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刚学说话时,发音不准,我就给他纠正,告诉他要翘舌,要撮口。结果他不是把音发准了,而是搞不清楚怎样翘舌,怎样撮口,哪些该撮口,这样导致说话不自然,舌头僵硬,找不到位置,音反而发得更不准了。我认为这是过早地“授之以渔”。北方人普通话为什么说得准,不是父母“授之以渔”的结果,而是从小在大环境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会的。小孩的模仿能力极强,对其“授之以鱼”能得到“鱼”,而“授之以渔”却未必能得到“鱼”。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由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处理好“形象与抽象”“被动与主动”“应用与积累”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渔”与“鱼”的度,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化抽象为形象,以“鱼”助“渔”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渔”是从众多的“鱼”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或规律,是抽象的东西。相比之下,“鱼”却显得直观形象。由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教师向学生“授之以渔”时,要把学法指导融合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要把学法指导独立出来,使学法突兀、抽象、不易接受。如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教师板书工整美观的字要比口授如何写来得好。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教学生发音,总是让学生先看自己的口形,而不是先讲那些发音的部位和方
二、化被动为主动,以“渔”促“鱼”
《新型玻璃》讲了五种新型玻璃。有位老师这样教学:1 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1)指名读。(2)师问这一段讲了什么,生画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3)齐读。2 概括学法:读一画——读。3 运用学法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学习一种新型玻璃。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渗透了课改的精神。但这样的学法指导却很教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的几个步骤,限制了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各种成套的事实、价值、方法和哲学可以在有计划的、有准备的方式下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是在任何具体情况中,它们却不能实际地告诉我们怎样行动。这说明教师认为有用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不一定有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具有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法,完成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对一个语段、一篇文章的阅读,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一个班级就会有几十种阅读方法,教师没有必要用单一的方法来把学生的学法格式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得。“授之以渔”应讲究方式,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能琐碎,要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获得。
教师“授之以鱼”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获取“渔”,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如习作教学,教师少讲习作的理论知识,而是写篇下水文,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多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习作的方法。
三、厚积累薄应用,“鱼”“渔”互辅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其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课标的这一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同样,学生对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养支持。而基本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淀。如朗读指导时,有些教师喜欢“授之以渔”——告诉学生要读出爱国、悲壮、大无畏等情感。然而,学生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有限,不能够准确把握。说句实在话,“爱国”情感是怎样的?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它是抽象的、复杂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爱国”情感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而且要有学生生活经验支持。因此,这样的朗读指导不如改为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或化抽象的“术语”为具体形象的语言,这样学生更易接受,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讲究教学的策略,不能盲目地“授之以渔”,而应注重“授之以鱼”的实效性,让它为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责编 韦春艳)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由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处理好“形象与抽象”“被动与主动”“应用与积累”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渔”与“鱼”的度,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化抽象为形象,以“鱼”助“渔”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渔”是从众多的“鱼”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或规律,是抽象的东西。相比之下,“鱼”却显得直观形象。由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教师向学生“授之以渔”时,要把学法指导融合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要把学法指导独立出来,使学法突兀、抽象、不易接受。如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教师板书工整美观的字要比口授如何写来得好。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教学生发音,总是让学生先看自己的口形,而不是先讲那些发音的部位和方
二、化被动为主动,以“渔”促“鱼”
《新型玻璃》讲了五种新型玻璃。有位老师这样教学:1 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1)指名读。(2)师问这一段讲了什么,生画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3)齐读。2 概括学法:读一画——读。3 运用学法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学习一种新型玻璃。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渗透了课改的精神。但这样的学法指导却很教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的几个步骤,限制了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各种成套的事实、价值、方法和哲学可以在有计划的、有准备的方式下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是在任何具体情况中,它们却不能实际地告诉我们怎样行动。这说明教师认为有用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不一定有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具有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法,完成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对一个语段、一篇文章的阅读,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一个班级就会有几十种阅读方法,教师没有必要用单一的方法来把学生的学法格式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得。“授之以渔”应讲究方式,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能琐碎,要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获得。
教师“授之以鱼”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获取“渔”,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如习作教学,教师少讲习作的理论知识,而是写篇下水文,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多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习作的方法。
三、厚积累薄应用,“鱼”“渔”互辅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其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课标的这一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同样,学生对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养支持。而基本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淀。如朗读指导时,有些教师喜欢“授之以渔”——告诉学生要读出爱国、悲壮、大无畏等情感。然而,学生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有限,不能够准确把握。说句实在话,“爱国”情感是怎样的?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它是抽象的、复杂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爱国”情感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而且要有学生生活经验支持。因此,这样的朗读指导不如改为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或化抽象的“术语”为具体形象的语言,这样学生更易接受,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讲究教学的策略,不能盲目地“授之以渔”,而应注重“授之以鱼”的实效性,让它为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责编 韦春艳)