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最爱,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体验到快乐,而且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而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幼儿的游戏当中,介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何时介入?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游戏 游戏介入
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它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是适应幼儿内部需要而进行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独自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仅凭主观愿望,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这样很可能会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因为教师的介入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停止了幼儿的游戏。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时机,又可能使教育契机白白的流失,影响到幼儿在游戏中发展。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恰当地选择介入时机和方法确实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一、幼儿游戏介入的时机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的干预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孩子的兴趣。因此,适时地介入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阶段性介入
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一般会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状况,有重点地选择某个游戏进行介入,以下这几个时期是教师应该重点介入的。
1. 当幼儿刚入园或者升班,幼儿换了一个新环境,游戏材料也因此有所改变,从而使幼儿产生陌生感。这时教师要多介入到游戏中,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幼儿,带着幼儿在游戏中多多熟悉各个区域及各区域中的各种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快乐地去操作各种游戏材料。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内在兴趣,然后引导幼儿更主动积极地进行游戏活动。
2. 在投放新材料后,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多种属性吸引着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从中幼儿也得到了发展。新材料的补充投放,对幼儿是一种新的吸引,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幼儿,掌握幼儿对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3. 在诞生新的区域时,新游戏区虽然是伴随着幼儿的兴趣出现的,但是,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依然是新奇而又陌生的,加上幼儿知识经验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到游戏进行引导,帮助幼儿丰富游戏体验,提高游戏水平。
(二)过程中的介入
幼儿在每天的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游戏的内容也不相同。教师必须注重观察,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介入到游戏中,帮助幼儿更好地游戏。
1. 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可以自行解决,也有些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而确实不能解决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到游戏中,指导幼儿有效地通过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美术区中三个小朋友正将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变成其他颜色,只见豆豆手里的水变紫色了,于是他就找紫色的蜡笔,找了好半天没找到就去问老师:“老师!我把红色和蓝色的水放在一起变成紫色了,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可是没有紫色蜡笔。”老师说:“豆豆!不用急,我帮你!”于是老师一边找蜡笔一边自言自语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真奇妙呀!”豆豆问:“老师,我把红色蜡笔和蓝色蜡笔放在一起涂,会变紫色吗?”老师高兴地说:“你试试看吧!”当紫色的线条终于出现了,豆豆高兴地举起双手大叫:“我会变紫色蜡笔拉!”老师也会心地笑了。在这案例中,老师本可以直接将紫色蜡笔给豆豆的,可她接住了幼儿抛过来的球,又将难题抛向幼儿,让他自己寻求答案,在幼儿想不出答案时,不急于告知,而是借助试验结果点击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迁移,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获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获得的经验比老师直接告诉他答案要有意义多,而且是永久的,可以举一反三的。
2. 游戏出现问题时的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行为、规则等问题时,教师发现后应及时介入,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解决。例如:有一次,在建构区,“哗!”的一声,建构区积木倒下来了,老师没有马上走过去,天宝哭着指着元元说:“都是你!都是你!”元元也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不是我!”天宝见元元不承认更生气了,便拿积木朝元元砸去,元元也准备拿积木砸天宝,这时老师马上跑过去:“咦!是谁把积木宝宝到处乱扔?”原来天宝在建一栋四层的房子,元元说:“我们可以建更高的楼房。”元元在搭建时不小心手碰到积木,房子倒了。这一案例说明,小班幼儿不具备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很有必要的,老师询问情况后进入幼儿的游戏情景,说:“我也觉得可以搭建更高的楼房,可是怎样搭呢?”两个孩子忘记了刚才的争吵,你一言我一语的进入情景讨论起来。“那你们俩合作搭建一栋六层的楼房给老师住吧。”两个孩子带着新的任务投入到游戏中。老师的介入避免了孩子之间的打架事件也让孩子们学会合作,挑战。带给他们更多成就感。
3.幼儿无法深入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长时间反复进行同一游戏内容,游戏内容缺乏新意,这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可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例如:小厨房里,孩子在玩用木制玩具刀切粘绒苹果、火腿,刚开始孩子们兴趣很高,切了然后粘起来再切,等他们掌握了切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摆弄苹果、火腿的动作。这时,老师便给大家出了个问题:“小朋友,谁能用刀切真的面包或黄瓜呢,而且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给大家展示展示你的本领,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孩子们学会用西餐刀切食物之后,老师又给他们出难题:“谁能不用刀,用线来切食物呢。”又激起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游戏一步一步深入。
二、幼儿游戏介入的方法 因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的不同,教师在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后,还必须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游戏内容,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指导幼儿游戏,使幼儿都能在原有游戏水平上有所提高。
(一)观察是教师介入的前提
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不能盲目。如果不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想法和需要就介入到游戏中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改变幼儿的游戏方向,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和发展。所以,在教师要介入到游戏之前必须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以后,再介入到游戏中。例如:科学探索区中有一个魔盒,幼儿将手伸进魔盒会摸出各种水果,可不知为何小朋友们玩了一下就走了。老师没有马上批评幼儿操作材料不专心,也没有撤走魔盒,而是在一旁观察每个孩子操作这份材料的表现,他发现魔盒不能让幼儿感兴趣是因为小朋友们摸到的水果自己都认识,没有挑战性,摸好后又没有其他变化,探索过程太短。于是,老师在魔盒里放了一些干果,同时投放了相应的图片,幼儿摸出食物后放在相应的图片上又增加了一个探索过程,最后还能体验成功的乐趣。随后的几天里老师天天增加一个新的物体,这样魔盒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由此可见,教师补充材料、提出问题等指导行为都是建立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观察所得到的直观、具体的材料,直接引发了教师相应的指导行为。如果脱离了这个观察、了解过程,老师便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所以,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前提。
(二)角色定位是教师介入的关键
我们在多次的案例分析中以及和教师的谈话交流中了解到,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介入幼儿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大班孩子思思从家里带来几朵迎春花,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老师正想上前阻止,但马上又改口问:“你为什么把花放入这么多的水里呢?”思思说:“花离不开水,没有水它会死的。”老师便同意她的做法,还每天和她一起观察。过了几天他们发现小花瓣烂了。这时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小花瓣会烂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有根的植物才能在水中生长。老师假装疑惑的表情问:“是吗?”小朋友们都说:“是的!是的!老师你如果不信,我们明天再带一些有根的植物试试看!”第二天许多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有根的花卉,他们天天精心地浇水,观察其变化,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在这案例中,老师并没有以老师的身份阻止幼儿将花放入水中是不对的,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和她一起观察,当小朋友有了答案后,她没有马上肯定,而是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出现,继续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教师直接介入游戏
对于班内幼儿关注较少的区域,教师可以采用直接介入的方法。有几天,幼儿不喜欢到数学区活动,通过观察并认真分析了原因和幼儿的特点以后,教师可以直接变化、丰富游戏材料,并采取利用游戏直接介入到数学区活动的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激励法、同伴引入法、鼓励表扬法提高幼儿对此区的活动兴趣。结果竞争、挑战、成就感重新唤起了孩子对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四)交叉式介入游戏
交叉式介入游戏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这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以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游戏当中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把!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总之,教师以何种方式、方法适时适宜地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是一种极富灵感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修整和反思,使自己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决策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 游戏介入
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它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是适应幼儿内部需要而进行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独自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仅凭主观愿望,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这样很可能会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因为教师的介入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停止了幼儿的游戏。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时机,又可能使教育契机白白的流失,影响到幼儿在游戏中发展。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恰当地选择介入时机和方法确实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一、幼儿游戏介入的时机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的干预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孩子的兴趣。因此,适时地介入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阶段性介入
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一般会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状况,有重点地选择某个游戏进行介入,以下这几个时期是教师应该重点介入的。
1. 当幼儿刚入园或者升班,幼儿换了一个新环境,游戏材料也因此有所改变,从而使幼儿产生陌生感。这时教师要多介入到游戏中,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幼儿,带着幼儿在游戏中多多熟悉各个区域及各区域中的各种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快乐地去操作各种游戏材料。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内在兴趣,然后引导幼儿更主动积极地进行游戏活动。
2. 在投放新材料后,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多种属性吸引着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从中幼儿也得到了发展。新材料的补充投放,对幼儿是一种新的吸引,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幼儿,掌握幼儿对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3. 在诞生新的区域时,新游戏区虽然是伴随着幼儿的兴趣出现的,但是,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依然是新奇而又陌生的,加上幼儿知识经验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到游戏进行引导,帮助幼儿丰富游戏体验,提高游戏水平。
(二)过程中的介入
幼儿在每天的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游戏的内容也不相同。教师必须注重观察,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介入到游戏中,帮助幼儿更好地游戏。
1. 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可以自行解决,也有些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而确实不能解决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到游戏中,指导幼儿有效地通过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美术区中三个小朋友正将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变成其他颜色,只见豆豆手里的水变紫色了,于是他就找紫色的蜡笔,找了好半天没找到就去问老师:“老师!我把红色和蓝色的水放在一起变成紫色了,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可是没有紫色蜡笔。”老师说:“豆豆!不用急,我帮你!”于是老师一边找蜡笔一边自言自语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真奇妙呀!”豆豆问:“老师,我把红色蜡笔和蓝色蜡笔放在一起涂,会变紫色吗?”老师高兴地说:“你试试看吧!”当紫色的线条终于出现了,豆豆高兴地举起双手大叫:“我会变紫色蜡笔拉!”老师也会心地笑了。在这案例中,老师本可以直接将紫色蜡笔给豆豆的,可她接住了幼儿抛过来的球,又将难题抛向幼儿,让他自己寻求答案,在幼儿想不出答案时,不急于告知,而是借助试验结果点击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迁移,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获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获得的经验比老师直接告诉他答案要有意义多,而且是永久的,可以举一反三的。
2. 游戏出现问题时的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行为、规则等问题时,教师发现后应及时介入,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解决。例如:有一次,在建构区,“哗!”的一声,建构区积木倒下来了,老师没有马上走过去,天宝哭着指着元元说:“都是你!都是你!”元元也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不是我!”天宝见元元不承认更生气了,便拿积木朝元元砸去,元元也准备拿积木砸天宝,这时老师马上跑过去:“咦!是谁把积木宝宝到处乱扔?”原来天宝在建一栋四层的房子,元元说:“我们可以建更高的楼房。”元元在搭建时不小心手碰到积木,房子倒了。这一案例说明,小班幼儿不具备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很有必要的,老师询问情况后进入幼儿的游戏情景,说:“我也觉得可以搭建更高的楼房,可是怎样搭呢?”两个孩子忘记了刚才的争吵,你一言我一语的进入情景讨论起来。“那你们俩合作搭建一栋六层的楼房给老师住吧。”两个孩子带着新的任务投入到游戏中。老师的介入避免了孩子之间的打架事件也让孩子们学会合作,挑战。带给他们更多成就感。
3.幼儿无法深入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长时间反复进行同一游戏内容,游戏内容缺乏新意,这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可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例如:小厨房里,孩子在玩用木制玩具刀切粘绒苹果、火腿,刚开始孩子们兴趣很高,切了然后粘起来再切,等他们掌握了切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摆弄苹果、火腿的动作。这时,老师便给大家出了个问题:“小朋友,谁能用刀切真的面包或黄瓜呢,而且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给大家展示展示你的本领,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孩子们学会用西餐刀切食物之后,老师又给他们出难题:“谁能不用刀,用线来切食物呢。”又激起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游戏一步一步深入。
二、幼儿游戏介入的方法 因幼儿的个性、能力、经验的不同,教师在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后,还必须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游戏内容,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指导幼儿游戏,使幼儿都能在原有游戏水平上有所提高。
(一)观察是教师介入的前提
教师在介入游戏时,不能盲目。如果不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想法和需要就介入到游戏中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改变幼儿的游戏方向,甚至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和发展。所以,在教师要介入到游戏之前必须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以后,再介入到游戏中。例如:科学探索区中有一个魔盒,幼儿将手伸进魔盒会摸出各种水果,可不知为何小朋友们玩了一下就走了。老师没有马上批评幼儿操作材料不专心,也没有撤走魔盒,而是在一旁观察每个孩子操作这份材料的表现,他发现魔盒不能让幼儿感兴趣是因为小朋友们摸到的水果自己都认识,没有挑战性,摸好后又没有其他变化,探索过程太短。于是,老师在魔盒里放了一些干果,同时投放了相应的图片,幼儿摸出食物后放在相应的图片上又增加了一个探索过程,最后还能体验成功的乐趣。随后的几天里老师天天增加一个新的物体,这样魔盒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由此可见,教师补充材料、提出问题等指导行为都是建立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观察所得到的直观、具体的材料,直接引发了教师相应的指导行为。如果脱离了这个观察、了解过程,老师便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所以,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前提。
(二)角色定位是教师介入的关键
我们在多次的案例分析中以及和教师的谈话交流中了解到,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介入幼儿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大班孩子思思从家里带来几朵迎春花,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老师正想上前阻止,但马上又改口问:“你为什么把花放入这么多的水里呢?”思思说:“花离不开水,没有水它会死的。”老师便同意她的做法,还每天和她一起观察。过了几天他们发现小花瓣烂了。这时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小花瓣会烂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有根的植物才能在水中生长。老师假装疑惑的表情问:“是吗?”小朋友们都说:“是的!是的!老师你如果不信,我们明天再带一些有根的植物试试看!”第二天许多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有根的花卉,他们天天精心地浇水,观察其变化,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在这案例中,老师并没有以老师的身份阻止幼儿将花放入水中是不对的,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和她一起观察,当小朋友有了答案后,她没有马上肯定,而是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出现,继续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教师直接介入游戏
对于班内幼儿关注较少的区域,教师可以采用直接介入的方法。有几天,幼儿不喜欢到数学区活动,通过观察并认真分析了原因和幼儿的特点以后,教师可以直接变化、丰富游戏材料,并采取利用游戏直接介入到数学区活动的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激励法、同伴引入法、鼓励表扬法提高幼儿对此区的活动兴趣。结果竞争、挑战、成就感重新唤起了孩子对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四)交叉式介入游戏
交叉式介入游戏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这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以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游戏当中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把!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总之,教师以何种方式、方法适时适宜地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是一种极富灵感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修整和反思,使自己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决策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