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车为掩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1936年冬参加了薄一波创建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7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时任中心县委书记的刘开基,在党中央和太岳区党委的领导下,率领全县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战斗,将毛泽东主席的人民战争军事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坚壁清野,对强大的日本顽敌实施围困,时间持续了两年半。其间,英勇的沁源人民没有出现过一个汉奸,彻底粉碎了日军推行的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的阴谋,取得了辉煌胜利。为此,受到了党中央的鼓励和表扬,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把这场斗争评价为“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日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开基同志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委书记”。
1943年10月,组织上决定调开基同志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那时到延安交通十分不便,又有敌人封锁。他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与掩护下,经过长途跋涉,辗转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周恩来、叶剑英亲切接见了刘开基,并详细听取了沁源围困战的情况汇报。周恩来同志还多次安排他给中央机关的同志作报告,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1944年1月初,剧作家王震云、吴雪以刘开基的报告和沁源军民团结奋战的生动事例为素材,创作了七幕话剧《沁源围困》。该剧演出后,在延安军民中震动很大。在延安“鲁艺”排演《白毛女》时,演员的情感上不来,表演不到位,周恩来安排刘开基给剧组人员讲苦难史,并向演员们介绍说,他是个真正的农民代表,让他给你们当个农民导演。《白毛女》公演时,周恩来和许多中央领导都去看。周恩来走到前排,没有看到开基,便站起来向后场问:“刘开基来了没有?”刘开基站起来后,周恩来笑着说:“你是导演,怎么不到前边来?你这个土包子。”并把刘开基介绍给毛主席。刘开基握住毛主席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格外亲切地向刘开基说:“好!好啊!沁源人是英雄!”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在延安学习期间,刘开基被选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刘开基作为沁源县走出去的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共“七大”会议。当时太岳区的“七大”代表还有薄一波、陈赓、安子文、卫恒、李聚奎、高扬文、王扬之、王锐、任志远(沁源籍)、程谷梁、桂绍斌、王鹤峰、周仲芙。薄一波、陈赓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议期间,开基同志聆听了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总司令作的《论解放区战场》以及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演说。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开基同志同周恩来分在一个党小组,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周恩来的关爱与教诲。
1993年2月21日上午10时25分,刘开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山西太原与世长辞,享年82岁。与开基同志合作共事的老同志薄一波、钱正英、戎子和、傅涯、陶鲁笳、王谦、李立功等,分别送了花圈、挽联,发了唁电,撰写了回忆文章,以寄托对他的哀思与怀念。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开基同志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薄一波在纪念文章中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太岳根据地岳北地区中心沁源县城后,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决策选择了“围困沁源”的方针。他当时是沁源县委书记,立即率领沁源群众、民兵,积极协同主力部队参加了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用围困法战胜敌人的先例……屡建奇功,压倒敌人,使敌人始终组织不起‘维持会’,功不可没。全国解放后,开基同志到省委工作,分管全省农业工作,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参与决策和具体组织实施了省里多项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政策的落实。工作中,他注重实际,踏踏实实。开基同志对恢复、发展山西的农业,成绩是显著的。”陈庚夫人傅涯同志是与刘开基一起去延安的,她在《难忘的榜样》纪念文章中说:“开基同志忠厚朴实,一点也没有架子,实干又平易近人,身体高大,面颜黑红,总是那么和蔼沉着。陈赓生前曾向我夸‘刘开基思想意识好,意志坚实,是个经过严峻考验,又努力工作,能联系群众的沁源的好干部,在沁源威信很高。’”钱正英在《怀念刘开基同志》一文中写到:“我从五十年代起就认识了刘开基同志,当时他是山西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我是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在多年的工作中成了深交。他对山西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熟悉,对山西的水利工程如数家珍,和广大农民更是亲如一家,这一切都使我对他十分钦佩。他所到之处,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或是老少农民,都不称呼他官衔,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刘。我和老刘一起下乡,他会指点司机走各种山间小路,吃山西农村的家常饭,亲眼目睹了农民对老刘的信任与热爱。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对一些工程的决策也很慎重。”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回忆道:“刘开基同志留给山西人民有许多可以见得到的好东西——森林、水库、电站、灌渠、牛羊、果树……”“他对山西的地理概貌、自然条件都非常熟悉。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天桥电站及数十万亩灌区,月岭山、郭庄水库、禹门口提水站及打井工地,山阴牛场、朔县马场、房山种羊场的兴建,文水县开栅村的种子培育基地,都洒下了他的汗水,踏遍了他的足迹”。
在说到刘开基同志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廉洁奉公时,原省委副书记王大任回忆说:“开基同志的座上客,有两种人最多,一种是全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一种是农业战线上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他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同志式地讨论问题。他布衣素食,粗茶淡饭,一直过着清贫和节俭的生活。”原省委书记李立功回忆说:“刘开基同志在生活和家庭问题上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从不以权谋私,从不搞特殊化。他下乡检查工作,不管到哪里,他交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当地的接待人员,安排生活从简,不准大吃大喝,许多时候主动去公共食堂同职工一起吃饭。他从不接受下面送来的礼品,偶尔老家人带来一些土特产,能退回的退回,退不回的补钱。他从不伸手要组织照顾,严禁家里人坐公车、吃公饭、用公家的东西。他的八个子女曾有五个插队下乡务农,三个参军和当工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牛桂英回忆她到文水县慰问文峪河水库土地演出见到刘开基同志时说:“参战的干部民工成千上万,他身材魁梧,淳朴实在,身上穿一件白衬衫,下身穿蓝布裤,项上围条白毛巾,脚穿黑布鞋,手拎一顶草帽,活像一位熟谙耕地的老农民,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他陪我们一起吃饭,没有桌椅,端上碗蹲在地上吃。他住在简易帐蓬里,日夜操劳,一心扑在水利事业上。”花艳君在回忆刘开基时说:“1958年修建汾河水库时,刘省长(开基)任总指挥,看到他嚼冷馒头、喝凉水的瞬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与刘开基同志接触不多,1986年调到沁源县工作后,有两件事难以忘怀。一是,随着国门的开放,1987年首次接待了来沁源忏悔的日本老兵。他们一行几十人,当年曾盘踞沁源县城,参与实施“山岳剿共实验区”的阴谋。他们参观了县城,瞻仰了烈士陵园,向中国殉难烈士献了花圈。临走时,一位老兵意味深长地说:“沁源人太了不起,一个民族想用武力征服是困难的。”这句话更加深了我对沁源两年半围困战的了解。另一件事是,1988年秋沁源县召开党史征集座谈会,诸多外省的老同志提前到会,都在关注刘开基同志的到来。当时开基同志已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且下肢瘫痪,但他还是带着轮椅坐车回到了他的故乡。当他下车坐上轮椅时,站在招待所大院里的干部群众,老老少少,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期间看望他的人川流不息,可见干部群众对他的感情至深。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足以表明,他是太岳老区的民族英雄!
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统治下,他勇敢地挣脱自身的“锁链”,靠近共产党,走入革命的行列;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跟随共产党,出生入死,奋力抗战;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文革”中他也受过磨难,但对党的恩情永不忘怀。他地位变了,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职务高了,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情感不变;薪水有了,但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作风不变。他对职务升降、工作环境好坏从不计较。他用一双粗壮有力的手为党为人民创造了许多许多,但从不向党伸手,不要待遇,不要照顾,不搞特殊,不要特权,一丝不苟,严以律己,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我党先进性的杰出代表。
在即将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谆谆告诫全党,在长征的路上我们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印发全党,教育全党记住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今日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提高,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有了质的变化,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更加成熟。党中央向全党提出了学习、运用、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安排用两年时间,在全党分期分批对党员进行一次先进性的再教育。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翻阅了《刘开基纪念文集》,从诸多老革命、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艺术家怀念刘开基同志的文章、诗词、挽联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
(责编 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