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班禅 路居组碧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in1985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很多。为了解详情,笔者对九世班禅的情况进行了查询查证。现就有关情况的资料,简述如下。
  
  班禅建立 政府册封
  
  班禅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两大转世活佛之一。班为梵语省略音译,意为博学之士。禅为藏语音译,意为大。班禅,意为大学者。1645年,札什伦布寺座主罗桑却吉坚赞实际主持藏传佛教格鲁派教务,受赠“班禅博克多”名号。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在罗桑却吉坚赞圆寂时建立起来。清康熙年间,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与五世班禅。此后,历世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曲吉尼玛,藏历第十五饶迴水羊年(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正月十二日生于西藏塔布地区噶厦村。公元1882年,八世班禅圆寂后,扎寺派出代表,在西藏找到三名灵童,曲吉尼玛是其中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由驻藏大臣进行金瓶掣签,结果曲吉尼玛被签定为九世班禅呼毕勒罕。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初三日,于札什伦布寺举行坐床典礼,正式继任为九世班禅。为庆贺九世班禅坐床,清朝政府特赐白银一万两,九世班禅特派堪布前往北京,向慈禧太后和清德宗“谢恩”。当时,光绪皇帝还赏赐灵童大哈达一方,珊瑚珠一串,玉如意一柄。
  九世班禅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他出生时,没有父亲,而母亲当琼措姆是个哑巴,以给贵族农奴主放牧牛羊为生,家里极为贫穷。他的俗名叫仑珠甲措。当金瓶掣签时,三名灵童候选人及其家属、达赖喇嘛、摄政第穆呼图克图、副佛师普觉都齐聚布达拉宫时,依照惯例,驻藏大臣文硕将三名幼儿的名字以汉、藏、满三种文字抄写于象牙名签上,呈给达赖喇嘛、摄政、达赖经师、驻藏大臣、札什伦布寺札萨喇嘛等,一一过目,再由满文秘书将名签用纸包好,投入金瓶之中。接着齐声念诵金瓶经,祈求灵童尽快转世现形。其后,驻藏大臣文硕起立,向东方磕头,请皇帝英明护佑、作主。然后拿起金箸,在金瓶中搅动三下,挟出一个纸包,打开看时,牙签上赫然写着达布灵童仑珠甲措,于是此幼儿即被确认为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的灵童。
  
  历经磨难 路居组碧
  
  九世班禅是不幸家庭的宁馨儿。他被认定为班禅转世灵童之后,由达赖喇嘛为其削发,并取法名罗桑曲吉尼玛格勒南杰巴桑布(简称曲吉尼玛),然后返回扎什伦布寺。
  九世班禅不幸的家境,在他成为大佛爷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外祖父被朝廷封为辅国公。也许是为了感激佛祖的优遇之恩,他的妈妈出家当了尼姑,他的弟弟也穿上了僧衣,加入了庞大的少年喇嘛队伍。
  九世班禅作为大活佛,班禅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重大的践职履戒仪式,受比丘戒即是其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初四日,年仅19岁的九世班禅又来到拉萨,由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他传授比丘大戒,四月十五日举行了仪式。嗣后,依照惯例,达赖喇嘛又经新驻藏大臣裕钢转奏皇上,陈明授戒之日,“诸臻祥瑞,此皆仰赖大皇帝鸿恩所致,我达赖暨班禅并众僧欢忭良深,谨颂经祝祷大皇帝万福万寿,国政兴旺。”五月初十,九世班禅心满意足地返回札什伦布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于民国12年(1923)十一月十五日率属下15名主要僧俗官员由历辈住的札什伦布寺出走内地,后又有百余人尾追相随。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内地生活。经过漫长而艰险的逃难历程,历经四个月零五天,从札什伦布寺来到甘肃省西部的安西县,又由安西县长亲自护送到兰州;1924年,班禅一行又在李乃芬等陪同下,渐次东行,沿途克服了当时国民军与北洋军打内战所造成的重重困难,于1924年12月10日经咸阳抵达西安,并于29日向全国党政军领导人发表了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救国,共保和平的通电。
  “九世班禅的爱国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九世班禅刚一到达西安,山西督军阎锡山即派代表前来欢迎。陕西督军刘镇华派部队护送出陕。抵达太原,阎锡山亲自率官员与军队数千人迎接,鸣礼炮致敬。段祺瑞派长子段宏业,蒙藏院代表图桑诺布、蒙古公杨桑巧·章嘉呼图克图等,到太原迎班禅至京。……1925年1月,九世班禅乘专列到达北京。”(《历代班禅秘史》124页)
  


  据《历代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载,九世班禅于“2月2日从太原启程,乘火车前往北京。途中在五台山停留数日。”九世班禅在太原将近一个月的活动,即在傅公祠的组碧楼(即现在的省政协主席办公楼)居住。
  又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第二卷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月五日,班禅喇嘛抵太原,先生礼待之。段祺瑞派章嘉呼图克图达寿前来慰劳。”同书还载,次年阎还复班禅蒸电,文曰:“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十日,复班禅喇嘛蒸:‘北京班禅佛慧鉴:尾电拜悉。婆心苦口,振聩发聋,以普渡之慈航,发众生于觉岸,行见连天烽燧,普化祥和,盥诵回环,无任赞佩。阎锡山蒸印。’”
  
  圆寂玉树 归藏灵塔
  
  九世班禅在北京历经年余,蒙藏院不仅组织了招待事务处,隆重接待,并册封“宣诚济世”名号,颁发金册、金印,以示笃念勋劳之至意。后即赴东北各蒙旗宣化并启建三次时轮金刚法会,首次晋(南)京觐见国民政府主席(民国22年),国府册封“护国宣化广慧大师”名号,又再返东北蒙旗宣化并启建第四、五两次时轮金刚法会,二次晋京受命西陲宣化使,并三次进京追荐达赖就任国民政府委员,还逐次启建第六、七、八次时轮金刚法会,后于民国25年9月由拉卜楞寺启锡遄赴玉树,并筹备返藏事宜。
  九世班禅驻锡玉树经年,拟于民国26年8月启锡入藏,适中倭战事发生,行期展缓。因其返藏心切,忧国尤深,于11月初旬忧劳成疾,于12月1日晨2时(藏历火牛年十月廿九日)圆寂于玉树拉卜仓行辕。8日化归涅槃,住世55岁。灵梓于25日奉运甘孜。“国民政府追赠‘护国宣化广慧园觉大师’封号,并特派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前往康定致祭。”(蒙藏委员会档案)1941年2月4日,经中央政府和西藏噶厦交涉后,九世班禅法体被运回札什伦布寺。
  在藏传佛教活佛的灵塔葬仪中,一般一座灵塔中只有一个法体。然而,今天矗立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东陵札什南捷的一座灵塔,却打破了历史的惯例,成为西藏有史以来第一座合葬灵塔。这就是在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亲自倡导和主持下修建的第五至九世班禅大师的合葬灵塔。
  这座用钢筋、水泥、西藏石木为材料的新型合葬灵塔祀殿总建筑面积1933平方米,高度为33.17米。总投资为78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600万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札什伦布寺拨款100万元,西藏刚坚发展总公司投资10万元。国家为修建这座灵塔提供黄金217.7斤、白银2000斤和为数可观的各种材料。札什伦布寺为灵塔提供白银1338斤。十世班禅、日喀则地区和札什伦布寺还为修建灵塔祀殿赠送了相当数量的玉石、珠宝。这座灵塔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壮观、最富价值的灵塔之一。
  这座灵塔包括“强秋曲典”(即菩提塔)和九世班禅曲吉尼玛像两部分。“强秋曲典”是祀殿的主题,庄严肃穆,浩气凌云,工艺考究,造型华贵。塔身宝瓶正面佛龛内是九世班禅金坐像,前置小供桌,供满了金银法器。塔身宝瓶(即灵的壶瓶)内是五世至九世班禅大师肉身舍利(遗体)合葬处。是将五世至九世班禅的遗体残骸分别装在五个檀香木内,然后装在宝瓶里的。九世班禅的画像气宇轩昂,神采奕奕。
  历代班禅大师对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汉藏民族团结、发展的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落实党的政策,重建几位班禅大师的合葬灵塔,无论在宗教上和政治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得到了广大教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责编 卢成)
其他文献
1939年那年我8岁了,一二九师新一旅政委唐天际带领部队驻进山西黎城宋家庄村,随军医院设在牛路开家里,女兵住在王肉责家里。唐政委有病,就住在我家东楼底。他有一个护兵叫王子昌,一个伙夫不知道其叫什么名字,光听唐政委大头大头地叫他,我也叫他大头叔。每叫他一声大头叔,他就乐呵呵地高声答:“哎!”  唐政委一人住一屋,屋里有我家的一张方桌,桌上有一部电话机,电话机不断地响,他就不断地接电话。我对打电话很好
期刊
漫步在平定县马山乡七亘村外,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丰碑巍然耸立,上面镌刻着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7个大字。这是1985年2月,中共平定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修建的。今朝松柏绿,当年战旗红。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68年前刘伯承和陈赓指挥八路军健儿在这里以“重叠的待伏”战术阻止日军入侵的战斗情景……  1937年9月底,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从陕西出发,东渡黄河,
期刊
一、走出文昌堡    家乡与家世    从太行山平型关附近发源的滹沱河由雄伟的五台山北麓,像一张巨大的弯弓向西、再向南滚滚奔流,流过繁峙,滚过代县,经过忻口,从定襄城外突然北折数十里,又拐向东南,往河北省奔流而去。  就在距河水向东南拐弯的不远处,有个远近闻名的河边村。这个村,全国解放前属五台县,今属定襄县,历史上就是个繁华富庶的大村。它西临滔滔奔流的滹沱河,东靠以出产“文山石砚”著名的文山。全村
期刊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耐旱和适宜各种土壤的优点,平川、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植。用小米做饭省时、省事,小米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并不生厌;革命圣地延安、河北省蔚县、山西省沁县的“沁州黄”等有名的小米,更受各界人士欢迎。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代是吃高粱面饭和小米饭度过的,我与小米之缘,与生俱有。  日本投降后,我进入解放区读书,我们学校除星期日中午吃一顿白面蒸馍外,其余六
期刊
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1944年初,他曾在山西境内触景生情,赋诗六首。诗意豪情激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夫人张茜后来在评价这个时期的陈毅的诗作说:“1943年冬,陈毅同志由淮南地区西行赴延安,随着新经历的开始,他的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3年11月底,新四军军长陈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淮南根据地出发,准
期刊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一本散文集,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九册。共收何其芳1933年到1935年间所写散文17篇,作者通过散文诗般的优美文字,倾诉了在黑暗现实面前忧郁、苦闷和颓丧的情绪。由于文笔柔和,色彩浓丽,1937年曾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当时的评委会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画梦录》是一种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现代文字史上也评价何其芳的《画
期刊
1939年秋至1941年夏,我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却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战时儿童的幸福乐园    1939年深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时在安塞县军委二局工作的姨姐刘秀清和姐夫冯维靖送我到刚成立不久、离安塞不远的小草峪村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一堵矮土墙把山脚下当地老百姓的几眼破旧土窑围成一个小院子,院中设备非常简陋,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第
期刊
周振基(1900—1968),原任洪洞中华基督会长老、牧师、基督教山西省晋公会负责人。他从牧50年,热爱祖国,虔诚基督,服从党的领导,遵守政府法令,为基督教山西晋公会所辖38个县的三自爱国运动贡献了一生,是山西省基督教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    周振基,山西省忻州市人。1900年2月20日出生于该市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九如,以务农为生,并信仰基督教。周振基3岁时,母亲病逝。4岁时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在今绛县城振兴街东端人民,银行处,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棉花购销店。店名为“乾生恒”,系店主张得明根据其父张天育名字的近义而起:“乾”象征“天”;“生”而必“育”;“恒”则表示“恒久”,寄托着店主希冀生意永远昌盛的美好心愿。  张天育是绛县东吴村人,精明能干,治家有方,颇负盛名。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五个儿子从小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其长子张得明,生于1882年,毕业于绛县高
期刊
李秉璧,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军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射中,子弹从他的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在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的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