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以抽象思维、严谨逻辑对人类生活现象、规律等归纳总结,并建立模型让人们有效去应用,以此更好地为生活而服务。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方式及评价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措施,以期借用生活情境,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有效措施
数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让人们运用“加减乘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算术”问题,更是能够让人们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错综复杂的实際生活,找到问题的解决的关键。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纵然不少教师意识到生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之中积极借用生活情境。但借用生活情境,并不是简单的把生活实例搬到数学课堂,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才会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学生以此态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会提升。
一、组织生活情境化的数学教学内容
教师借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子,若教师对其关系处理不当,那就难以发挥生活情境的教学作用,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留心观察生活,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认知起点,以此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想结合,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此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生活情境的素材,更要擅长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课本教材具有普适性,但并不具备针对性。换句话说,它的编写角度,是从全国的范围出发,并不具备地域性与校本化。
因此可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教材,以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弥补教材“普适性”的不足,以此让课本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体验中,获得“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的实践经验。如,“体积与容积”知识点教学中,课本教材中(北师大版)借用生活中的土豆与红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但笔者所在的地域,一方面,并不盛产土豆与红薯,部分学生缺乏对其生活认知;另一方面,土豆与红薯在各地域的叫法也并不相同,很容易让学生的认知产生错觉。由此,笔者借用了当地盛产的猕猴桃与番石榴代替了土豆与红薯,这样能够让教师所创设的情景符合学生认知,更好地发挥生活情境的作用与价值。
二、采取生活情境化的数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在遵循课本教材思想,不违背知识逻辑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等,开展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活情境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经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发生,享受探索数学的乐趣。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才能够利用学生对“旧知”的熟悉,更快速、更扎实地掌握“新知”。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数学有着自己特有的“符号与语言”,是对生活现象、事物的抽象总结。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对于教师所说的话尚且都弄不明白,更不必说让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了。由此,教师要用通俗易懂、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语言去逐渐引导学生,这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笔者根据学生喜欢与好朋友分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娟邀请了三名学生到自己家做客,她把自己喜欢吃的苹果分享给大家,可是,家里的苹果只有一个了,只能把苹果分成四块,一人一块。这时,小娟的两个好朋友表示不喜欢吃苹果,另外一个只拿了一小块,此时小娟有多少块,如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呢?”笔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入手,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具体形象且蕴含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
三、构建生活情景化的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及效果的反馈与总结。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考量,如测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情绪、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却较为忽视,而这非常不利于生活情境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开展,造成教师借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由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构建生活情境化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生活情境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要凸显生活化。生活情境化的评价内容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侧重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树立。如,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在课堂中表现非常活跃,即便回答错误也会积极参与,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认真,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小红花”、“小星星”之类的激励性奖品。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凸显生活化。生活情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能够构建多元主体、多样方式的评价体系。又能够因人而异的适当调整,分层评价。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都非常差,按照教师的“评价”标准很少能获得教师的赞扬,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待人十分热情、劳动特别积极等,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表扬,教师用学生无关数学的良好生活表现,给予“小小”的表扬,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大大”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借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探索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观察、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价值,进而以更加自主、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卫青.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 2010, 000(007):7-9.
[2] 徐汉全. 巧借生活情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教育界, 2016, 000(011):110-110.
[3] 支韵雯. 浅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措施[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19(9).
广西桂林市荔浦市修仁镇木山小学 广西 桂林 546607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有效措施
数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让人们运用“加减乘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算术”问题,更是能够让人们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错综复杂的实際生活,找到问题的解决的关键。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纵然不少教师意识到生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之中积极借用生活情境。但借用生活情境,并不是简单的把生活实例搬到数学课堂,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从“无”到“有”的过程,进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才会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学生以此态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会提升。
一、组织生活情境化的数学教学内容
教师借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子,若教师对其关系处理不当,那就难以发挥生活情境的教学作用,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留心观察生活,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认知起点,以此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想结合,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此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生活情境的素材,更要擅长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课本教材具有普适性,但并不具备针对性。换句话说,它的编写角度,是从全国的范围出发,并不具备地域性与校本化。
因此可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教材,以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弥补教材“普适性”的不足,以此让课本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体验中,获得“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的实践经验。如,“体积与容积”知识点教学中,课本教材中(北师大版)借用生活中的土豆与红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但笔者所在的地域,一方面,并不盛产土豆与红薯,部分学生缺乏对其生活认知;另一方面,土豆与红薯在各地域的叫法也并不相同,很容易让学生的认知产生错觉。由此,笔者借用了当地盛产的猕猴桃与番石榴代替了土豆与红薯,这样能够让教师所创设的情景符合学生认知,更好地发挥生活情境的作用与价值。
二、采取生活情境化的数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在遵循课本教材思想,不违背知识逻辑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等,开展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活情境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经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发生,享受探索数学的乐趣。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才能够利用学生对“旧知”的熟悉,更快速、更扎实地掌握“新知”。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数学有着自己特有的“符号与语言”,是对生活现象、事物的抽象总结。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对于教师所说的话尚且都弄不明白,更不必说让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了。由此,教师要用通俗易懂、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语言去逐渐引导学生,这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笔者根据学生喜欢与好朋友分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娟邀请了三名学生到自己家做客,她把自己喜欢吃的苹果分享给大家,可是,家里的苹果只有一个了,只能把苹果分成四块,一人一块。这时,小娟的两个好朋友表示不喜欢吃苹果,另外一个只拿了一小块,此时小娟有多少块,如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呢?”笔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入手,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具体形象且蕴含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
三、构建生活情景化的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及效果的反馈与总结。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考量,如测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情绪、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却较为忽视,而这非常不利于生活情境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开展,造成教师借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由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构建生活情境化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生活情境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要凸显生活化。生活情境化的评价内容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侧重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树立。如,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在课堂中表现非常活跃,即便回答错误也会积极参与,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认真,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小红花”、“小星星”之类的激励性奖品。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凸显生活化。生活情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能够构建多元主体、多样方式的评价体系。又能够因人而异的适当调整,分层评价。如,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都非常差,按照教师的“评价”标准很少能获得教师的赞扬,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待人十分热情、劳动特别积极等,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表扬,教师用学生无关数学的良好生活表现,给予“小小”的表扬,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大大”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借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探索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观察、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价值,进而以更加自主、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卫青.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 2010, 000(007):7-9.
[2] 徐汉全. 巧借生活情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教育界, 2016, 000(011):110-110.
[3] 支韵雯. 浅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措施[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19(9).
广西桂林市荔浦市修仁镇木山小学 广西 桂林 54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