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岳山走出去的党的“七大”代表刘开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车为掩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1936年冬参加了薄一波创建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7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时任中心县委书记的刘开基,在党中央和太岳区党委的领导下,率领全县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战斗,将毛泽东主席的人民战争军事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坚壁清野,对强大的日本顽敌实施围困,时间持续了两年半。其间,英勇的沁源人民没有出现过一个汉奸,彻底粉碎了日军推行的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的阴谋,取得了辉煌胜利。为此,受到了党中央的鼓励和表扬,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把这场斗争评价为“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日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开基同志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委书记”。
  1943年10月,组织上决定调开基同志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那时到延安交通十分不便,又有敌人封锁。他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与掩护下,经过长途跋涉,辗转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周恩来、叶剑英亲切接见了刘开基,并详细听取了沁源围困战的情况汇报。周恩来同志还多次安排他给中央机关的同志作报告,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1944年1月初,剧作家王震云、吴雪以刘开基的报告和沁源军民团结奋战的生动事例为素材,创作了七幕话剧《沁源围困》。该剧演出后,在延安军民中震动很大。在延安“鲁艺”排演《白毛女》时,演员的情感上不来,表演不到位,周恩来安排刘开基给剧组人员讲苦难史,并向演员们介绍说,他是个真正的农民代表,让他给你们当个农民导演。《白毛女》公演时,周恩来和许多中央领导都去看。周恩来走到前排,没有看到开基,便站起来向后场问:“刘开基来了没有?”刘开基站起来后,周恩来笑着说:“你是导演,怎么不到前边来?你这个土包子。”并把刘开基介绍给毛主席。刘开基握住毛主席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格外亲切地向刘开基说:“好!好啊!沁源人是英雄!”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在延安学习期间,刘开基被选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刘开基作为沁源县走出去的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共“七大”会议。当时太岳区的“七大”代表还有薄一波、陈赓、安子文、卫恒、李聚奎、高扬文、王扬之、王锐、任志远(沁源籍)、程谷梁、桂绍斌、王鹤峰、周仲芙。薄一波、陈赓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议期间,开基同志聆听了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总司令作的《论解放区战场》以及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演说。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开基同志同周恩来分在一个党小组,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周恩来的关爱与教诲。
  1993年2月21日上午10时25分,刘开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山西太原与世长辞,享年82岁。与开基同志合作共事的老同志薄一波、钱正英、戎子和、傅涯、陶鲁笳、王谦、李立功等,分别送了花圈、挽联,发了唁电,撰写了回忆文章,以寄托对他的哀思与怀念。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开基同志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薄一波在纪念文章中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太岳根据地岳北地区中心沁源县城后,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决策选择了“围困沁源”的方针。他当时是沁源县委书记,立即率领沁源群众、民兵,积极协同主力部队参加了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用围困法战胜敌人的先例……屡建奇功,压倒敌人,使敌人始终组织不起‘维持会’,功不可没。全国解放后,开基同志到省委工作,分管全省农业工作,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参与决策和具体组织实施了省里多项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政策的落实。工作中,他注重实际,踏踏实实。开基同志对恢复、发展山西的农业,成绩是显著的。”陈庚夫人傅涯同志是与刘开基一起去延安的,她在《难忘的榜样》纪念文章中说:“开基同志忠厚朴实,一点也没有架子,实干又平易近人,身体高大,面颜黑红,总是那么和蔼沉着。陈赓生前曾向我夸‘刘开基思想意识好,意志坚实,是个经过严峻考验,又努力工作,能联系群众的沁源的好干部,在沁源威信很高。’”钱正英在《怀念刘开基同志》一文中写到:“我从五十年代起就认识了刘开基同志,当时他是山西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我是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在多年的工作中成了深交。他对山西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熟悉,对山西的水利工程如数家珍,和广大农民更是亲如一家,这一切都使我对他十分钦佩。他所到之处,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或是老少农民,都不称呼他官衔,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刘。我和老刘一起下乡,他会指点司机走各种山间小路,吃山西农村的家常饭,亲眼目睹了农民对老刘的信任与热爱。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对一些工程的决策也很慎重。”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回忆道:“刘开基同志留给山西人民有许多可以见得到的好东西——森林、水库、电站、灌渠、牛羊、果树……”“他对山西的地理概貌、自然条件都非常熟悉。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天桥电站及数十万亩灌区,月岭山、郭庄水库、禹门口提水站及打井工地,山阴牛场、朔县马场、房山种羊场的兴建,文水县开栅村的种子培育基地,都洒下了他的汗水,踏遍了他的足迹”。
  在说到刘开基同志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廉洁奉公时,原省委副书记王大任回忆说:“开基同志的座上客,有两种人最多,一种是全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一种是农业战线上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他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同志式地讨论问题。他布衣素食,粗茶淡饭,一直过着清贫和节俭的生活。”原省委书记李立功回忆说:“刘开基同志在生活和家庭问题上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搞特殊化。他下乡检查工作,不管到哪里,他交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当地的接待人员,安排生活从简,不准大吃大喝,许多时候主动去公共食堂同职工一起吃饭。他从不接受下面送来的礼品,偶尔老家人带来一些土特产,能退回的退回,退不回的补钱。他从不伸手要组织照顾,严禁家里人坐公车、吃公饭、用公家的东西。他的八个子女曾有五个插队下乡务农,三个参军和当工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牛桂英回忆她到文水县慰问文峪河水库土地演出见到刘开基同志时说:“参战的干部民工成千上万,他身材魁梧,淳朴实在,身上穿一件白衬衫,下身穿蓝布裤,项上围条白毛巾,脚穿黑布鞋,手拎一顶草帽,活像一位熟谙耕地的老农民,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他陪我们一起吃饭,没有桌椅,端上碗蹲在地上吃。他住在简易帐蓬里,日夜操劳,一心扑在水利事业上。”花艳君在回忆刘开基时说:“1958年修建汾河水库时,刘省长(开基)任总指挥,看到他嚼冷馒头、喝凉水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与刘开基同志接触不多,1986年调到沁源县工作后,有两件事难以忘怀。一是,随着国门的开放,1987年首次接待了来沁源忏悔的日本老兵。他们一行几十人,当年曾盘踞沁源县城,参与实施“山岳剿共实验区”的阴谋。他们参观了县城,瞻仰了烈士陵园,向中国殉难烈士献了花圈。临走时,一位老兵意味深长地说:“沁源人太了不起,一个民族想用武力征服是困难的。”这句话更加深了我对沁源两年半围困战的了解。另一件事是,1988年秋沁源县召开党史征集座谈会,诸多外省的老同志提前到会,都在关注刘开基同志的到来。当时开基同志已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且下肢瘫痪,但他还是带着轮椅坐车回到了他的故乡。当他下车坐上轮椅时,站在招待所大院里的干部群众,老老少少,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期间看望他的人川流不息,可见干部群众对他的感情至深。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足以表明,他是太岳老区的民族英雄!
  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统治下,他勇敢地挣脱自身的“锁链”,靠近共产党,走入革命的行列;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跟随共产党,出生入死,奋力抗战;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文革”中他也受过磨难,但对党的恩情永不忘怀。他地位变了,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职务高了,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情感不变;薪水有了,但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作风不变。他对职务升降、工作环境好坏从不计较。他用一双粗壮有力的手为党为人民创造了许多许多,但从不向党伸手,不要待遇,不要照顾,不搞特殊,不要特权,一丝不苟,严以律己,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我党先进性的杰出代表。
  在即将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谆谆告诫全党,在长征的路上我们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印发全党,教育全党记住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今日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提高,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有了质的变化,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更加成熟。党中央向全党提出了学习、运用、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安排用两年时间,在全党分期分批对党员进行一次先进性的再教育。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翻阅了《刘开基纪念文集》,从诸多老革命、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艺术家怀念刘开基同志的文章、诗词、挽联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
  (责编 卢成)
其他文献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一本散文集,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九册。共收何其芳1933年到1935年间所写散文17篇,作者通过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倾诉了在黑暗现实面前忧郁、苦闷和颓丧的情绪。由于文笔柔和,色彩浓丽,1937年曾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当时的评委会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画梦录》是一种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现代文字史上也评价何其芳的《画
期刊
1939年秋至1941年夏,我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却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战时儿童的幸福乐园    1939年深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时在安塞县军委二局工作的姨姐刘秀清和姐夫冯维靖送我到刚成立不久、离安塞不远的小草峪村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一堵矮土墙把山脚下当地老百姓的几眼破旧土窑围成一个小院子,院中设备非常简陋,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第
期刊
周振基(1900—1968),原任洪洞中华基督会长老、牧师、基督教山西省晋公会负责人。他从牧50年,热爱祖国,虔诚基督,服从党的领导,遵守政府法令,为基督教山西晋公会所辖38个县的三自爱国运动贡献了一生,是山西省基督教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    周振基,山西省忻州市人。1900年2月20日出生于该市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九如,以务农为生,并信仰基督教。周振基3岁时,母亲病逝。4岁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在今绛县城振兴街东端人民,银行处,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棉花购销店。店名为“乾生恒”,系店主张得明根据其父张天育名字的近义而起:“乾”象征“天”;“生”而必“育”;“恒”则表示“恒久”,寄托着店主希冀生意永远昌盛的美好心愿。  张天育是绛县东吴村人,精明能干,治家有方,颇负盛名。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五个儿子从小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其长子张得明,生于1882年,毕业于绛县高
期刊
李秉璧,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军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射中,子弹从他的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在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的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
期刊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
期刊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