教学中,支架的搭建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支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当班里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当班里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学生按照学习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移除支架。如在《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类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学习此类课文的经验,教师就可以唤醒学生以前借助支架学习的经历,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课文。
  3.使用支架与及时评价相结合
  支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真正发挥支架的作用,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借助支架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时予以评价。当学生借助支架仍然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需要对支架适时进行调整、完善与补充。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利用支架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在中年级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接受认知情况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并注重学习支架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助力。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几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的课,看得出来,大家对此次上课非常重视,都希望借此机会好好磨炼与展示一下自己。有的不仅借鉴了名师的教案设计,还融入了自己的备课思考;有的为了与众不同,突出个人的主张,逐字逐句书写教案;有的为此还悄悄地借着其他班级学生试上教学内容……从那整齐书写的教学设计、精心准备的课件、充满期待又略显紧张的情绪,不难看出他们的敬业与认真。他们仿若去赴一场盛大的宴会,精装细扮,想把惊
【教材简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生命 生命》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揭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是一篇抒发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在理解生命的意义上有难度。因
提到文本阅读,我们都会想到只有深读、细读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不然,文本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方式的阅读所指向的训练方向也完全不同。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质、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汲取信息,在浏览泛读中提升概括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浅显、语言浅近的文本,如简单的童话寓言故事,明了的科普类读物等。阅读这一类文本就需要教师从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特点出发
读与写相辅相成,读与写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联通手段。然而,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全理解课标的教学理念,仍然将阅读课与习作课视作各自独立的课程类型,导致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明显存在读就是读、写就是写,彼此根本没有结合,甚至还出现严重的割裂。其主要原因如下:  1.“累積”被忽视  学生掌握知识和累积知识主要通过阅读,通过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实现知识“质”的飞跃,即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来源于生活,教材受篇幅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放眼于社会和生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统编本教材针对这种“受限”的不足,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选编“阅读链接”的理念  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增加储备量,拓展知识面,为终身学习奠定基
观察是习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习作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应用于日常习作中。利用观察活动对学生习作进行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学生在习作视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创设情境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对学生的观察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农村小学特点进行习作的情境创设,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从观察意识的培养、观察素材的提取、习作
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编写体系,还有栏目设计等,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更契合课标的精神,还更具有时代气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新旧教材之间的对比,结合异同明晰编者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笔者以二年级上册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新旧教材“异同”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新旧教材“不变”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从其溯源来看,统编本教材是在人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的困扰,学生的“噩梦”,“假、大、空”等的习作现象屡见不鲜。而微习作以“微篇幅”“微话题”“微主题”等优势,更容易使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因此,笔者从随文“微习作”、阅读“微后感”、生活“微日记”三个方面,于“小微”洞见“大作”,探究小学高年级“微习作”教学的新模式。  一、习作常态化:“微习作”  “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它篇幅短小、切入点小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畅畅开始了美国西海岸—黄石国家公园的行程。  历经11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美国。第一站,参观旧金山市区仿照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而建的市政厅,这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太能理解的,我们在里面正常参观,他们在一楼正常办公,尽管南京市政府也对外开放了,可那毕竟不是天天,而且绝无可能像美国这样随意。畅畅还特地去旧金山市政厅接待奥巴马的会议室参观了一下,据说顶部的金饰都是真的,墙壁的油画艺术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本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主张引导学生要有意义地去学习,要求学生对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以此为方向展开教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想让该状况得到改变,就要摒弃“知识至上”的观点,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