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发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功能 发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7-0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满足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学生为主体”的经营性实习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进行了大胆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本文以此为例对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发挥进行探讨。
一、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真实岗位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以下的实施方式:一种是教学消耗性的实训,学校购进基本的实训设备和耗材,让学生按照实训步骤进行操作,达到基本技能的实训;另一种是仿真性实训,实训依托计算机及软件,在实践指导教师辅导下,进行仿真实训;还有一种是在校内或校外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这是真实岗位实训,有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工作任务,学生经过岗前培训,在真实的岗位上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教学实训,其最大特点在于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集经营、实训于一体,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角色在真实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责任,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接触经营管理等实际业务,经受实际经营活动的复杂情况锻炼,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完成经营与实训任务。学生在经营现场、实际岗位中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巩固和充实的同时,更好地获得了在书本上没有的实际经营现管理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和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为主体”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训练平台。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知的提高、非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的职业岗位中,才能形成最深刻的印象与行为或心理定势,通过理解、获取、发现、熟练、养成等行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全真的生产环境,可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大量的“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兴趣;同时,实训基地的经营性决定了师生在实践基地内必须从经营者角度出发,以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这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市场风险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多方面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现代生产管理能力,使得学生适应从实训岗位向职业岗位转变,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此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离开其他部门的合作,因此,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在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新的实训效果评价标准,实现学生实训由“消耗性实训”到“造血性实训”转变
以往学生实训基本上是在校内实训室,借助实训设备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老师规定的实训步骤完成任务,就算达到教学目标。学校为此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以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属于消耗性实训。而校外实习则要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实施,需要联系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学生虽然也能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实习,但企业囿于“经济利润指标”,学校的教学实习计划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完全落实,实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大多不需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但学校需承担学生实习的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也属于消耗性实习。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生为主体”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经营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有效地落实了实习实训计划。学生在具有实战氛围的职业环境下实训和历练,其专业素养、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能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实习实训效果,而学校也有效地降低了实习实训成本。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校内经营性实习基地的宗旨当然是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旨在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完全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一般来说,“现实企业如果不能赢利,就意味着失败”。同样,如果我们依托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经营”不能赢利,那么无疑也意味着学生“实训”是失败的,达不到企业岗位合格员工要求。为此,为了提高经营性实习基地的实训效果,学校用企业经营的利润指标来评价实训效果,通过经营的业绩反馈实训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以不断总结、提高。因此,几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营性实训基地在发挥实践基地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利用“实训”经营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增添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
第一,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实训内容项目化。“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经营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实训项目,实训内容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分析出产品经营的项目任务,确定训练项目的目标、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如人力资源专业分为问题诊断、组织结构设计、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考核、培训、薪酬管理等项目;市场营销专业从市场调查到商品采购谈判、签约、下订单进货、店面营销及策划等进行递进式项目训练;物流管理专业分为商品入库、点货、商品信息系统录入、出库、理货、盘点等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则分为审核凭证、制单、记账、出账、复核、点钞、办理银行业务、报表及分析、统计、档案管理、纳税申报等项目。通过项目训练,学生在实训中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落实了高职教育“理论必须够用,强化学生能力”的教育理念。 第二,创新岗前集中培训制和业余时间轮岗制相结合的实训组织形式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任务来源于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就是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它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融会贯通,是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由于经营性的特点,任何工作失误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都要进行岗前培训集中制和工作轮岗制。岗前培训集中制就是在安排班级学生实训前,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实训计划和实习岗位的要求,将有关实习内容、实习岗位的职责、操作流程、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发给实训指导书。实训培训后,根据实训基地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学生可以分期分批在课余时间到相应的岗位上独立工作,并指派有主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每个岗位实训一周后进行换岗。这样,学生经过轮岗实训,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边接受指导边熟练岗位,最终达到工作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实现“实训即工作、课堂即基地、学员即员工”,融“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零距离对接。
第三,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创新实训教学评价方式。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内容、方式的变化,促进了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评价,不再是通过一份试卷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业绩作为评价要素。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状况。评价人主要是“主管”和“同事”。评价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不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养成“踏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职业意识。
四、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教师教科研能力
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筹建、完善和运转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开展市场调研、制订基地建设方案、选配设备、经营管理等的实训教学,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经营流程,促使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使得教学更生动、目标更具体、效果更明显。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产教研结合能力,并最终提升教师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科研、服务是教师的三大职责。虽然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教学工作,但是科研、服务也不可偏废,应以科研、服务促进教学,三者协调发展。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开展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把它作为一个教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边探索边总结,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教师们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为背景设计的商场推销礼仪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和现代推销技巧课程整体设计,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学课件大赛三等奖、学院精品课程和教师说课比赛奖;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3名财务部成员参加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赛获得三等奖。还有与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相关的自治区级教学科研项目2项,教师发表相关教学教改论文10篇。其中《“学生主体”下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意义》一举摘取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意义》、《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分获第八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一、二、三等奖。(下转第103页)
(上接第48页)
五、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中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修课程,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但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学生,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校园人”,大都缺乏企业历练的阅历,因而学生的“职业人”意识还是欠缺。我们通过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经营管理”实训,使学生体验职业感受,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某一职业的岗位要求差距有多少,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职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弥补差距的方法,以便毕业时知识技能达到理想岗位的要求,接受企业的挑选并成功就业。
综上所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体”、“生产经营性”为主要特征,实现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模式”,从“仿真实训”到“全真实训”,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的转变,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新尝试、课程改革的新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积累职场经验,缩短了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迅.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王昌国,商小琴.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之探索[J].中国市场, 2011(2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8B120)
【作者简介】全细珍(1967-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伍耿清(1964-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功能 发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7-0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满足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学生为主体”的经营性实习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进行了大胆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本文以此为例对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发挥进行探讨。
一、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真实岗位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以下的实施方式:一种是教学消耗性的实训,学校购进基本的实训设备和耗材,让学生按照实训步骤进行操作,达到基本技能的实训;另一种是仿真性实训,实训依托计算机及软件,在实践指导教师辅导下,进行仿真实训;还有一种是在校内或校外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这是真实岗位实训,有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工作任务,学生经过岗前培训,在真实的岗位上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教学实训,其最大特点在于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集经营、实训于一体,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角色在真实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责任,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接触经营管理等实际业务,经受实际经营活动的复杂情况锻炼,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完成经营与实训任务。学生在经营现场、实际岗位中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巩固和充实的同时,更好地获得了在书本上没有的实际经营现管理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和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为主体”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训练平台。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知的提高、非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的职业岗位中,才能形成最深刻的印象与行为或心理定势,通过理解、获取、发现、熟练、养成等行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全真的生产环境,可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大量的“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兴趣;同时,实训基地的经营性决定了师生在实践基地内必须从经营者角度出发,以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这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市场风险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多方面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现代生产管理能力,使得学生适应从实训岗位向职业岗位转变,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此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离开其他部门的合作,因此,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在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新的实训效果评价标准,实现学生实训由“消耗性实训”到“造血性实训”转变
以往学生实训基本上是在校内实训室,借助实训设备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老师规定的实训步骤完成任务,就算达到教学目标。学校为此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以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属于消耗性实训。而校外实习则要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实施,需要联系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学生虽然也能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实习,但企业囿于“经济利润指标”,学校的教学实习计划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完全落实,实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大多不需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但学校需承担学生实习的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也属于消耗性实习。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生为主体”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经营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有效地落实了实习实训计划。学生在具有实战氛围的职业环境下实训和历练,其专业素养、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能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极大地提高实习实训效果,而学校也有效地降低了实习实训成本。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校内经营性实习基地的宗旨当然是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旨在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完全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一般来说,“现实企业如果不能赢利,就意味着失败”。同样,如果我们依托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经营”不能赢利,那么无疑也意味着学生“实训”是失败的,达不到企业岗位合格员工要求。为此,为了提高经营性实习基地的实训效果,学校用企业经营的利润指标来评价实训效果,通过经营的业绩反馈实训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以不断总结、提高。因此,几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营性实训基地在发挥实践基地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利用“实训”经营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断增添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
第一,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实训内容项目化。“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经营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实训项目,实训内容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分析出产品经营的项目任务,确定训练项目的目标、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如人力资源专业分为问题诊断、组织结构设计、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考核、培训、薪酬管理等项目;市场营销专业从市场调查到商品采购谈判、签约、下订单进货、店面营销及策划等进行递进式项目训练;物流管理专业分为商品入库、点货、商品信息系统录入、出库、理货、盘点等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则分为审核凭证、制单、记账、出账、复核、点钞、办理银行业务、报表及分析、统计、档案管理、纳税申报等项目。通过项目训练,学生在实训中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落实了高职教育“理论必须够用,强化学生能力”的教育理念。 第二,创新岗前集中培训制和业余时间轮岗制相结合的实训组织形式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任务来源于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就是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它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融会贯通,是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由于经营性的特点,任何工作失误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都要进行岗前培训集中制和工作轮岗制。岗前培训集中制就是在安排班级学生实训前,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实训计划和实习岗位的要求,将有关实习内容、实习岗位的职责、操作流程、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发给实训指导书。实训培训后,根据实训基地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学生可以分期分批在课余时间到相应的岗位上独立工作,并指派有主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每个岗位实训一周后进行换岗。这样,学生经过轮岗实训,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边接受指导边熟练岗位,最终达到工作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实现“实训即工作、课堂即基地、学员即员工”,融“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零距离对接。
第三,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创新实训教学评价方式。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教学内容、方式的变化,促进了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评价,不再是通过一份试卷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业绩作为评价要素。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状况。评价人主要是“主管”和“同事”。评价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不仅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养成“踏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职业意识。
四、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教师教科研能力
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筹建、完善和运转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开展市场调研、制订基地建设方案、选配设备、经营管理等的实训教学,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经营流程,促使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使得教学更生动、目标更具体、效果更明显。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产教研结合能力,并最终提升教师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科研、服务是教师的三大职责。虽然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教学工作,但是科研、服务也不可偏废,应以科研、服务促进教学,三者协调发展。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开展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把它作为一个教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边探索边总结,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教师们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为背景设计的商场推销礼仪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和现代推销技巧课程整体设计,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学课件大赛三等奖、学院精品课程和教师说课比赛奖;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3名财务部成员参加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赛获得三等奖。还有与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相关的自治区级教学科研项目2项,教师发表相关教学教改论文10篇。其中《“学生主体”下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意义》一举摘取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意义》、《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分获第八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一、二、三等奖。(下转第103页)
(上接第48页)
五、依托“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中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修课程,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但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学生,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校园人”,大都缺乏企业历练的阅历,因而学生的“职业人”意识还是欠缺。我们通过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经营管理”实训,使学生体验职业感受,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某一职业的岗位要求差距有多少,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职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弥补差距的方法,以便毕业时知识技能达到理想岗位的要求,接受企业的挑选并成功就业。
综上所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体”、“生产经营性”为主要特征,实现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模式”,从“仿真实训”到“全真实训”,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的转变,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新尝试、课程改革的新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积累职场经验,缩短了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迅.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王昌国,商小琴.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之探索[J].中国市场, 2011(2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8B120)
【作者简介】全细珍(1967-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伍耿清(1964-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